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性状(trait)是指可遗传的发育个体和全面发育个体所能观察到的(表型的)特征,包括生化特性、细胞形态或动态过程、解剖构造、器官功能或精神特性总和。 ;[1] 任何生物都有许许多多性状。有的是形态特征(如豌豆种子的颜色,形状),有的是生理特征(如人的ABO血型,植物的抗病性,耐寒性),有的是行为方式(如狗的攻击性,服从性),等等。在孟德尔以后的遗传学中把作为表型的显示的各种遗传性质称为性状。在诸多性状中只着眼于一个性状即单位性状以进行遗传学分析,已成为一种遗传学研究中的常规手段。
中文名;性状
解 释:生物体所有特征的总和
目录
定义
遗传学中,性状是指生物体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和行为方式等的统称。 ;[2] 性状(同trait,)是正在,包括。
单位与相对性状
孟德尔在研究豌豆等植物的性状遗传时,把植株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作为研究对象,这样区分开来的性状称为单位性状。把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即由一对等位基因所决定并有明显差异的性状,称为相对性状。
显性与隐性性状
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显性基因,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隐性基因,通常用小写字母表示。例如,从父母身上遗传了两个长睫毛的显性基因,你的睫毛就是长长的;如果你遗传了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你的睫毛仍然是长长的,因为显性基因让隐性基因失去了作用;如果两个基因都是隐性的,那你的睫毛就是短短的。
质量与数量性状
质量性状指属性性状,即能观察而不能量测的性状,是指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型之间不存在连续性的数量变化,而呈现质的中断性变化的那些性状。它由少数起决定作用的遗传基因所支配,在表面上这类性状显示的差别,如角的有无、毛色、血型、遗传缺陷、花药、籽粒、颖壳等器官的颜色、芒的有无、绒毛的有无等称为质量性状。质量性状较稳定,不易受环境条件上的影响,它们在群体内的分布是不连续的,杂交后代的个体可明确分组。质量性状的遗传可以较容易地由分离定律和连续定律来分析。
数量性状(quantitative traits)是指在一个群体内的各个体间表现为连续变异的性状,如动植物的高度或长度等。数量性状较易受环境的影响,在一个群体内各个个体的差异一般呈连续的正态分布,难以在个体间明确地分组。所有能够度量的性状都可称为数量性状。这些性状呈连续变异,它不可以严格地分类,而是呈现出一系列程度上的差异,带有这些差异的个体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不同。数量性状包括 两大类:一是表现连续变异的性状,如牛的泌乳量、农作物的产量、棉花纤维、羊毛的长度等等;二是表型呈非连续变异,而遗传物质的数量呈潜在的连续变异的性状,即只有超越某一遗传阈值时才出现的性状,如动、植物甚至包括人类的抗病力、死亡率以及单胎动物的产仔数等性状,称为阈性状(threshold character或 threshold trait)无论是牛的泌乳量还是单胎动物的产仔数,无论是玉米的果穗长度还是动、植物的抗病力,它们大多数对人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因而直接关系到人类自身的经济利益和生活质量。
数量性状表型的连续性是下列两个现象的结果。第一,一种基因型并不只表达为一种表型,而是影响一组表型的表现。其结果模糊了基因型所决定的不同表型之间的差异,因而不能将一个特定的表型归属于一个特定的基因型。第二,许多不同基因座的等位基因都能使某一种被观察的表型发生改变。许多不同的基因型可能有相同的表现型。
性质
基因与性状的遗传
生物体的各种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在生物的体细胞(除生殖细胞外的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如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3对。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如人的体细胞中23对染色体就包含46个DNA分子,含有数万对基因,决定这人体可以遗传的性状。
总的来说,体细胞含有染色体,染色体含有蛋白质和DNA,DNA含有基因。其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如人的体细胞中23对染色体就包含46个DNA分子,含有数万对基因,决定这人体可以遗传的性状。生物体的各种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性状的表达
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性状,是由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等过程,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所表现出来的。但是性状的表现是基因和外界环境的共同作用, 以基因为主,外界环境为辅。 [3]
应用
性状之间可能相互影响,而不是完全独立的。在杂交水稻的培育中,由于杂交早、晚、中稻的产量与其主要性状的相关性不尽相同,所以应采取相应的策略加以改进。杂交早稻的产量与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每穗总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杂交早稻组合的选育应以穗数型和高结实率为育种重点:杂交晚稻的产量与日产量和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杂交晚稻的组合选育应适当增加株高和选择适当的生育期;杂交中稻的产量与日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杂交中稻的选育应把大穗高结实率作为提高产量的重要性状加以选择。 [4]
视频
植物表型学术报告——从小区到植物到性状
参考文献
- ↑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2018-03-18
- ↑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审定.遗传学名词(第二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 ↑ [张飞雄 李雅轩.普通遗传学(第三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23]
- ↑ [傅黎明. 湖南省1976—2000年区试杂交水稻资料分析[D]. 湖南农业大学,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