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在净慈寺(陈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放生,在净慈寺》是中国当代作家陈艳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放生,在净慈寺
落花无言
《放生,在净慈寺》
到杭州,何止要去西湖走走?曾经那些佛刹林立,香火缭绕,晨钟暮鼓,梵呗相闻,那些清风扫过的寺院群,连苏东坡都捋着胡须要赞:“卧闻掸老几南山,净扫清风五百间。”如今,不过一座孤寺。虽在历史长河中,受尽劫难,伤痕累累,但依旧在重建与整修中,庄严宏伟。
抬头仰望,大雄宝殿单层重檐,黄色琉璃瓦脊灿烂夺目,那口重达一百多公斤的新铸铜钟,铸着赵朴初等人书写的《妙法莲花经》,竟有六点八万字。每每黄昏,悠扬的钟声在暮色苍茫的西湖上空荡,南屏晚钟,怎不叫人生出无限遐思?
最早知道净慈寺,还是从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这首诗中习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出寺见山,夕照山,山上有雷峰塔,山下则有放生池。
放生池,在许多佛寺也都相遇,每每见那些活鲜生命在池中相安无事,总驻足一会,神游一会儿,感叹一回,低思一阵。此放生池是北宋熙宁年间圆照宗本住持净寺时修建的。当年经募化集万人开凿水池,故名“万工池”,本来是以取水灭火之用。明朝时因盛净土,提倡行善放生,该池才改为放生池。
放生是一种宗教行为。西湖放生,盛自北宋。如今,这亦不仅仅是一个放生的池子,更是一种激发众生慈悲心的手段。
来此放生的人很多。生意不顺的,买来乌龟,来此放生。家中遇事的,心下忐忑,也来此。也有求佛保佑,更有积善积德者。晨钟暮鼓下,碧水池塘边,放生者,态度虔诚,口中念念有词: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希望你们被放以后,获尽天年。临命终时,乘佛本愿,往生极乐。
人生种种,至此时,放赴生灵云水间,慈悲、大爱添寿缘。或许,人心向善,才有这样的善行。
回望,俗世凡尘,更多人困扰于功名,放不下内心种种欲念,此时此刻,来此处,看到放生池中悠然游动或者爬行的小生灵,何尝不可激起一丝善心?不可以善小而不为,举手之下,或许,是善念的开始。
在这里,让这一片干净的水源洗涤自己;让一块宁馨的土地过滤自己。在这里,因为需要解脱负罪,所以前人挖掘了这块临时的不受责备的苍白土地;因为需要逃离残酷,所以今人延续了这条狭长的只会馈赠的透明水塘。
金鱼与乌龟,并不惧人。
游鱼阵阵,翻身嬉戏,或者首相缠,亦或者各自游弋。至于那些乌龟,更是形态各异,憨态可掬。
有的懒洋洋地在岸边晒太阳,有的小龟爬到大龟身上撒娇,也有的,探头探脑,还有的,你追我赶,前呼后应,好一派安宁祥和之图卷。
《梵网经》有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
漫漫轮回,皆有因有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一种善与德,那放生,何尝不是以动物为友,为命,为关怀?善待彼,积德在此。
纵然,在积福的有为善法中,世尊说过,救护有情生命功德极大。
放生而积福德,现世即可成熟,诸多公案,昭乎耳目。
想及我的奶奶,虽然未读过多少书,一生于锅台灶前,养儿育女,持家守业中度日,却依然不忘施善。凡有乞讨至门上者,皆待若亲友,给他吃,给他水,与他们聊天,满脸笑意,仿佛那不是来乞讨而是访亲。
或受奶奶影响,我也曾见流浪猫,在夜晚的路上,在路边的低墙上哀嚎,母猫带着一群幼仔,时时探出头来,待哺而母乳不足吧,那时,我常在经过的路边,留下几片面包,甚至将火腿肠剥开放在它们墙根,伺之。
相遇即缘,虽如今移居别处,依旧心有千千念。
放生之举,是一善举。
生活常常,叫我们有恻隐之心,有行善之举。甚至,是为一只流浪的狗儿猫儿。
求知学益,守善寻真,或许,如净慈放生,是简便易行之放生善行。
放生池边,依旧有卖乌龟的小商贩,依旧有商业中的谋划与欲念。
我没有就地买生放生,生命有时,来来去去,皆顺其自然,以已之力,买不尽这些乌龟,金鱼。
或许,放生池,不在放生之举。待生灵之行,在关爱生灵之念。
离别时,回望净慈寺,梵宇层叠,宏伟庄严,晨钟暮鼓,烟火袅娜,生生不息,心却澄明一片![1]
作者简介
陈艳,笔名落花无言。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