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弥勒佛(佛教菩)(即 弥勒菩萨,也叫 弥勒菩萨摩诃萨)(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译为慈氏,音译为梅呾利耶,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摩诃萨,是世尊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未来将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也叫未来佛),即贤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常被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其庞大思想体系由无著菩萨、世亲菩萨阐释弘扬,深受中国大乘佛教大师支谦、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在一些汉传佛教的寺院里,常见到袒胸露腹、笑容可掬(或大肚比丘)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学习包容。其中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1]
- 中文名 ;弥勒佛,大肚弥勒,天冠弥勒菩萨
- 外文名 ;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
- 别 名 ;弥勒菩萨.未来佛,迈达拉佛,强巴佛
- 国 籍 ;古印度
- 民 族 ;婆罗门
- 出生日期 ;正月初一
- 主要成就 ;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之一,未来娑婆世界教主
- 出生地 ;古印度
- 信 仰 ;佛教代表作品弥勒五论
- 师 承 ;释迦牟尼
- 中国道场 ;浙江省宁波雪窦山-雪窦寺 [2]
- 应化身 :契此(布袋和尚)
目录
释名
弥勒菩萨简介
弥勒佛,也称弥勒尊佛,即未来佛,藏语谓“强巴”。据季羡林先生考证 “弥勒”是从吐火罗文音译过来的简称,追其根源,始自梵文Maitreya,新称弥帝隶,梅低梨,迷谛隶,梅怛丽,每怛哩,梅怛丽药,昧怛[口*履]曳,梅旦丽耶。菩萨之姓也。译曰慈氏。名阿逸多,译曰无能胜。窥基在《阿弥陀经疏》中解释说:“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胜,名无能胜。”或言阿逸多为姓,弥勒为名。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入灭,为一生补处菩萨,生于兜率天内院。之后因缘成熟时,从兜率天宫下生人间,绍释迦如来之佛位,到那时,娑婆世界(即我们所生活的世间)阎浮提有翅头末城,其王名儴佉的,弥勒届时将托生于此城中一个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说法,其经历一如释迦牟尼佛。于菩提园菩提树下成正觉,以菩提三会说法化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初过去之弥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乃至成佛,犹立是名也(所以虽然名义上称之为“弥勒佛”,实际上其仍为菩萨)。
详细解析
弥勒的梵文Maitreya是常见婆罗门姓氏,字根源自梵文Maitrī,意为慈爱。唐朝玄奘到印度求学时,见到梵文原本,所以译为梅呾利耶。但在玄奘之前,后汉及三国时期的早期译经家,见到的佛经是由西域辗转得到,吐火罗文的Metrak,故译为弥勒。
弥勒佛在民间普遍受到信奉。早在西秦(4—5世纪)时期,甘肃炳灵寺石窟已有弥勒佛像的绘制。早期的弥勒佛是根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绘制、雕塑的。形象有菩萨和佛两大类。根据《弥勒上生经》塑造的弥勒形象为菩萨相,表现的是弥勒上生兜率天宫为诸天说法的形象。其特点为弥勒身着菩萨装,双脚交叉而坐,后以左脚下垂,右腿曲屈,右手扶脸颊,称作“半跏思维像”此为弥勒菩萨在兜率天等待下生的情景。云冈石窟第十三窟有一尊北魏时期的交脚弥勒佛坐像,像高13米,为早期的石窟弥勒。
