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宏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戴宏杰 | |
---|---|
出生 | 1966年5月 |
国籍 | 美国 |
别名 | Hongjie Dai |
职业 | 教学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 哈佛大学 |
知名于 |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
人物简介
中文名 :戴宏杰
外文名: Hongjie Dai
国 籍: 美国
出生地 :中国湖南邵阳
出生日期: 1966年5月
职 业: 教学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 :哈佛大学
主要成就: 2009年当选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
戴宏杰 1966年5月出生于中国湖南邵阳,纳米材料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 [1] 。
1984年戴宏杰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89年本科毕业后赴美留学,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读;1991年硕士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7年加入斯坦福大学化学系任教,先后担任助理教授、终生教授、正教授、荣誉教授;2002年获得美国化学会纯粹化学奖;2005年受聘为清华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2] ;2009年当选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2016年5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
戴宏杰长期从事碳纳米材料的生长合成、物理性质研究、纳米电子器件研发,以及纳米生物医学以及能源材料等方面的研究 [3] 。
人物生涯
1982年,戴宏杰进入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清华实验班就读 ,在校期间获得学校作文比赛一、 二等奖 [4] 。
1984年,高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应用物理系,1989年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之后赴美留学,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读硕士研究生。
1991年,硕士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材料科学家查尔斯·李波教授 [5] 。
1994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在莱斯大学跟随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96年获得者)Richard E. Smalley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 。
1997年,加入斯坦福大学化学系任教,先后担任助理教授,终生教授职位(2002年),正教授职位(2002年-2006年),J.G. Jackson & C.J. Wood 荣誉教授(2006年-2007年)。
2002年,获得美国化学会纯粹化学奖。2005年,受聘为清华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008年) [6] 。
2006年,获得美国物理学会James McGroddy(新材料)奖。
200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Ramabrahmam和Balamani Guthikonda奖。
2011年,当选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2月10日,入选2000-2010年全球顶尖一百化学家名人堂榜单,总排名第7,华人排名第1 。
科研生涯
1989年9月-1994年6月,戴宏杰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跟随查尔斯·李波教授从事博士论文工作: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二维电荷密度波系统的结构和随机杂质钉扎效应;高Tc超导体中的磁通结构和缺陷钉扎效应;低维固体材料的化学合成 [9] 。
1994年9月-1995年9月,在哈佛大学查尔斯·李波教授的科研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导电原子力显微镜;单个纳米材料的电学性质。
1995年9月-1997年7月,在莱斯大学跟随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R.E Smalley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富勒烯为基的纳米技术;富勒烯纳米管的合成、提纯、表征和应用;单根碳纳米管用作原子力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探针。
1997年9月-2002年,斯坦福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科研方向为:新型纳米材料的化学;利用新型探针和新的成像机理的扫描探针显微技术及其应用;新型一维纳米材料与微米/纳米半导体结构的集成;发展新的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纳米尺度的固体物理研究 [10] 。
(1)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了掺杂二维电荷密度波(CDW)系统中金属杂质对电荷密度波的影响;发展出了二维熔化过程的定量计算方法。代表性文章有:Physical Review Letters, 66, (1991) 3183;Physical Review Letters, 69, (1992) 1567。
(2)研究了高温Bi系超导体中磁通晶格的结构及超导材料的面缺陷,点缺陷和人为产生的柱状缺陷对磁通的影响。对理解高温超导中的磁通钉扎和寻找提高高温超导体的临界电流密度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代表性文章有:Physical Review Letters, 72(1994) 748;Science,265(1994)1552;Nature,371(1994)769。
