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節怒放的格桑花(166)(王德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拔節怒放的格桑花(166)》是中國當代作家王德林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拔節怒放的格桑花(166)
四月,吉隆溝被春光喚醒,正是格桑花抽枝灌漿,次第開放的季節。漫山遍野的雪域,或紅或粉,或白或黃的花朵含笑盈枝,風姿卓約,發出窸窸窣窣的呢喃,為清冷蕭疏的高海拔山區增添幾許春意。嬌艷的花朵在徐徐的春風裡手舞足蹈,縱情歡歌,被催醒的萬物昂揚起復甦的生命脈動。斑斕的蝴蝶上下翻旋於花叢中,恣意貪戀花蕊的芬芳,陶醉得渾身顫抖。
在藏族的夢兆里,設若夢見殺牛,則預示災禍將降臨。2015年4月24日的深夜,不知有多少人做了這個夢,已無從考證。翌日,太陽照常升起,只是風聲有些怪異,擰麻花似的在吉隆鎮的上空掠過。大狗小狗的吠聲嘈嘈切切錯雜彈,不絕於耳。雨雪交加的天氣似乎掩蓋了某些異常現象。下午2時許,一陣地動山搖,訇然巨響,塵土飛揚,灰白色的煙霧立時籠罩了吉隆鎮。新華社電訊:2015年4月25日14時11分,西藏吉隆縣發生了7.7級地震,大面積房屋倒塌。
藏在青山秀水臂膀里的吉隆鎮與尼泊爾僅一山之隔,處於地殼運動的褶皺帶上,位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質活動頻繁,與5月12日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發生的7.5級地震如出一轍。
跟尼泊爾交界的北山高聳入雲,山腳下的千年古剎帕巴寺門前的三根旗杆已有些傾斜,寺前的廣場上聚集着烏泱泱的藏民,女人的哭聲,孩子的叫聲,男人的喊聲伴隨着山石滾落的巨響,交匯成龐雜而悽厲的悲鳴,像在山谷里穿行的疾風,左衝右突找不到出口。哀傷籠罩了吉隆鎮,寺廟旁邊樹上的枯枝透出蕭索之意。
誦經中的菩薩畢竟太遠而鞭長莫及,吉林省第五批援藏幹部儼如現實中的菩薩,臨危不亂,即刻投入到抗震救災第一線,有效疏導災民、國內外遊客二千餘人,並對吉隆鎮、薩勒鄉18村進行網格式排查,避免了次生災害的發生。
臨時救災指揮部成立後,迅速成立了六個工作小組,即災民疏導組、醫療衛生組、物資保障組、社會穩控組、搶險救災組、交通保障組。6名援藏幹部分別充實到六個工作組中,就吉隆鎮、薩勒鄉進行抗震自救。他們組織相關單位、工程隊協調工程設備,對吉熱公路塌方和雪崩路段進行保通,終於在26日凌晨兩條生命線順利通車,確保了救災人員、救災物資、傷員運輸生命線的暢通。援藏幹部不顧危險,冒着瀰漫的灰塵,衝進搖晃的醫院,將藥品搶運出來,確保傷員的救治。
災難仿如一個巨大的人性試管,從中反覆觀測和試煉人性的光輝和晦暗。人性的華彩在有着濟世之心的援藏幹部們身上得到洶湧噴發,彰顯出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的恢弘氣勢。一個哈姆雷特式的難題擺在了他們面前:人群越聚越多的廣場上,潛伏着巨大的危險,山頂上一塊重達20多噸的巨石赫然矗立,在風中搖晃着,像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都可能滾落下來,傾巢之下,焉有完卵?後果不堪設想。