后秦释僧肇《注维摩诘经》:“弥勒菩萨。什曰。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波罗门之子。”
弥勒经游意(隋 吉藏撰)中记载:“阿逸多”与“弥勒”,在古印度古梵文皆云“阿罗弥勒”也。
法华嘉祥疏二曰:“弥勒,此云慈氏也。过去值弥勒佛发愿名弥勒也。出一切智光仙人经,弥勒昔作一切智光仙人。值慈氏佛说慈心三昧经,故曰慈也。
华严经云:“初得慈心三昧,故名慈也。”
天台净名疏五曰:“言弥勒者,有云从姓立名,今谓非姓,恐是名也。何者?弥勒,此翻慈氏。过去为王名昙摩流支,慈育国人,国人称为慈氏。自尔至今常名慈氏,姓阿逸多,此云无胜。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亲见正文,未可定执。”
俱舍光记十八曰:“梅怛,此云慈。俪药,此云氏。菩萨于慈姓中生,从姓立名,故名慈氏。旧云弥勒,讹也。”
玄应音义二十五曰:“梅怛丽药,此云慈,即旧云慈氏者也。慈有二因缘:一值慈佛发心,二初得慈心三昧。因以名焉。言弥勒或云梅低黎,并讹也。”
慧苑音义下曰:“弥勒,具昧怛[口*履]曳,此翻为慈氏也。”
慧琳音义十四曰:“弥帝隶,古云弥勒,皆讹略不正也,正音云每怛哩。”
西域记七曰:“梅怛丽耶,唐言慈,即姓也。旧曰弥勒,讹略也。”
在密教,胎藏界之弥勒,坐于中台八叶院东北方之莲上,金刚界之弥勒在贤劫十六尊中,坐于东方,羯磨会三十七尊中之西方金刚因菩萨,即为此尊之本誓,大轮金刚者,此尊之教令轮身也。密号曰迅疾金刚。
未来之佛
弥勒本缘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曰:“佛住摩伽提国寂灭道场弥伽女村自在天祠精舍,时有迦波利婆罗门子名弥勒,躯体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佛说弥勒下生经》:尔时弥勒菩萨。于兜率天观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应从右胁生。如我今日右胁生无异。弥勒菩萨亦复如是。兜率诸天各各唱令。弥勒菩萨已降神生。是时修梵摩即与子立字。名曰弥勒。弥勒菩萨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身黄金色。
弥勒出世
弥勒为贤劫千佛之第五佛。自今经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出世于第十之减劫。继绍 释尊。观音菩萨第49次化身以华林园龙化树下三会说法,化了一切之人升天。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曰:“时诵经仙人者,今此众中婆罗门子弥勒菩萨摩诃萨是。我涅盘后五十六亿万岁当穰佉转轮圣王国土华林园中金刚座处龙华菩提树下得成佛道,转妙法轮。”
《菩萨处胎经》曰:“弥勒当知:汝复受记,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于此树下成无上等正觉。”
弥勒佛是贤劫第五尊佛,弥勒菩萨正于兜率天内院为诸天演说佛法。兜率天是欲界的第四层天,那里的一天是我们地球上的400年,其一年为十二个月,一月有三十天,兜率天人的寿命是四千岁。自今经五十六亿七千六百万年第十之减劫,弥勒菩萨由兜率天内院下生人间。继绍释迦佛。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以三会之说法,度化广大有缘众生。
弥勒菩萨摩诃萨乃是将来的一尊福佛,尊佛入世的南瞻部洲经过了许多变化,山河石壁,皆自消灭,多是平原,海水平静,土地肥沃,多有自然乐园。一年四季,风雨调顺,百花开放,万类和宜,产物丰收,果实甘美,并产天然粳米,没有糠皮,滋味香美,如果成熟,不炊可食,人食长寿,毫无疾苦。又无任何灾难,人心皆为大善,没有贪、嗔、痴、慢、疑······,更无杀、盗、淫、妄、酒······等一切不良的思想言行。人人皆知修习身、口、意三业清净的妙行,人心平等,不起分别,无有争执,相见欢悦,多以善言互相勉励,人行万善,无诸恶业,饮食无忧。其衣裳,不需人工纺织,地长天衣树,树上会生各式各样的细软衣裳,任人采取穿著;房屋宫殿,亦多以法化而成,地上没有少许污浊不净。地上多产各类宝物,随手可拾,人拾宝石于手中欣赏,会说:听说劫时(是指我们现在劫),人为财宝,互相伤害,系闭牢狱,受诸苦恼,如今此宝,如同瓦石,无人守护,真是一个清平世界。那时世界虽有若干小国,而只有一个大国统一,在此地球上,有宽广四百万里的大平原,四大海水,各据一方,有大都城,名鸡头城,东西五百里,南北二百八十里,土地平广,人民众多,街道整齐,空中有龙王名叫水光,夜雨香泽,昼则晴和。城中有罗刹众,名叫叶华,于深夜出现,为人类服务,除去秽恶,打扫清洁,又以香水遍洒于地,非常香净。那时世间已无迷信拜拜之事。天时地利,各都和顺,感生了一位转轮圣王出世。王名“儴佉”,京都就是鸡头城,对于人民百姓,以正法治化,有金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典兵臣宝、守藏臣宝等,以镇此世界,不用刀杖,自然靡伏,极其自由,逍遥自在,平等安乐。
