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文字的力量:文學如何塑造人類、文明和世界歷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哈佛大學16堂世界文學通識課

用16部改變世界的經典作品

揭開歷史中的關鍵16幕

聚焦那些由詩文引發的帝國崛起、印刷機開啟的權力角逐


文學不僅僅是世界的鏡子,它塑造世界的力量勝過千軍萬馬。

《文字的力量》從4000多年的世界文學中挑選出16部尤為重要的經典作品,有《伊利亞特》《聖經》《源氏物語》《一千零一夜》《共產黨宣言》,還有《哈利•波特》,讓我們看到文字如何塑造哲學、宗教、政治與文明——

一部英雄傳奇,催促亞歷山大帝不斷征服,直至他治下的土地都浸染上那部傳奇的色彩;幾個不聽話的學生的記錄,讓他們老師的教誨將在數千年後影響數十億人;一冊薄薄的宣言,徹底改變了世界的格局……

隨着這些偉大的作品,帝國興衰、文明起落,歷史在文字的錘擊下被鑄成我們今日所見的樣子。

這些故事關於青年英雄、優雅的東方女官、浪漫騎士,關於阿拉伯芬芳的集市、加勒比海綠色的海島,關於莎草紙、羊皮紙與印刷機,關於傳承智慧與創造未來。文學有時是雍容平靜的,曾在東方宮廷中的少數貴族間被小心傳遞,有時又化身為人們抨擊彼此時投擲的飛刀,以激情與怒火豁開革命的口子。而正是多彩的文學,改變了人類的思維方式、商業與歷史,把地球變成了一個文字的世界。

哈佛大學教授馬丁•普克納帶我們踏上一場文學朝聖之旅,遊歷希臘、中國、土耳其與印度的文學狂歡節,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罕•帕慕克交流,與當地居民對話,書中世界與現實世界一再重合,讓我們看到——文學,它至今依然生機勃勃地與文明相互作用着。

名人推薦

《文字的力量》不僅是一項關於文學在人類文明中重要性的廣博、熱情洋溢的研究,它還是一場偉大的冒險——關於字母、紙和宇宙飛船,關於無情的征服者、優雅的女官和實業家,關於追逐權力與夢想自由。——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大轉向》作者)

了解文學的來龍去脈,非常值得一讀。——瑪格麗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使女的故事》作者)

從《吉爾伽美什史詩》到《堂吉訶德》,再到《哈利•波特》系列,普克納不僅向我們講述了4000多年來塑造文明的重要文學作品,還帶我們去認識那些創作了這些作品的人。他讓我們看到,文學不僅僅是一面鏡子,更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普克納用類似於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人類簡史》一書的方式,將「講故事」提升到了人類顯著特徵的高度。或許,在那些重要的歷史時刻,寫作起到的作用比我們想象的還要重要得多。——《金融時代》(Financial Times)

普克納的好奇心似乎無窮無盡,他不僅旅行於虛構世界,還週遊真實世界……他的理想是「世界文學」,這個詞來自歌德。這本書有着驚人的廣博與動人的激情,堪稱對這一理想的致敬。——《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

作者簡介

[美] 馬丁•普克納(Martin Puchner)

美國哈佛大學英語與比較文學、戲劇教授。在冷戰年代,普克納出生於德國紐倫堡,作為一個不安分而充滿激情的旅行者,他先後在德國康斯坦茨大學、歐洲「大學之母」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和歐文分校就讀,並在哈佛大學獲得比較文學博士學位。並先後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

他的研究與寫作集中於三個領域:世界文學、戲劇與哲學。他在戲劇、哲學領域的代表作有《怯場》《反對劇場》《思想與戲劇》《革命之詩》等,在世界文學領域的代表作為《文字的力量》,以及他主編的《諾頓世界文學選》,這套六卷本、長達6000頁的大書堪稱「不可能完成的項目」、「一次令人興奮的瘋狂嘗試」,以其經典性被英語世界各大學選作教科書,在普通讀者當中也贏得了廣大的市場。