援藏幹部時任吉隆縣常務副書記的田富光果斷決定,將受災群眾向鎮東邊的一塊開闊地轉移。由於老人、孩子、傷員、孕婦較多,轉移路線上的房屋也不同程度受損,道路跨塌,行走十分緩慢。這時,吉隆鎮對面的一個山頂發生坍塌,墜落的巨大岩石從山上滾落,塵土如霧氣遮蔽了人們的視線。而恰在此時,一名孕婦即將臨盆,援藏幹部馮曉亮(吉隆縣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馬上指揮用汽車和棉被圍成一個臨時搶救室,為孕婦引產。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山上的泥石還在不斷滑落,天上的雨雪還在恣肆飄灑,流浪狗的叫聲還在雜亂無章地狂吠……半個多小時過去了,終於,伴着一聲嬰兒嘹亮的啼哭,援藏幹部們懸着的一顆心才算落了下來。在藏族生育習俗里,孩子出生後要舉行「旁色」儀式,「旁」藏語裡是「污濁」之意,「色」是「清除」的意思,即要在生孩子的家門口堆上一堆小石子。可現下,已顧不上這些習俗,逃命要緊。
三千多人的轉移隊伍在泥濘中緩慢前行,三百多米的路程走得異常艱辛,嚴寒雖已呈強弩之末,但風颳在臉上還是像刀割,雨雪澆在身上冰涼刺骨。眼前的情景讓人不由想起杜甫的《兵車行》中的畫面: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一路哭聲,一路悲情,一路踉蹌,路邊的颯颯白楊心急如焚地招着手,發出急切的催促。在援藏幹部和武警戰士的引領和護送下,這支龐大的隊伍最終全部安全抵達那片開闊地。半山腰上五彩斑斕的經幡仍在頑強飛舞,昭示着一種不屈不撓的意志。
薄暮冥冥,啁啾的百鳥已歸林。
傍晚的吉隆,像是謝幕,仿佛憩在靜謐的水墨深處,風俗畫一般簡約又意味深長。橘黃色的天空堆滿魚鱗狀的雲,粗顆粒質感的畫面將河流、峽谷、連綿的群山在濃烈的底色中逐一鋪展,線條起伏有致,餘暉給這裡帶上一絲寧靜的溫情。
遠遠的一痕起伏蜿蜒的巍峨山峰,即海拔7000多米的日吾班巴雪山,昭示着洪荒時代的混沌。雲霧似條條面紗,將其遮掩得朦朧而又神秘,高聳的山體依雲拔起,頗似水墨畫中的皴法,虛實相間,錯落有致。
天黑之前,藏民們住進了臨時搭建的帳篷里,吃到了熱乎飯,而援藏幹部們忙到後半夜才用涼水泡碗方便麵,有的三天三夜沒合過眼,有的暈倒在半山腰的救援現場。援藏幹部們這種黽勉敬業的精神感動了藏族同胞,他們涕泗交流,額手稱慶:你們是好樣的,像格桑花,扎西德勒!
「格桑」在藏語中是「美好時光」或「幸福」的意思,格桑花也叫幸福花和吉祥花,「格桑梅朵」歷來是青藏高原的象徵,長期以來一直寄託着藏族人民期盼幸福吉祥的美好感情,其生命力中的活性因子任憑風吹雨打也壓抑不住。在西藏一直有個高僧傳說:很久很久以前,藏族地區暴發了一場嚴重的瘟疫,人們一批批地死去,當地的部落首領想盡一切辦法也無法解決。直到有一天,一位來自遙遠國度的活佛途經這裡,利用當地的一種植物治癒了大家。但為了給百姓醫病,這位高僧積勞成疾,不幸仙逝了。由於語言不通,人們對活佛的唯一印象就是他嘴裡常說到的「格桑」——用來治病的植物。於是人們就把這位活佛稱為「格桑活佛」。此後一切象徵希望和幸福的美好事物也被稱作「格桑」。從此,高原上最美麗的花就被稱為「格桑花」。
在佛教的傳說中有這樣的說法,格桑花不再盛開的時候,佛法就沒有了,可見格桑花在藏胞心中的地位。格桑花不畏寒威,不擇風土,無論是泥土瘠薄還是肥沃,適應性強的特點跟援藏幹部好有一比,他們入藏後克服高山缺氧、語言不通等困難,本着進藏幹什麼,離藏留什麼的宗旨,悉心為藏族群眾服務,與藏胞交流、交往、交融,與他們心心相印,充分體現了吃苦在前、奉獻在前、不畏艱險、敢於擔當的援藏精神,正如吉林省援藏中心會議室里懸掛的那幅書法:籌邊腳拓三年路,援藏心存一世情。詮釋了他們援藏的圭臬與夙求。
援藏幹部的經歷讓他們的精神世界更加豐贍,更加飽滿,他們的無私奉獻酷似格桑花瘦硬枝條上的骨朵,一天天膨脹,慢慢醞釀成了綻放的花黃,在濕漉漉春雨的澆灌下,帶着高濃度的氧潤心透肺,吐露出格桑花花語:憐取眼前人。
作者簡介
王德林,男,1963年7月出生,中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