相关经典
《菩萨处胎经·卷第二·三世等品第五》曰:“弥勒当知。汝复受记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于此树王下成无上等正觉。我以右胁生。汝弥勒从顶生。如我寿百岁。弥勒寿八万四千岁。我国土土。汝国土金。我国土苦。汝国土乐。 ” 《中阿含经·王相应品·说本经》:“世尊告曰。诸比丘。未来久远当有人民寿八万岁。人寿八万岁时。此阎浮洲极大富乐。多有人民。村邑相近。如鸡一飞。诸比丘。人寿八万岁时。女年五百乃当出嫁。诸比丘。人寿八万岁时。唯有如是病。谓寒.热.大小便.欲.饮食.老。更无余患。……佛告诸比丘。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当有佛。名弥勒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
《长阿含经·转轮圣王修行经》:“八万岁时人。女年五百岁始出行嫁。时。人当有九种病。一者寒。二者热。三者饥。四者渴。五者大便。六者小便。七者欲。八者饕餮。九者老。时。此大地坦然平整。无有沟坑.丘墟.荆棘。亦无蚊.虻.蛇.蚖.毒虫。瓦石.沙砾变成琉璃。人民炽盛。五谷平贱。丰乐无极。是时。当起八万大城。村城邻比。鸡鸣相闻。当于尔时。有佛出世。名为弥勒如来.至真.等正觉。十号具足。”
《增一阿含经》:“弥勒菩萨经三十劫应当作佛.至真.等正觉。”:持诵阿弥陀佛
弥勒尊佛入世
弥勒菩萨入世的箴言,在佛教各派别的经典中均有描述,故弥勒菩萨成为佛教徒的被救度的寄托。在大乘经典中,弥勒是姓,阿逸多是名,与上座部的传说不同,可能是来自大众部的传说。据说弥勒菩萨出身于南天竺婆罗门家庭,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常修行菩萨道,现住兜率天兜率内院修行、说法。 大
根据《杂阿含经》,兜率天的天人寿命是四千岁,相当于人间5.76亿年,这是以万万为亿,如果以千万为亿则有如五十六亿年这样的记载,等时机成熟后,菩萨将会继承 释尊 而降生南瞻部洲人世间,出家修行,觉悟成佛。并将于龙华菩提树下举行三次传法盛会(又称龙华三会),分别度化九十六、九十四、九十二亿众生,令他们开法眼智,证阿罗汉果,脱离生死轮回。
弥勒菩萨信仰在古印度就甚为流行。据巴利文《大史》记载,公元前2世纪有锡兰王杜多伽摩尼(duṭṭhagāmaṇī)临终时蒙众天神驾车迎往兜率天;据《大唐西域记》、《婆薮盘豆法师传》记载,无著、世亲、狮子觉都发愿往生兜率净土。
中国的弥勒菩萨信仰
中国东晋以来,弥勒净土的信仰日益盛行,且与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信仰和乐融融。净土宗慧远的导师道安,因为对经文原义有疑问,发愿上升兜率天亲自听弥勒菩萨说法。玄奘、窥基等一代高僧也以往生兜率内院为临终之大愿。
隋唐之后,弥陀信仰愈盛,但弥勒净土依然不衰,在平民和士大夫中大有传播。著名诗人白居易便是弥勒信徒。他组织了“一时上升会”,希望这个会的成员都能往生兜率净土。他本人在《画弥勒上生帧记》云:“愿当来世,与一切众生,同弥勒上生,随慈氏下降。生生劫劫,与慈氏俱;永离生死流,终成无上道。”他在晚年的言志诗中也说:“吾学空门非学仙,恐君说吾是虚传。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应归兜率天。”
在隋唐之际,弥勒信仰与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信仰曾经有所冲突,双方信徒甚众,形成净土信仰的两大流派,弥勒与净土宗相持不下。但是随着许多民间信仰信徒以弥勒降世为号召,对朝廷反抗起事,故弥勒信仰遭官家大力打击,至明清之后,逐步让位给阿弥陀佛信仰,于是在汉传佛教中式微。 弥勒法门因牵扯上各式各样的政变与起事,渐渐衰微,但衰而不绝,但仍在汉地传承不止。清代广州南海宝象林沙门、曹洞宗高僧弘赞编写了《兜率龟镜集》一书,记载了历代弥勒法门修行者的事迹。
日本的弥勒信仰