他業餘喜愛演奏鋼琴、小提琴與中提琴,並為了收集研究資料而週遊世界。

原文摘錄

我從來都不是老師的寵兒,但是我欣賞的那些老師在我的一生中留下了很重要的印跡,他們是我心路歷程的主要參與者。他們多半是遙遠的,又或是我選擇跟他們保持距離,寧願從遠處欣賞。即便如此,我還是着迷於他們所說所做的一切,他們的着裝,以及我所知道的他們的生活點滴。現在我自己也成了老師,我唯恐在有意無意間創造出個人崇拜,也提醒自己當老師不要太自以為是。 蘇格拉底對菲德拉斯講述了一段關於文字起源的埃及傳奇故事……一位神將文字帶給一位埃及國王,並頌讚這項新技術的好處,它可以奇蹟般第使稍縱即逝的話語變得永恆。文字可以改善記憶,並通往知識和智慧。但是這位埃及國王拒絕聚了這個提議,因為他發現事實恰恰相反。人們不會再費心去記住事情,相反會依賴這項新技術,然後他們的思考能力就會退化。 蘇格拉底沒有打住,這就是他的個性。他用這個逸事來論證一點,即文字的影響甚至比這個埃及故事中所說的更糟糕。文字只是話語無聲的影子,是一門技術,記錄了詞句,卻無法記錄它們的語音、呼吸和靈魂。文字只是一個精巧的機械裝置,是一項有巨大缺陷的技術。你無法讓文字回答問題;詞句會從他們被說出的語境中抽離,而這將帶來它們的作者無法掌控的誤解;詞句會比說話的人活得更長久,所以說話的人將無法反駁哪些可能在以後出現的錯誤解讀。 在所有拒絕文字的偉大老師里,蘇格拉底是最明確拒絕的一位。

書評

先談談這部書的作者普克納。封底的介紹是哈佛大學英語與比較文學的教授。求學經歷很豐富,先後在德國,意大利,美國就讀,最後在哈佛大學獲得比較文學博士學位。任教的經歷也很豐富,先後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主攻世界文學,職業生涯的一個亮點是主編了《諾頓世界文學選》,六卷本6000頁,被世界各大學選作教科書。美國諾頓出版社是美國的大出版社,能被看中並出版多卷本,我想這位教授的業務水平是有保證的。相比那本大部頭,《文字的力量》這本400多頁的小書可以看做是世界主要文學作品的導讀,捎帶着介紹了文學作品的外溢效應以及成書階段的歷史周邊,比如造紙業和印刷術的改進使得《聖經》廣泛流傳等等。專業人做專業事,這本書的作者還是比較權威的。另外還有一點,作者業餘喜歡為了收集研究資料而週遊世界,這本書中就有作者對文學作品發源地和原作者故居的探訪。區別於某些傳統學者習慣於坐而論道而懶於實地考察,這種「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方法是把世界文學從學者書房的油燈下解放出來,放到文學作品發源地天空的陽光之下,使得這本書讀起來更有文化底蘊,更有趣味。當然這種方法,中國的司馬遷早已用過。下面,我就書中比較有趣的情節或觀點和大家一起探討。

作者在前言中講到「講故事和文字書寫的交匯處,誕生了文學」「要想講述文學的故事,必須同時將焦點對準講故事的傳統,以及諸如字母,紙,書和印刷之類的創造性技術的演變」。的確,人類最初在沒有發明文字的條件下,更多的是口述歷史,一代人老了就把故事講述給年輕一代人,以保證民族的歷史不斷代。比如《荷馬史詩》最初就是由古希臘吟遊詩人荷馬口述而成的。我們可以想象一下,西方的詩人在市井人群中彈奏着里拉琴,吟唱着《荷馬史詩》,講述着特洛伊戰爭和木馬計,講述着海倫的美麗,就像東方的評書家們手執摺扇傳誦評書一樣。那麼後來,埃及的象形文字,希臘字母,漢字出現後,有了統一和大家公認的書寫符號(就像紙幣是大家公認的財富符號一樣),口述者口述故事,由抄寫員抄寫,這樣文本漸漸產生。這也就是作者提到的文學發展的第一個階段「由小群體的抄寫員主宰,只有他們能掌握早期困難的文字系統,並因此掌握了那些從講故事的人當中收集的文獻,比如《吉爾加美什史詩》《希伯來聖經》《伊利亞特》《奧德賽》」

