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不再贈書(武立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我為什麼不再贈書》是中國當代作家武立金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我為什麼不再贈書
新年伊始,我又有一部新書問世。藉此機會,想和大家聊一聊即將面臨的贈書問題。
作者完成一部著作,猶如十月懷胎,出版了,發行了,的確是一件值得慶賀的喜事。因為這是作者數年心血的結晶,也是作者來之不易的一大成就,作者不但自己喜樂,也願意把喜樂分享給親朋好友。於是就開始贈書,像喜得貴子四處散發紅雞蛋一樣,送給領導,送給師長,送給親朋,送給同學,甚至送給一面之交的酒友。
作者不惜錢財買自己的書送給別人,有的作者購書的錢甚至超過了稿酬的錢,其心可鑑,其情可明。所謂贈書,與其說是請人「雅正」,毋寧說是留個紀念。尤其是那些名不見傳的新作者,可能還含有一種「顯擺」的成分。
奇文共欣賞,疑文相與析。以書會友,互贈互勉,我捐贈過一些書,也接受過不少惠贈。贈書是一件雅事,尤其在古代,有很多逸聞趣事。發生在我老家的「圯上贈書」,就是很有教育意義的一段佳話。接受贈書的張良後來成為「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漢代開國謀臣,為劉邦擊敗項羽以及漢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是「漢初三傑」唯一善終之人。
作為一個經常出書且有一定資歷的人,儘管所出拙作並非「奇文」,但我認為書不宜盲目地亂送,也不宜所送非人,應該贈給那些既喜歡你的書,又愛讀你的書的人。這樣贈書才有意義,受贈人對著作人的成果不但是一種欣賞,對著作人本身也是一種尊重。
毫無疑問,同事、熟人、朋友向你索書,那是看得起你,至少也是喜歡你,或喜歡你的書。不喜歡,你白送給人家,人家也未必看,更不用說張着嘴巴來討要了。
然而,社會上有這樣一種現象,有的人只知道討書,一味地索取,把書斂到手後,就放進書櫃束之高閣,或棄置一隅淪為垃圾,或作為廢品一賣了之。我從孔夫子舊書網上就發現過有我贈出的一些書,上面不僅有我的親筆簽名,還有我的鮮紅印章。這至少說明了兩個問題:其一,我的書寫得不怎麼樣;其二,獲贈者根本不愛看書。如果屬於前者,認為我的書沒有什麼用,我奉勸那位讀者不妨仿效秦始皇的做法,把它一焚了之。
其實出現上述情況並不奇怪,因為現在是互聯網時代,一般的圖書在互聯網上都能看到。再說各地的圖書館也很普遍,查閱圖書十分方便,因此家庭無須像古人那樣收藏太多的書。前幾年我搬家時,因新宅空間較小,為減輕搬運麻煩,也處理了幾千冊書,其中不乏有簽名書。贈書留香,我這種不得已的行為,可能也辜負了贈書者的熱心,在此只好說一聲對不起了。
有鑑於此,出了新書,我不想再贈送,不想請人「雅正」,也不想請人「惠存」,更不想顯擺自己了。這並非我過於吝嗇,過於絕情,過於自閉,而是出於對新時代藏書的理念、文化傳播的發達和對人性的認識。一是現代人不愛看書,送出去的書等於白扔;二是真想看書很方便,圖書館裡有,手機里也有;三是網購圖書很便宜,也很快捷。
說實在的,現在的書也確實送不起,書的定價很高,郵費也很貴。本人從軍四十年,闖蕩四方,學問不多熟人不少,有同窗學友,有舊部同仁,有街坊親鄰,還有我所在的軍休所里近千名退休老兵,他們都是我的知心好友,如果每人都送上一本,那將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如果只送給一部分人,那必將得罪另一部分人。為了避免矛盾和不愉快,乾脆還是誰都不送為好。
當然也並不是一本書都不送,應該有所贈,有所不贈。書贈有緣人麼!如向革命老區,向貧困學生,向那些確實喜歡我的書和真心閱讀我的書的朋友,還是要贈送一些的。[1]
作者簡介
武立金,原總參某部副局長、天津市政協委員。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紀實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天津市詩詞學會理事、中國楹聯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