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戈阳腔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弋阳腔
弋阳腔是明代戏曲中的四大声腔之一

弋阳腔亦称弋腔,俗称高腔,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声腔。元末明初时宋元南戏流传到江西弋阳一带,与当 戈阳腔地语言、民间艺术相融合而产生的。弋阳腔是明代戏曲中的四大声腔之一,形成于江西东部一带。其特点表现为:保留了徒歌与帮腔,出现了滚调,曲牌联套具有民间音乐的灵活性和随意性。明代以来,弋阳腔流传到全国许多地方,并与当地的方言上语、民间腔调相结合,形成了川剧湘剧、赣剧、婺剧、潮剧,安徽的四平腔、福建的闽剧、江苏的淮剧等许多新的地方剧种。[1]

简介

弋阳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在中国戏曲史上,曾与海盐腔、昆山腔、余姚腔齐名,被称为"四大声腔"。弋阳腔是南宋末年,兴起于浙江的南戏经信江传入江西,在弋阳地区结合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以及地域民俗相融合、"辗转改益"滋生出的一种全新的地方腔调,因发源地而得名"弋阳腔"。

弋阳腔以弋阳为中心,主要在江西省内的贵溪、万年、乐平、鄱阳、浮梁、上饶等一些地区传承延续,明代前中期曾流布及于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及北京等地。

弋阳腔属于南戏范畴。是在南戏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剧种。据清代乾隆版《弋阳县志》载:"考祝允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今遂遍满四方,辗转改益,如余姚腔、海盐控、弋阳腔、昆山腔"。

产地 弋阳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它源于南戏,产生于弋阳,形成于元末明初。

弋阳位于赣东北的信江中游,旧属广信府,东汉建安15年(210)开始置县,地处闽、浙、皖、赣的交通要道,素有江东望镇之誉。南宋中期,勃兴于浙江的南戏,经信江,传入江西,在弋阳地区以佛道故事为核心,融南曲戏文与当地音乐于其间,"辗转改益",于元末明初孳乳出一种新的地方剧种,时称弋阳腔。与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并称四大声腔。

发展 弋阳腔也叫弋腔,又称高腔,是我国地方戏中著名四大声腔系统之一,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源于南戏,产生于弋阳,形成于元末明初,有"南昆北弋"之称,对京剧、川剧等四十四个剧种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并由此形成了中国戏曲高腔体系。

中国有11个省的高腔剧种与弋阳腔有渊源关系,当今著名的"京腔"就是在弋阳腔基础上,融合其他声腔发展演变后形成的。弋阳腔主要表演特色是动作大,身段严谨、场面热闹,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适合民间演出。

艺术形式

明清时代弋阳腔的创作,有一部分直接来自宋元的南戏,如《琵琶记》 、《幽闺记》、《白兔记》等等。[2]

但弋阳腔艺人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艺术表现才能进行了加工和创造。还有一部分则是依据历史故事或说唱、传说改编创作的,如《易鞋记》 、 《金锏记》 、 《破窖记》 、 《珍珠记》等等。

其中,《易鞋记》通过程鹏举与白玉娘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外患频仍的明代中叶人民在动乱中的痛苦遭遇; 《金锏记》则歌颂了杨六郎、焦赞等民族英雄,痛斥了王钦若等民族的败类;《破窖记》则以相府小姐刘千金与落拓秀才吕蒙正的爱情故事批判了嫌贫爱富的思想,都有一定的意义。但是这些作品中,也都有程度不同的糟粕,例如《破窖记》虽然批评了宰相刘懋的嫌贫爱富,但处处为他开脱,这样就削弱了作品的社会意义。明嘉靖以后,弋阳腔仍活跃在弋阳、贵溪、万年、乐平一带,但到了明清之间、民国以来,由于国民党反动统治,农村经济急剧破产,到解放前夕,名震一时的弋阳腔在仅存的班社里几乎成为绝响,眼看这个古老的剧种就要灭亡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大力组织弋阳腔的抢救、发掘和整理工作,使弋阳腔从濒临绝迹的危境中重获新生,并日益繁荣壮大。

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王朝闻先后于1982年9月和1987年6月两次赴弋阳县考察弋阳腔,观看了弋阳腔剧团排演出折子戏《荆钗记见母》后,他赞誉道"该剧具有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弋阳腔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把"唱"和"念"两者结合起来,创造了"滚调",风格粗犷,气势豪放。弋阳腔这一变化,有力地突破了传奇形式的文学体裁唱词格式和曲牌套音乐结构的严格限制,为弋阳腔增添了新的活力。弋阳腔《还魂记》就是当传统曲牌限制艺术形象塑造时,曲作者在"滚唱"方面的大胆创新。该剧1960年被搬上银幕后,名声大噪,从而被誉为"秀、美、娇、甜"的弋阳雅调。

流行原因

弋阳腔流行的原因有三点:第一,它继承和发展了南戏演唱时那种"随心令"、"顺口可歌"的民间艺术创作的传统。虽也演唱曲牌,但它不像昆山腔那样格律谨严,灵活性很大。第二,弋阳腔可采用方言土语,使它每到一地能与当地语言、语音逐渐结合,而成为地方化的声腔。第三,弋阳腔对昆曲等传奇剧本一向采用"改调歌之"移植上演的做法,加入"滚"的表现手法,插入通俗的韵文、散文,使观众更易理解。

影响

弋阳腔对中国后来许多地方的戏曲剧种都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据建国后不完全统计,

全国有十四个省、市的三十多个地方戏曲都与弋阳腔有着渊源关系。如:河北的梆子、山西的秦腔、四川的川剧都是弋阳腔的支脉。弋阳腔在演唱形式上与风格上,独具自己的特色。它以徒歌的形式干唱,既不用丝竹也不用管乐器伴奏,锣鼓伴奏只为演唱击节,同时用以渲染舞台气氛。弋阳腔中大鼓大锣的伴奏与其高亢、激越的唱腔曲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喧闹、粗犷的音乐风格;弋阳腔还有"一人唱而众人和之"的特点,也就是众声帮腔的形式。这种"一个启口,数人接腔"的形式,随着演出的需要而得到不断的发展,它不仅能渲染舞台气氛,还可以起到加强词意表达、帮助刻画人物、描绘剧中环境、铺陈戏剧情节等作用,因而成为弋阳腔中的一个重要艺术表现手段,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2004年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交流会议上,江西地方戏曲弋阳腔被公布成为该工程第二批试点,从而填补了江西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的空白。

濒危状态

源于非遗大数据平台数百年来,弋阳腔一直是赣东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美术,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现代艺术品种的不断丰富,人们审美情趣的不断变换,古老的戏曲声腔又陷入严峻的困境: 1、弋阳腔得以传播的载体弋阳腔剧团名存实亡,失去依托的戏曲声腔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2、弋阳腔传承队伍严重老化。从全省范围看,包括省直以及弋阳腔流行地的景德镇、乐平、鄱阳等县如今能够演唱弋阳腔的演员不足30人,编导音乐工作者也仅剩下十余位,且都花甲高龄,有的还体质衰弱,精力渐退,出现了后继无人危机局面。 3、弋阳腔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产生的优秀传统剧目与唱腔曲牌大多散落民间,缺乏整理和挖掘,有濒临失传的危险。 4、弋阳腔在流行地区由于长达二十多年不见与观众见面,二十世纪中后期曾经昙花一现的弋阳腔已陷入了被群众遗忘的尴尬境地。

视频

弋阳腔经典传统剧目《珍珠记》

弋阳腔在央视演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