在「吉爾加美什史詩和亞述巴尼帕」這一章講到。亞述的國王和王子們不會主動去學校受苦,聘用抄寫員為他們工作就行,他們也不需要靠抄寫謀生。但是亞述巴尼帕作為王子是「異類」,對文字和書寫感興趣,也加強文學方面的學習。後來兄長去世,亞述巴尼帕突然成了王儲。但是多年的文學學習給他的統治幫了大忙。至少那些抄寫員下屬在占卜發現和解讀方面忽悠不了他,國王可以駕馭那些識字的祭司,因為國王接觸到權利密碼的源頭。而且「得益於文字和它才能建立的官僚機構,權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集中,國王因此可以端坐家中擴張他的領土」,這句話總結得很到位。

作者提到的文學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是「當這些經典文本的影響力逐漸增強,那些富有感召力的教師對它們提出了挑戰,比如佛陀,蘇格拉底和耶穌。他們公開抨擊神職人員和抄寫員的影響力,他們的追隨者則發展出新的寫作風格,我將這些生動的文本稱為教師文學」。這個比較好理解,比如孔子的《論語》就是他的弟子以及再傳弟子記錄下孔子與弟子的對話,相當於語錄題材的。這種教師文學採用的是一問一答的形式,通過導師對學生很多很現實的提問的回答,形成對人生,政治,社會,宇宙的看法和思想,這些門徒發展這些思想,就形成了門派。

文學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是「得益於那些讓接觸書寫更容易的創新,獨立的作者們開始登場。這些作者先是模仿古老的文本,但接着,想日本的紫式部和西班牙的塞萬提斯這樣的更膽大的作者很快就創造出新的文學體裁,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小說」。這個階段比較有趣的情節是,因為紙和印刷術的出現,就會出現盜版這個我們今天仍然很頭痛的問題,那麼那個時候的人是如何處理的呢?塞萬提斯已經寫出了《堂吉訶德》,而且圖書熱賣。有人看到其中有利可圖,就發表了一部《堂吉訶德》的續集,宣稱堂吉訶德的人物和故事不是只屬於塞萬提斯的財產。如何打敗這個冒牌貨,塞萬提斯的做法是不到一年時間寫完了續集,而且比對手的平淡作品要好得多,經過市場的檢驗,很快取代了贗品。「故意讓堂吉訶德避開了假冒續集賦予他的所有特質,從而證明了未經授權的版本錯誤百出」。哈哈,讀到這兒,真是太佩服塞萬提斯了,都是逼出來的呀。因為那個時候根本就沒有新聞出版局和商標局這樣的管理機構啊。

文學發展的第四個階段是「紙和印刷術的廣泛使用帶來了批量生產和大眾文學的新時代,隨之而來是報刊和海報傳單,還有比如《富蘭克林自傳》或《共產黨宣言》這樣的新文本」。首先,宣言這種文學新題材有利於對全世界的無產階級進行宣傳,比如那句著名的「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其次,印刷術的發展幫助了《共產黨宣言》的宣傳,比如,印刷自動化程度的提高,印刷廠變得無處不在,成本更低,也更不容易被查封。國家之間的貿易使得在倫敦印刷德語版本,或者在日內瓦印刷俄語版本並將用它們偷運回國,變得更加容易。

最後有個問題是值得討論的。書中第111頁,作者提到最早的中國文字是甲骨文,「雖然最終沒有被完全證實,但中國很有可能是完全獨立於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之外創製了自己的文字,儘管發明一種符號來記錄語言這個理念可能是從美索不達米亞借鑑來的」。作者的措辭是很嚴謹的,都用的是「可能」這個詞。中國古代文字這一塊兒,不是我的專業,但是據我所知「發明一種符號來記錄語言這個理念可能是從美索不達米亞借鑑來的」應該是根本沒有可能,至少現在沒有任何史料或考古證據證明中國發明文字借鑑了別國的理念。這一塊兒,專業的大神可以說一說。

總之,文字的力量是無窮的。不說別的,就拿寫書評這件事來說,文字讓有意願有能力表達自己見解的讀者,有一個發表和交流的手段;讓那些原本靈光一閃,只有自己知道的思考,能夠被文字所記錄,被他人所閱讀。我們現在都是歷史的一部分,以後也會被後人作為歷史通過文字而了解,就像書中提到的「文字的發明將人類的演變過程劃分成兩段:一段是我們完全無法了解古人想法的時期,另一段是我們能夠進入他們內心的時期」。這本書有思想,有內容,有明確的主線,很多地方不乏閃光之處。如果我們讀完,在了解很多未知的東西後,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升華,把涓涓細流匯集成大江大河,讓點滴心得達成認知的突破。那麼,時間和精力就花費得很值得了。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