弥勒信仰传入日本是通过朝鲜半岛作为中介的。百济国王曾把弥勒佛像赠给日本天皇。在奈良、平安时代(公元710年-1185年),弥勒寺的建造已经颇为盛行,且分布地域很广。发愿往生兜率内院的僧人,则如雨后春笋,以南都六宗僧人为主,尤其是日本研究因明的学者,大都仿效日本因明开山祖师松蓧善珠,发愿往生兜率天内院。
弥勒净土
欲界六天中第四之兜率天有内外二院。其内院常为补处菩萨之生处。今弥勒菩萨生于此。故谓之为弥勒之净土。弥勒上生经说净土之相。以劝愿生。兜率净土弥勒三尊是弥勒菩萨、法华林菩萨、大妙相菩萨,复有他方诸大菩萨发心而来,古来大德发愿往生者众,其中有阿难尊者、戒贤大师、道安法师、法遇法师、玄奘大师、窥基大师、无著菩萨、世亲菩萨、智者大师、智晞、灌顶、玄朗、道宣律师。近代虚云老和尚、太虚大师、慈航法师……
弥勒三尊
指以弥勒佛居中,法音轮菩萨居左,大妙相菩萨居右之三尊佛菩萨像。据唐代金刚智译之吽迦陀野仪轨卷中载,作随心曼荼罗,中央为弥勒,两侧各为法音轮与大妙相,四方则有四大天王。
布袋和尚
简介
大约在五代以后,江浙一带的寺院中开始出现笑口弥勒佛的塑像。其实这是按照布袋和尚的形象塑造的。
布袋和尚,明州(今宁波)奉化人,或谓长汀人,世人不知道他的族氏名字,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世传为弥勒菩萨之应化身,身体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常用 杖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就乞,别人供养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却从来没有人见他把东西倒出来,那布袋又是空的。假如有人向他请问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还不懂他的意思,继续再问,他就立刻提起布袋,头也不回地离去。人家还是不理会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
表法形象来源
布袋和尚应化事迹不胜枚举,在这里略举一二,若有人问怎样做才不可堕他人是非,布袋和尚就以偈回答:
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泱日暗消磨。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要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波罗。
有人问和尚有法号否?布袋和尚又以偈答:
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打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
问大师有行李否?又以偈答曰: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在,问路白云头。
曾有居士恭请和尚再留斋宿,以尽弟子恭敬之意。翌日一早,大师复书一偈于居士之门上曰:
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块泥土,无一点彩色。
工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常皎洁。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布袋和尚有歌曰。
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
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腾腾自在无所为。闲闲究竟出家儿。
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见纤毫也大奇。
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
心王本自绝多知。智者只明无学地。
非圣非凡复若乎。不疆分别圣情孤。
无价心珠本圆净。凡是异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无量清高称道情。
携锡若登故国路。莫愁诸处不闻声。
