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按需分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按需分配(Distribution on demand)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提到的分配原则,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按需分配的实现必须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要求,当生产力高度发达,精神又得到充分满足,即到达共产主义社会,表明了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乐观态度。[1]

[]

意义分析

对社会产品进行分配,必须先进行以下扣除,以满足社会生产扩大再进行的需要,只有对社会产品作出了以下扣除,才能进行分配

1对生产所需的耗费的补偿;

2对扩大再生产的积累;

3对应付一般意外的物资储备。

除了对生产所需的扣除以外,还要扣除:

1社会的管理费用,类似于财政支出,社会越发展,这种支出越小;

2公共服务和福利支出,社会越发展,这种支出越大。

分配不过是生产之下的分配,分配不是关键,人们以什么样的方式被组织在生产中才是关键,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马克思指出,在付出同等劳动的请况下,可能所需的消费品是不等量的。例如,他们从事同等劳动,但其中一个却抚养了更多的孩子,就需要更多消费品;或者,他们分别从事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但需要的消费品是等量的。那么,共产主义原则要求不以劳动量为依据,而以实际需求为依据分配消费品。

但马克思又指出,在刚刚脱离资本主义,人们的思想还带有旧的思想残余的情况下,在物质仍不充裕的情况下,是不能实行按需分配的。也就是说,马克思提出的按需分配,不是向我们展示未来的共产主义美妙图景,而是指出,在资本主义被消灭后,不能马上实行按需分配,在随后一个漫长的时期内,应该建立民主共和国,发展生产力,满足工人所需,实行按劳分配.马克思想向我们指出的是按需分配所需的物质条件,实现按需分配的艰难,在马克思的学说中,按需分配不是重点.马克思实际上向我们表达的是按劳分配.

术语定义

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以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们觉悟水平极大提高以及三大差别消失为前提。人人都能自觉地、尽其所能地为社会劳动;社会则按每个人的合理需要分配消费品。

(本目录内容由搜狗四史百科编委会编写)

实现过程

如何才能实现按需分配?这必须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要求。由于物质处于人类需求层次的低端(马斯洛理论),而且物质发展相对容易实行。因此,人们的重点首先放在物质发展,提高生产力。那么如何才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显然人类自身的贪欲、自私是发展生产力最好的动力。只要保持竞争,适当的贫富差距,允许人们对财产的占有,满足人们贪图享乐的欲望,就能最大限度地刺激人们去发展生产。马克思把追求发展生产力为主的社会,叫做资本主义社会。相应实行的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是:差别竞争私有制。

但仅有物质财富就够了吗?人们追求的到底是财富,还是幸福?财富就等于幸福吗?

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人们重点在于发展物质生产,精神方面的发展相对缓慢。物质与精神不能很好的协调。甚至精神阻碍物质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地,人们追求的重点将转移到精神方面,追求精神的满足。精神愉悦与物质享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因此追求精神愉悦与追求物质财富也应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方法。

追求精神满足,就必须淡化竞争,加强合作,提倡互助互爱。对应的社会制度应该是高税收高福利,并逐渐发展的公有制。我们把以追求精神满足为主要目的的社会,称为社会主义社会。相应的社会制度为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是:互助合作公有制。“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强调的是“劳”,而忽略不同的“劳”创造财富的差别。

当然这个过程不是截然分开的,是一个渐变的长期的过程。发展生产力,理论上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比较适合。即允许差别,鼓励竞争,实行私有制。但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在追求生产力发展时,实行某些某种程度的社会主义制度,也可能对生产力发展产生正面推动。

当生产力高度发达,精神又得到充分满足,这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人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共产主义表明了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乐观态度。

“需求”与“欲望”

一提到“按需分配”,不少人就会问,我想要美女怎么办?我想要钻石怎么办?美女,你想要人家未必乐意;而钻石代表有限资源,也不可能人人拥有。那如何实现按需分配呢?

