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古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徽商古道 |
徽商古道 是古代徽商从徽州到杭州的重要通道,西起绩溪与歙县交界处的临溪,在绩溪伏岭乡转为陆路,然后经江南第一关、下雪堂等地,最终到达浙江省临安市马啸乡浙川村,全长百余公里,其中在安徽绩溪境内 长约75公里。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徽商古道 [1]
全长 百余公里
国内外游客 10万余人次
始建于 唐朝,明清两朝
简介
徽商古道 沿途山势险峻,奇峰林立,溪流奔泻。走在徽商古道上,通天的石梯穿入云端;幽深的原始森林遮天蔽日,道旁的石头苔痕累累。目前,徽商古道已成为华东徒步旅游精品线路,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万余人次。
古道起源
古徽道始建于唐朝,明清两朝,随着徽商的兴盛而臻于完善。迄今仍然保存完好的路段,北起石台县原珂田乡新店村,南至榉根岭脚下的圆通庵遗址,全长7.5公里。古道全部用长条形青石板铺就,宽1.5米。沿线每隔三华里左右,便横跨古道建有一座石亭,亭内有石凳,两侧有耳房,专供行人小憩或食宿之用。现保存较为完好的石亭,有"启源亭"、"玉泉亭"、"古稀亭"、"继保亭"等。每个石亭内均有建亭时的石刻碑记。沿途众多的石碑、石刻,为研究徽文化,尤其是研究古徽商,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证资料。2004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以来,徽州的学子经由这条古道前往安庆,参加安徽省的乡试,甚而进京参加会试;徽州商人则将当地的茶叶等土特产,经仙寓山古徽道运出山外,运到京城等地。早在明朝正统年间,徽商就已远赴居庸关从事贩茶活动了。此后徽州茶商在北方日趋活跃。清朝乾隆时,徽人在北京开设的茶行7家,茶商字号166家,小茶店达数千家。
古道位置
徽商正是由古徽道贩茶出山,顺秋浦河入长江,经池州、芜湖、南京至扬州,再沿京杭大运河北上,经淮安、徐州、济宁、临清、德州、天津,至通县(今通州)上岸,进入北京城。清朝时,南下贩茶到广州,可获得巨额利润,徽人有"漂广州,发洋财"之说,他们将茶叶由仙寓山古徽道运出山,再经饶州过鄱阳湖,经南昌、赣州、南雄、韶关,贩卖至广州,甚至由十三洋行卖到国外。徽州茶商不论是北上还是南下,都要历经千山万水,还有沿途的匪患、瘟疫、天灾,贩茶之路凶险万分,成者十不过一,大多数人客死他乡。仙寓山古徽道上的普济孤魂之碑,正是为客死他乡之人而立。
蜿蜒于大山深处的古徽道,建筑在古徽道上供人歇脚的驿站,无不让人领略到了历史的沧桑;镌刻在石门上的题字,一块块青石板台阶,也详细见证了当年人们挑茶出山的历史。
古道茶亭
驾车行驶在古驿道所在的安徽歙县杞梓里镇竹溪村,公路两旁怪石嵯峨,悬崖巨岩,左右夹峙,景色煞是壮观。向导遥指远处高耸入云的大山,说道,那里就是华东第二高峰的清凉峰了。汽车沿着弯弯曲曲的溪流进入大山,只见远处峰峦飘浮在彩云之上,山川岚气袭人,一片村落、几户人家,瓦屋上炊烟缭绕,农舍白墙黑瓦,房屋多以石块为基,泥墙为壁。巨树下,溪水潺潺,装点得如同一幅水墨长卷,别具古意。
古牌坊
走在乡间,常能在乱草丛中见到一些古牌坊。望着这些经历数百年日晒雨淋,而今依然精美绝伦的青石雕刻,不仅有一种岁月的沧桑感,而且,令人不由自主地去追寻民族盛衰的千年历史。昔日的显赫与辉煌,而今已经淹没在古道的苍茫之中。走近牌坊细察,上面"圣旨"二字依稀可辨,字体雄浑苍劲。 观赏牌坊两侧的文字记载,帝王的尊崇、臣民的伏首,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慨万分。
徽商古村
竹溪村是古道边的一个小村落,民居多数古朴典雅,特具徽派风格。
村中有一座品位较高的古建筑,名半舫圃,内有易草堂等景点。庭院回廊曲径,环绕幽趣。前院为圃,形似半溪,故名。细察徽派古屋就不难发现,这些古民居与现代建筑大相径庭,它们向外"没有窗户"。历代以来,我国天灾人祸,战乱频起,百姓缺乏安全感。
古民居的风貌诠释了它的内涵,徽商怕"露财",所以形成了这种所谓"宛如城郭"的设计,即中间一个小天井,屋脊的水流入天井,似有"敛财"之意,即所谓"四水归堂"。
村周奇峰罗列,古木参天,景致极为壮观。据宗谱记载,先祖为避战乱,见此地"水竹桃园,洞然别有天",遂定居于此。村侧,皆为奇峰怪石、飞瀑悬崖。村右有徽州十景之一的"吴楚山光",清《徽州府志》载:"山如屏而立,旧有留侯庙,庙前岩平如案,俗称留侯台"。村南有"大备坑",谐音"躲避坑"。相传汉代张良曾避难于此;村北峰峦称"七姑尖",府志载有:"七峰如栉,石阁参差,常有云雾封护"
驿道艰难
村后,一条石级蹬道在山林中曲折蜿蜒,渐行渐高,一路古树蔽天,一直伸展到大山深处。据说,此路初辟于南宋末年,后经元、明、清数代补修,历来便是"官道"。山路古朴而又坚实,石级岁痕斑斑,均为青板条石,2米见宽,顺随着山势蜿蜒而上。最有魅力的一段驿道,是建在悬崖峭壁之上的台阶,可谓一阶一滴汗,一步一喘息。
步行,一路向上攀去,古道愈见险峻,石级依旧曲延如常,盘旋于山崖,一侧峰插云霄,另一侧深临峡谷。此一段古道艰险而荒凉,漫漫长路,满是荒草,两边芦苇障眼,只有几间残屋、几座石桥,还能勾起人间的几多烟火。
旧时,古道旁的寺庵常年施茶送水,或烘烤干粮;如有商客夜间赶路,寺院则赠借火把,"僧尼分文不取"。秋收季节,亦常见僧人在田间"化缘",以补足茶亭费用;即使普通乡民,也会为茶亭添置修缮一些木、石凳,便于过往客商歇息的"义举"。
峰脊沙滩
"山脊沙漠"的来历,众说纷纭。一般说法是,这些山脊状况,过去与周边的地貌相似,皆由巨大的花岗岩构成,但是经过亿万年地壳的风化作用,坚硬的花岗岩石竟然化为沙滩了;也有人说,当地农民曾在"沙滩"里找到过贝壳之类的海洋生物遗物,附近山沟里还曾发现过"龙蛋"、"龙骨"等古生物遗骸,即恐龙化石。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