他在后梁贞明二年(916年)三月三日,示寂于宁波奉化岳林寺东庑下石凳上,留有辞世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而化。其后在其它州有人见和尚亦负布袋而行。于是四众竞图其像。今岳林寺大殿东堂全身见存。
之所以示时人,时人不识,因为他“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什么来由?”(清·王廷诤题福山涌泉寺联)有人曾赞其像曰:“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少自在”赞语反映出作者及大众的心声。
五代后梁时期,奉化人布袋和尚曾屡上雪窦寺弘法,他圆寂后被世人奉信为弥勒转世。是故,雪窦山被信众广泛尊崇为弥勒道场,渐有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盛誉。
皇帝赐表法形象来源
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哲宗皇帝赐号布袋和尚为“定应大师”,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岳林寺住持募建阁时,将弥勒菩萨佛像于寺内,宋徽宗赐阁名为“崇宁”,因此天下寺院才开始供奉布袋和尚为表法弥勒尊佛像。
杭州灵隐寺前飞来峰上五代、宋元时所刻的各种佛教表法像中,就有这样一尊弥勒尊像,所雕的弥勒尊佛像倚坐于山崖上,光头现僧相,双耳垂肩,脸上满面笑容,笑口大张。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手按着一个大口袋,一手持着一串佛珠,乐呵呵地看着前来游玩进香的人们,人们见此佛像,常常受到表法尊像的坦荡笑容感染而忘却五浊的烦恼。
很多寺庙的弥勒尊佛殿还有这样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佛像来历
弥勒菩萨摩诃萨 在中国大乘佛教中的形象共有三个。
第一个形象出现在十六国时期,是交脚弥勒菩萨形象。该形象依据《弥勒上生经》,说他本是世间的凡夫俗子,受到佛的预记,上生兜率天,成为登十地成等正觉的菩萨,演说佛法,解救众生。
第二个形象出现在北魏时期,演变为禅定式或倚坐式佛装形象。该形象依据《弥勒下生经》,说他将由兜率天下到人世间,接替释迦牟尼佛进行教化,由菩萨变为未来佛。此为标准佛—相。
第三个形象自五代开始出现,五代后梁时期在江浙开始出现以契此和尚为原型塑成的笑容可掬的大肚僧人形象。
契此和尚圆寂前,曾留下偈颂:“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因此被中国地方僧人认定为是弥勒菩萨的化身,所以此后弥勒菩萨的塑像就经常被塑成和蔼慈祥、满面笑容、豁达大度、坦胸露腹的慈爱形像,常被中国人乱称为笑佛、欢喜佛、大肚弥勒佛。
著名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便把菩萨的宽广胸怀和乐观态度描绘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但大损威仪,让后来人对佛相产生不敬大罪。
其表法像常被禅宗、净土宗寺庙安置在尊佛天王殿中,并逐渐成为定制。最后这个形象不再具有以前形象那种庄严凝重的宗教意蕴,变得随和,贴近生活。这是弥勒菩萨世俗化的必然悲剧结果。对于佛教文化一大损失。
弥勒尊佛的形态至元代发生巨大变化,大肚盘坐、喜笑颜开的新型弥勒尊佛开始在中国大乘寺庙中流行。佛学界普遍认为此表法形象的原型是五代时期的明州僧人契此而已。契此常持一布袋乞食,并口诵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江浙民间多以契此和尚以为是 弥勒尊佛 的"分身"示现,故多图画其形象。最早的一例是宋代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岳林寺为其建阁塑像。明清寺院则将此种 弥勒尊佛 置于尊佛天王殿中央,以莫名的笑迎四面八方的善众。
杭州灵隐寺飞来峰雕刻的布袋弥勒表法像,高约2公尺,约作于元代。
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镇石刻布袋弥勒表法像,高6.4公尺,宽8.9公尺,创作于元末明初。
其他
瑞岩造像