(3)与当时在哈佛大学访问的清华大学范守善教授合作发展出了利用碳纳米管制备碳化物纳米棒的技术。研究结果为一维纳米碳化物材料的合成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发表在《Nature》杂志[Nature, 375(1995)769],在纳米科学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
(4)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对单根碳纳米管电学性质进行实验测量,发展出了利用导电AFM测量单根碳纳米管电导的技术,为解决纳米尺度输运性质测量这一难题提供了一条途径,同时为AFM开辟了新的功能。发表在《Science》杂志[Science, 272(1996)523]。
(5)发展了利用单根碳纳米管作为AFM探针的技术,解决了AFM针尖易损坏的的问题。同时可大大提高AFM垂直方向探测深度。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杂志[Nature, 384(1996) 174]。研究结果还有可能扩展到其它一维纳米材料,对扫描探针显微镜在科学和技术领域应用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6)发展出了提纯和切断单壁碳纳米管的技术,可把单壁管切割成所希望的长度,获得类似于大的富勒烯分子的单壁碳纳米管。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杂志[Science, 272(1996)523]
(7)首次用四点法测量了单壁碳纳米管的输运性质。发现单壁碳纳米管的输运行为量子线。为单壁碳纳米管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文章发表在《Nature》杂志,[Nature, 386(1997)474]并被选为该期自然杂志的封面。
(8)戴宏杰负责的研究团队在铝电池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他们开发出一种可以充放电,具有超快充电、不易燃烧爆炸、可折叠、材料成本低的突出优点的铝离子电池 ,这款铝电池充电7500次后存储电量依然无损,寿命很长,相关研究成果于2015年4月6日发表在《Nature》杂志网络版 。
人才信息
1997年,戴宏杰加入斯坦福大学任教以来,培养了多名博士,并指导博士后的研究工作,根据学术家谱(The Academic Family Tree)中的记录,其中一些学生的具体信息如下: [11] :
信息记录
姓名 | 学位类型 | 时间 | 就读学校 |
---|---|---|---|
NathanR. Franklin | grad student | 2003 | Stanford |
Jing Kong | grad student | 2003 | Stanford |
ThomasW. Tombler | grad student | 2003 | Stanford |
Jien Cao | grad student | 2005 | Stanford |
RandalJ. Grow | grad student | 2005 | Stanford |
Ali Javey | grad student | 2005 | Stanford |
Woong Kim | grad student | 2005 | Stanford |
Yiming Li | grad student | 2005 | Stanford |
Marco Rolandi | grad student | 2005 | Stanford |
Dunwei Wang | grad student | 2005 | Stanford |
Sarunya Bangsaruntip | grad student | 2006 | Stanford |
Nadine Wong Shi Kam | grad student | 2006 | Stanford |
Erhan Yenilmez | grad student | 2006 | Stanford |
RyanH. Tu | grad student | 2007 | Stanford |
Zhuang Liu | grad student | 2009 | Stanford |
Hailiang Wang | grad student | 2007-2012 | Stanford |
Moonsub Shim | post-doc | Stanford(Physics Tree) | |
Yingpeng Wu | post-doc | Hunan University | |
Liying Jiao | post-doc | 2008-2012 | Stanford |
2007年-2008年,戴宏杰在斯坦福大学讲授《Advanced Physical Chemistry》和《Physical Chemistry Laboratory II》两门课程[12] 。
荣誉记录
时间 | 荣誉/表彰 | 参考来源 |
---|---|---|
1997年 | Camille and Henry Dreyfus New Faculty Award | |
1998年 | Young Microscopist of the Year Award, from Molecular Imaging Co. | |
1998年 | Terman Fellowship, Stanford University | |
1999年 | Packard Fellowship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
2001年 | Alfred P. Sloan Research Fellow | |
2002年 |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Pure Chemistry Award | |
2002年 | Camille Dreyfus Teacher-Scholar Award | |
2004年 | 裘利斯史普林格应用物理奖(Julius Springer Prize for Applied Physics) | [13] |
2005年-2008年 | Changjian Visiting Professorship,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 |
2006年 |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James McGroddy Prize for New Materials | [14] |
2009年 | The Ramabrahmam and Balamani Guthikonda Award at Columbia University | |
2009年 | Fellow of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 |
2010年 | Fellow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s | |