其实提出那样问题的,忽略了“需求”与“欲望”的区别。

你想上太阳,那是你的欲望,但不是你的需求。有时,你可能真的觉得太冷,想上太阳去过冬什么。但当你了解了太阳不过是只乌鸦,你一上去它就会掉下来,所以不可能上去,你也就不会再想上去,不再有那个需求。所以说,需求是人们在充分了解自身,了解现实社会,了解自然后的欲望。欲望可以天马行空异想天开,但需求必须脚踏实地明确现实。

按需分配是根据人的“需求”进行分配,而不是根据人的“欲望”进行分配。需求可以满足,在理想社会也必须满足。但欲望不是。

需求与人性

如果需求是人们在充分了解自身,了解现实社会,了解自然后的欲望。那是不是意味着“按需分配”必须压制人性?必须要求人们清心寡欲,节衣缩食?当然不是,也不应该是。这里应该清楚什么是人性。

最初的人性就是动物性,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性也随之进化。事实上,现在我们认为是符合人性的行为,以前会觉得不可想像。而以前认为是符合人性的行为,现在也会觉得不可理喻。比如人类早期的传说中都有兄妹相亲的故事,说明那时候并没有近亲禁忌。可后来人们发现近亲相亲会带来遗传缺陷等问题,便就有了近亲禁忌。现在如果有近亲相亲的会被认为是乱伦,是畜性不如。

所以说,人性应该是人的动物性加上文明。社会在发展,人性也随着在改变。现在人们在公车上给老人让座是人性的行为。当你想要哪个美女的时候,尊重美女的意愿是人性的行为。当人们了解了不能上太阳而调节了自己的需求,那正是在了解了自身、现实、自然后的人性行为。相反,非要不可能的事那才是没有人性。

例子

用计算机的应用来说,物质与精神就是硬件与软件。硬件决定软件,软件也影响硬件的功能。计算机应用初期,人们更多的关注硬件,买了一大堆的机器。而在那个时候,一般的随机软件、常规软件也基本够用。但到了一定的时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深入,用普通软件就不能更好地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就需要一些专门软件、特制软件。这个时候,人们也在换机器,但更注重软件系统。只有好的机器,再配上专门的软件,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也发挥计算机的作用。

硬件软件都是要花钱花精力的,不是说有了好的硬件,软件就自然好了。

买机器时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编软件时期就是社会主义社会,软硬件都合适,机器发挥最大作用,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你总不能先编软件再买机器吧?买机器总是比较容易,而你要做的软件必须有硬件基础。在充分了解硬件、任务等等之后,才能编出好的软件。这也决定了,你得先买机器。而不可能先编程序、或者一边编程一边买机器(再PS一下:这里说的“一边一边”是说以同样的精力物力毫无侧重的一边一边,而不是指有所侧重的一边一边)。由于开始基数低,这种侧重会更明显。所以说,编软件终将取代买机器,也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终将取代资本主义社会。

当然,这里说买机器不是说完全不顾软件,而是相对于软件更重视提升硬件。编软件也不是硬件就不升级换代,而是更重视软件配置整合。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重点。

物质是较低层次的需求,也比较容易提高。既是必须,又容易做到,自然人们会先看重物质。事实上就是计算机应用成熟后,软件硬件的投入还是会有侧重。只是那个时候已经不那么明显啦,只是在一个很小范围内偏来偏去。

人们最关心的不是说重编程,也不是重硬件,人们关心的是计算机的应用,是软硬件的协调发展(升级)。最初,计算机应用水平低或者几乎没有应用,而硬件是必须的,也相对容易,所以硬件得到更快的发展。而当发展到一定时期,软件的要求就会变得迫切。所以推动软件的快速发展。而当软件硬件都相对完美之后,硬件还会继续升级,软件也要不断改进。在某一时刻,也还是会有硬件比软件重,或者软件比硬件重。但是,相对来说改变就不是那么大,也比较协调。如果某个时刻硬件升级为0,那就为0好了,软件也可以不变。等有了新的硬件,或者研究出新的算法,再来改变硬件、软件。社会的发展,也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前进,时间或者空间上局部的停止甚至倒退,也是可能的。

5流行说法 各种流行的说法都体现了小市民不劳而获和均分财产的可鄙私欲,是一种彻底的空想乌托邦。这种美妙的共产主义天堂只出现在巴枯宁主义者为挑动农民而进行的欺骗性宣传中,与马克思主义无半点关系。但是这种流行说法常为资产者所利用,成为了向科学共产主义泼去的污水。流行的对共产主义的解释充斥着小资产者的庸俗幻想,他们所想要的最多不过是均分财产,这不过是私有制的扩大而已。而在公有制的表象下,极有可能出现的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复活。

其实,共产主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共产主义以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们觉悟水平极大提高以及三大差别消失为前提。人人都能自觉地、尽其所能地为社会劳动;社会则按每个人的合理需要分配消费品

然而,这依然不是马克思的原意,按需分配首先由路易布朗提出,马克斯提出的按需分配是马克思为了批判一种分配观而提出的,过去的社会主义者曾提出一种分配方案,主张将社会产品不折不扣地公平地分配给每一个公民。相对应地,马克思提出了按需分配的概念,力求将它回归于科学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