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鸡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惜鸡诗》是北宋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李觏的作品之一。
李觏祖居麻源谷口,家有田地数顷,生活尚可自给自足。少年时聪颖能文,14岁时丧父。天圣三年(1025年)李觏17岁,守父孝期满,出游求师。 景祜三年(1036年),觏赴汴京拜见修撰宋庠[1]、李淑和记注聂冠卿、集贤叶清臣等朝官,均得嘉许。这年朝廷贡举事暂停,觏返回家乡。景祜四年,李觏乡试落榜,遂往鄱阳拜访范仲淹。康定二年(1041年),郡举觏京试茂材科。庆历二年(1042年),觏试制科,仍落第。从此退居家中,不再以功名为意。庆历三年(1043年),李觏创办“盱江书院”同年.南城奉诏始立郡学,郡守请李觏出主学事,课业授徒,四方慕名来南城求学者甚多,弟子达数百人。
“ |
吾家有鸡母,乘春数子生。 生来逾六旬,互觉羽翼成。 其母且再卵,逐之使离散。 众雏既不来,一子独恋恋。 恋恋不肯离,逐之终不移。 母行无险易,唧唧相追随。 卵生亦云足,母伏窠中宿。 厥子苦无依,攀背如悲哭。 窠中母所安,忍渴复忘餐。 子于背上卧,不舍须臾间。 我时见之喜,异类能如此。 因欲观其终,其终谅何似。 一朝大长成,乃知牝牡情。 膨脝娠在腹,渐见东西行。 行行求饮食,欲以助生息。 卵出子还多,养子何劳役。 朝啄荆草林,暮爪污泥深。 昔时随母意,今作爱雏心。 雏生诚可爱,母老宁忍背。 物性乃不常,使人心叹慨。 物类本无知,无知孰责之。 斯鸡与众异,酷似有天资。 天资以仁孝,变更何太早。 况彼本无知,血毛安足道。 万物灵者人,孰不念其亲。 少艾与妻子,所以夺吾真。 五十慕父母,虞舜称稽古。 埋子得黄金,迩来唯郭巨。 古人往莫追,言之泪沾衣。 斯言足自警,题作惜鸡诗。 |
” |
— [北宋]李觏 |
思想观点
李觏是北宋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著书立说,大胆创新,在哲学上持“气”一元论观点,认为事物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在认识论上,承认主观来自观,因此,成为宋代哲学学派的先导,在我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李觏还具有进步的社会历史观。他卓有胆识地提出功利主义的理论,反对道学家们不许谈“利”言“欲”的虚伪道德观念。他从实际物质利益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根本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解释社会历史现象。他认为“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富国策》第一)。治理国家的基础,是经济,是物质财富。所以,他反对把实际物质利益和道德原则,即“利”和“义”对立起来。李觏认识到,物质财富多寡不均的症结所在,是土地占有的不合理。
为了解决土地,问题他专门写了一篇《平土书》,提出“均田”、“平土”的主张[2],引经据典,煞费苦心地为统治者提供解决土地问题的历史借鉴。为了拯救北宋积弱的局面,缓和社会矛盾,他提出富国、强兵、安民的主张,写了《富国策》、《强兵策》、《安民策》各十篇,阐述自己的见解。李觏哲学上的观点和政治上的革新思想,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为稍后于他的王安石实行变法进行了哲学理论上的准备。由此看来,他的弟子邓润甫等人成为王安石推行新法的得力助手,那就是很自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