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上林湖(賴映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情系上林湖》是中國當代作家賴映姿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情系上林湖
越州有湖名上林,湖畔之窯就是越窯,因仰慕已久,擇秋日午後,惠風和暢,與友人相約,兜兜轉轉間踏進了上林湖。不得不感慨自己宅在家裡太久,一見那翠山碧水,就萬般親切,取手機選角度將美定格,無論選取哪個角度,拍下的景致都很美,這種美,不禁讓我想起唐代詩人陸龜蒙曾寫下的詩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置身於上林湖,能感覺從山水肌理的每一根神經末梢上傳遞出來的神秘氣息,恕我無法當它是拂面而過的一陣清風,我仿佛看到了熊熊窯火,此窯火,始於東漢晚期,歷經六朝、隋、唐、五代、北宋,至南宋初年才停止了燃燒。因為喜歡越窯青瓷的歷史,所以窯火一直在我的心裡燃燒着,不曾停歇。
走走停停,穿小徑,駐足湖畔,迎和風,望對岸青山,一片蔥蘢處,原有的鄉人祖墳早已搬遷,已將山還原成純粹的青山模樣,而眼前這碧波蕩漾的上林湖水,正滋養着一代又一代慈谿人。
山路彎彎,坡度舒緩,漫步荷花芯窯址,迎面處一座伸向坡頂的唐代龍窯映入眼眸,它上蓋天棚,長長的窯身,盡顯古樸蒼勁。拾級而上,在窯壁處,細數右側有七個窯門,近處置放着幾捆用細竹條綑紮的條狀木柴,片片秋葉隨風而落,至它身旁,成依偎或飄飛之狀。正前方的火膛兩邊,堆放着兩大堆木柴,雖是木質之身,卻並不木訥,仿似在翹首張望,隨時等待着古人親手將它們再次送進窯口,甘願灰飛煙滅,去成全越窯青瓷的千古美名。
所謂的龍窯,亦稱蛇窯或者蜈蚣窯,是我們南方山區普遍存在的窯種,多依山坡所建,由下自上呈長條形,故而得名。自然,眼前這龍窯已非當年的龍窯本身,只是在原窯址上對昔日前身的修復與重現。但我還是忍不住用手輕輕撫摸,手掌緩緩地磨挲着泥質窯壁,泥土芬芳自掌心瀰漫上傳。
友人走近我,注視着我磨挲的那隻手,低聲說道,早年閒時,常與幾個喜歡陶藝的朋友一起玩泥,就從這麼一坨泥開始,然後揉泥、拉坯、利坯,當成型後,作品從窯爐裡面出來的那一瞬間,那種感覺很微妙,原來世間還有一種純淨的幸福,與物質無一絲一毫的關係,只與大自然的造化有關,與美有關,你會相信這種感覺嗎?
我信,當然信,就如此刻我撫摸着它,想到的竟是越窯青瓷的前世與今生。青瓷,由泥出發,在水與火的征程上摶土成金,我將之理解成是先人對泥土、對大地的一種激情擁抱,也是對大自然以別樣的方式作永恆的崇拜。
挖掘處,幾處凹坑約一米見深,俯首之間,坑壁與底部皆是半裸露的青色殘損瓷片,憑形猜測,碗、盤、缽、盞、盒、執壺、瓶、罐、爐、盂都已囊括其間,它們是在泥土裡散落的真實歷史,以排山倒海之勢於眼前鋪陳開來。
我知曉五行色之中,青屬木,亦是先人最早燒制出的釉色,可謂瓷器的原點和原色。青瓷若與青花、釉里紅、鬥彩、五彩、粉彩、琺瑯彩相比,是「淡妝」與「濃抹」之別,我愛極這抹「淡妝」,甚至一直固執地認為青瓷就是煙雨江南的微縮。我真希望人有前世與今生,如此,我願我的前世就是這上林湖中的一塊青瓷片,不管成形於六朝、五代還是唐宋,只願情系上林湖,靜靜地沉於湖底。
滿眼的青色與上林湖的一池碧水,色調是如此相似,這一抹青色已然融合了人類對大自然的依戀之情。細細探究,腦海中不自覺地顯現出曾見過的秘色瓷展品,秘色瓷葵口碗和秘色瓷葵口盤,通體是湖水般艾綠色的釉面,造型精巧端莊,胎壁薄而均勻,沒有複雜的紋飾裝飾。在燈光下,碗和盤內明澈透亮,玲瓏似冰,剔透如玉,「無中生有」,恰似一汪清水留於碗內或盤內。想到錢鏐東南割據後,許是江南的富足,許是維繫王室命脈的政治謀略使然,以與器物相同的胎泥來製作匣缽,燒制時用釉封接,破匣缽而取瓷,在天然釉料的時代,如此不惜工本之法,才將青瓷燒造技藝推至登峰造極之境吧!
蹲下身,我在殘損瓷片間細細搜尋那一抹秘色,那是世間極品,是乾隆皇帝「李唐越器人間無」的感嘆,是徐夤筆下的「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世間大美至簡,秘色瓷以形體還原泥土的本來面目,用線條展現天然的理意筋骨,迎面撲出和風拂面的細緻妥帖,讓人進入心靜沉明,清爽入骨之沉靜。
上林湖水清澈見底,淺處有蘆草隨風搖曳,遠山青翠如煙。友人道,此情此景,他想到了《詩經》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問我們想到了什麼,我搖頭無語。但迷茫已將我裹挾,因我想到的竟是: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我是誰?我從哪裡來?都說青瓷是一種道具、擺設,而人又何嘗不是,百年人生,仿似一場大夢,一場真實得非夢般的夢。
回望這一池青青湖水,不得不感嘆滄海桑田,窯火熄滅後的一千多年間,上林湖一帶的地貌發生了多次改變,湖水水位不斷上升,很多窯址逐漸沒入了水下。從下至上,晚唐的、五代的、北宋的……若一層層挖下去,仿佛可以看到當年的歷史一頁頁翻過。
而遙想千年之前的上林湖風貌,那時環繞湖面的115處窯火熊熊,燒制好的越窯瓷器,窯工會用稻草包裝後放入木箱,由江南的烏篷船穿過浙東密布的江湖河汊,運至不遠處的明州港,再轉運裝入海船,揚帆出海……
近黃昏,晚霞鋪滿天際,幾隻鷗鷺貼水面飛翔,給人一種「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之感,上林湖真美,難怪在中國陶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窯場能似越窯一般得到歷代文人們不惜筆墨的稱頌,但我想無論用怎樣的詩句去讚美都毫不為過。
走在回去的路上,見一老翁還未收攤,玉米芋艿栗子等吃食尚未賣完,此處除了湖山與古窯址,也唯有他一處攤點,試想若將他的攤點改成茅草茶屋豈不更好,茶具就用越窯青瓷。彼時,青瓷杯瑩潤如玉,杯中碧芽輕浮,茶湯煙裊,縱使世道紛繁,此生如寄,卻可擁湖天山色入懷,一杯熱茶細品慢啜。[1]
作者簡介
賴映姿:慈谿市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