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齿风毛菊(菊科植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弯齿风毛菊 Saussurea przewalskii Maxim.是被子植物门、桔梗目、菊科、风毛菊属的一个物种,该物种多年生草本草本植物。俄国植物分类学家卡尔·伊万诺维奇·马克西莫维奇(Carl Johann (Ivanovi?) Maximowicz (1827–1891))于1880年发现并命名于1936命名。
- 中文名弯齿风毛菊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 纲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 亚 纲合瓣花亚纲 Sympetalae
- 目桔梗目 Campanulales
- 科菊科 Compositae
- 亚 科管状花亚科 Carduoideae
- 族菜蓟族 Cynareae
- 亚 族飞廉亚族 Carduinae
- 属风毛菊属 Saussurea
- 亚 属风毛菊亚属 Subgen. Saussurea
- 组羽裂组 Sect. Cyathidium
- 种弯齿风毛菊
- 分布区域中国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 中文学名Saussurea przewalskii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6)15-25厘米。根状茎粗,颈部被褐色鞘状残迹。茎直立,粗壮,黑紫色,被白色蛛丝状棉毛。基生叶基部渐狭成长翼柄,翼柄长4-8厘米,柄基鞘状扩大,叶片全形长椭圆形,长8-15厘米,宽1-2厘米,羽状浅裂或半裂,侧裂片4-6对,三角形,顶端有小尖头,边缘有少数小锯齿,顶裂片三角形,顶端急尖或钝。茎生叶少数,3-4枚,与基生叶同形并等样分裂,渐小,基部渐狭成短柄或几无柄,接花序下部的叶线状披针形,无柄,羽状浅裂或半裂,全部叶两面异色,上面绿色,被稀疏蛛丝毛或无毛,下面灰白色,被稠密的白色蛛丝状绒毛。
头状花序小,6-8个集聚于茎端,排成球形的总花序,几无花序梗。总苞卵形,直径6-8毫米;总苞片5层,外层卵状披针形,长6毫米,宽3毫米,上部长渐尖,黑紫色,外面被白色稀疏长柔毛,中层椭圆形,长8毫米,宽2毫米,顶端急尖,上部黑紫色,内层长椭圆形,长9毫米,宽1.5毫米,上部紫色,顶端急尖。小花紫色,长8毫米,细管部长3毫米,檐部长5毫米。瘦果圆柱状,长3毫米,无毛。冠毛污褐色,2层,外层短,糙毛状,长2毫米,内层长,羽毛状,长7毫米。花果期7-9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3800-4800米的山坡灌丛草地、流石滩、云杉林缘。模式标本采自甘肃。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陕西(太白山)、甘肃、青海、四川(乡城、理塘、康定)、云南(丽江、德钦)、西藏(江达、察隅)等地。
栽培技术
风毛菊,播种、分株繁殖。
繁殖
通过光照和营养处理对花序数目没有显著影响,但对花的大小,以及种子大小和数量均有影响比较明显。大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同样会受到处理条件的影响:在对照和低营养处理下,花序、种子的大小和数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在低光照处理和低光照低营养处理下,花序、种子的大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变为显著负相关,即出现大小和数量之间的权衡。环境胁迫(比如有限的土壤养分和光资源的抑制)加剧了花序、种子大小和数量之间的权衡。风毛菊花序和种子的大小和数量之间的权衡关系的环境依赖性,使其能够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出响应,这种繁殖对策能提高其适合度[1]。
药用价值
性味归经:苦、辛,温[2]。
功能主治:用于治牙龈炎,祛风活血,散瘀止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麻风,感冒头痛,腰腿痛。
用法用量:3-5钱,水煎或泡酒服。
注意:孕妇忌服。
药材鉴别
干燥全草茎为类圆形,粗壮,长60-100厘米,粗者径约9毫米,棕色,有明显纵棱,茎上叶痕明显;质坚而轻,折断面髓部白色,中空。叶多脱落,完整叶片暗绿色或棕色,长椭圆形或狭披针形,羽状分裂或全缘,具长柄。全体被细毛。气弱,味苦。以身干、质嫩、枝叶较完整者为佳。
采收加工
于7月左右割取地上部分,除去杂质,晒干。
参考文献
- ↑ 风毛菊花序、种子大小和数量之间的权衡: 资源条件的影响,植物生态学报
- ↑ 风毛菊,中药360,2017-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