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徐晓军 -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华中师范大学徐晓军

中文名称;徐晓军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75年11月1日

民族;汉族

性别;男

徐晓军,1975年11月生,湖北黄陂人,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

人物生平

徐晓军,1975年11月生,湖北黄陂人,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农村社会学、边缘人群的社会融入研究

2009年9月至2008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服务中心访问学者;

2005年9月至2008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博士后;

2002年9月至2005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博士研究生;

1994年9月至2001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本科、研究生。

研究方向

农村社会学、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学研究方法。

科研成果

主要著作有:《断裂、重构与新生--鄂东艾滋病人的村庄社会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乡镇街坊:结构与关系--武汉市郊兰乡街坊的个案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灾难后的财富分配与流动--汶川地震的个案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版)等。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代表作品主要有:《内核-外围:传统乡土社会关系结构的变动--以鄂东乡村艾滋病人社会关系重构为例》(《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1期)、《病情与人情:乡村艾滋病人的双重压力与自杀风险干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2期转载)、《从想象到现实:艾滋病人社会关系张力与断裂的逻辑》(《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2期转载)、《"弱组织"状态下乡村集体行动的产生逻辑--以鄂东某村艾滋病人的集体行动为例》(《青年研究》2008年第10期)、《城市贫富分区与社区的阶层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2期转载)、《社会距离与农民合作》(《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10期转摘)、《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交换的变迁》(《浙江学刊》2001年第4期《社会学》(人民大学复印资料)2001年第11期全文转载)、《论我国社区阶层化趋势》(《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第3期转摘)。[1]

撰写的多份政策咨询报告被政府部门采纳,主要有:2010政策咨询报告《汶川震后农房重建的经验对玉树重建的启示》(国家社科基金办编入成果要报,被国家领导批示)、2008政策咨询报告《网络游戏与当代青少年发展》(提交文化部,被采纳)、2008调查报告《社会领域预防腐败状况调查报告》(提交湖北省监察厅、国家预防腐败局)、2008研究报告《财政支持我国公益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政策建议》(提交财政部,被采用)、2007政策研究报告《网络游戏对当代青少年群体的影响》(提交财政部、文化部,被采用)、2006政策研究报告《关于公共财政支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报告》被财政部采用。

科研项目

(主持)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乡村艾滋病人的社会适应行动研究》(10BSH045)

(主持)2009教育部年度社科项目《艾滋病事件中的乡村非正式制度研究》(09YJA840009)

(主持)2007财政部教科文司、文化部计财司委托课题《公益文化设施免费开放问题研究》

(主持)2006年全国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艾滋病村庄的内外部关系研究》(20060400130)

(主持)2006年教育部年度社科青年项目《艾滋病村庄的内外部关系研究》(06JC840004)

(主持)2004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当代中国社会阶层间的封闭性研究》(04CSH001)

相关视频

严谨治学 勇于创新——徐晓军教授专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