2011年2月10日 | 2000-2010年全球顶尖一百化学家名人堂榜单(总排名第7,华人排名第一) | |
2015年 | Honorary Chair Professor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
2016年 |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MRS) Mid-Career Researcher Award | [15] |
2016年 | R&D 100 Awar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ltrafast Aluminum Ion Battery | |
2016年 | Member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16] |
2017年 | NIH Director’s Pioneer Award | [17] |
社会生涯
时间 | 任职 | 参考来源 |
---|---|---|
2007年06月29日 | 湖南大学客座教授 | [18] |
2008年6月10日 | 北京大学客座教授 | |
2008年7月 | 《Nano Research》发起人和主编 | [19] |
2013年12月 | 苏州大学纳米材料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国际顾问兼讲座教授 | |
2016年3月20日 | 山东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 |
2016年6月24日 | 西南交通大学名誉教授 | [20] |
—— | 《Nanotechnology》主编 | [21] |
人生评价
戴宏杰是国际碳纳米材料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在碳纳米材料的生长合成、物理性质研究、纳米电子器件研发,以及纳米生物医学、能源材料等领域都取得了成就, 并获得了广泛的影响 [22] 。(清华大学物理系评)
戴宏杰在材料表面有目的地生长出高质量的碳纳米管,并用它们来研究这些新材料的各种固有物理性质,探索分子晶体管的性能极限并开发纳米传感器,这对于光电子器件和纳米电子芯片制造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3] 。(2004年裘利斯史普林格应用物理奖评)
參考來源
- ↑ Hongjie Dai The J.G. Jackson and C.J. Wood Professor in Chemistry ), stanford university[引用日期2017-12-22]
- ↑ 科研队伍 >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 清华大学科研院[引用日期2017-12-22]
- ↑ 戴宏杰课题组网站), 戴宏杰课题组网站[引用日期2017-03-11]
- ↑ 长沙市一中校友戴宏杰当选2016年美国科学院院士), 新浪网.2016-05-04[引用日期2017-12-22]
- ↑ 外籍院士名单与简介 查尔斯·李波(Charles M. Lieber)),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2018-03-19]
- ↑ 科研队伍 >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清华大学科研院[引用日期2017-12-22]
- ↑ 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戴宏杰教授做客致仁讲堂 畅谈纳米科学), 南方科技大学.2013-12-25[引用日期2015-04-11]
- ↑ 四位华人学者新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科学网[引用日期2016-05-04]
- ↑ 戴宏杰 申请人简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引用日期2018-03-19]
- ↑ 戴宏杰 申请人简历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引用日期2018-03-19]
- ↑ Hongjie Dai Affiliations: Stanford University, Palo Alto, CA , Academic Family Tree[引用日期2018-03-17]
- ↑ Courses Taught by Hongjie Dai), Stanford University[引用日期2018-03-17]
- ↑ Julius Springer Prize for Applied Physics 2004 awarded ), Springer Nature[引用日期2018-03-19]
- ↑ 2006 James C. McGroddy Prize for New Materials Recipient ),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引用日期2018-03-19]
- ↑ Dr. Hongjie Dai – 2016 MRS Mid-Career Researcher Award Winner ), Materials Science[引用日期2018-03-19]
- ↑ Hongjie Dai Stanford University Election Year: 2016 ),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引用日期2018-03-19]
- ↑ 2017 Awardees Hongjie Dai, Ph.D. ),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引用日期2018-03-17]
- ↑ 斯坦福大学戴宏杰教授到苏州纳米所进行学术交流 ), 中科院[引用日期2016-05-04]
- ↑ Nano Research(《纳米研究》) ), 清华大学出版社[引用日期2017-12-22]
- ↑ 美国科学院院士戴宏杰受聘为西南交通大学名誉教授 ), 西南交通大学.2016-06-24[引用日期2016-06-25]
- ↑ Professor Hongjie Dai – Editor-in-Chief of Nano Research ),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引用日期2017-12-22]
- ↑ 系友戴宏杰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清华大学物理系[引用日期2017-12-22]
- ↑ Julius Springer Prize for Applied Physics 2004 awarded ), Springer Nature[引用日期2018-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