瑞岩弥勒造表法像位于福清市海口镇牛宅村瑞岩山,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至正元年(1341)由吕伯恭等人鸠工,依岩石自然形态雕凿,明洪武元年(1368)竣工,历时27年。石像高9米,宽8.9米,厚8米;头部高2.3米。弥勒表法像尊足着草履,身披袈裟,盘腿打坐,袒胸露腹,左手捻珠,右臂垂腹,两眼平视,双耳垂肩,笑容可究。造型准确,神态逼真,线条流畅。
万历十一年(1583)重建,泰昌元年(1620)叶向高募缘重建,上增魁星楼,名石佛阁。清同治元年(1862)阁毁圮,现仅存十株残缺不全的石柱,柱上阴刻:“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石碑3通,一为明万历十一年重建 弥勒尊阁 时碑刻。余2通碑面风化字迹模糊不清
元代尊崇大乘佛教,因此元兵入闽时虽大肆破坏,但各地的寺观却未受损害。被誉为“江南第一佛”的瑞岩 弥勒佛尊佛 石刻表法像,于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年),由邑人吕伯恭召集工匠精心雕琢而成。该巨型 弥勒尊佛 造像,高6.4米,宽8.9米,厚约8米,盘腿而坐,双耳垂肩,笑容可究,其腰腹间还有三个小和尚。瑞岩 弥勒尊佛 表法像是福建省最大的大乘佛教造佛像,与泉州的道教老君岩相媲美,1996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百子嬉弥勒”作品
“天下第一百子嬉弥勒”是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精心创意、策划制作而成的,整座佛像长达8.5米,巨型铸铜打造。底座为雕花设计,只见斜倚而卧和弥勒左手紧握佛珠,笑容可掬,双耳垂肩。在弥勒硕在的身体上,塑有整整一百个正在嬉戏耍闹的小顽童,各个形神各异,栩栩如生。孩童通过叠罗汉,拔河,撒尿,拿树枝捅弥勒的肚脐等手段来达到戏弄佛陀的目的,弥勒大佛终究也不为所支,依旧其乐无穷,体现弥勒包容一切之海量。 所谓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百子戏嬉,嬉尽世间百态。佛经有云:“人之一切烦恼皆由心生”,观此尊铜佛,一切烦心之事所以然抛至九霄云外,其意境之深远,耐人寻味。
“百子弥勒”艺术地、含蓄地将弥勒的独特性格“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天下可笑之人”刻画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这正是朱炳仁生动的创思和艺术夸张之作。“百子弥勒”已获国家专利。并荣获“2001年香港国际专利博览会金奖”及“世界科学发展成就奖”。
此弥勒还有一尊在杭州河坊街的朱炳仁铜雕艺术馆,位于河坊街步行街上,游人众多,路过之人无不纷纷拍照合影。甚是欢喜。
弥勒菩萨圣诞
佛教新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礼赞称念:“南无当来下生弥勒佛”。这是过去大小庙宇共同举行的。因此,有以为年初一是弥勒佛的诞辰。其实弥勒还是菩萨,还是“当来下生”;弥勒佛尚未下生,那里来的生日呢?那末,为什么中国的佛教徒,都在除夕晚上,举行弥勒普佛;初一早上,又称念弥勒的圣号呢?要知道,这就是表示学佛人新年第一件大事--共同发愿:祝弥勒佛早日下生到此世界来。虽然经里说弥勒佛要经过若干时劫馋下生到这个世间,可是佛弟子却希望弥勒佛早日下生。这是学佛人的深切愿望,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3]
因为弥勒菩萨下生成佛,有二种好处:一、弥勒下生成佛时候的世界,和我们现所住的五浊恶世不同,那时候的世界是清净幸福的。依据经文所说,那时世界和平,人口众多,财富无量,没有苦痛与困难,真是快乐极了。所以佛弟子希望弥勒早早下生到这个世界来,大家好同享和平自由的幸福。二、弥勒菩萨下生成佛,佛法昌隆,所谓龙华三会,有众多众生发出离心了生死,众多众生发菩提心志愿成佛。从世间方面看,那时的世界是繁荣幸福的;从佛法方面看,是充满了真理与自由的。必须这二方面具足,才可称为快乐幸福的世界。如佛法昌隆,而世人却生活在苦痛之中,这当然是不够圆满的。如世界繁荣,而没有佛法,如天上一样,大家不向上求进步了生死,成佛,那也是不够理想的。弥勒菩萨降生的世界,这二个问题同时解决。世界既安乐幸福,人们也知道依佛法了生死,发菩提心。这是太好了!所以佛弟子新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为弥勒菩萨早日下生而发愿,称念“南无当来下生弥勒佛”。世人每谓佛教徒只求自了,不间世界的福乐,可说是完全误会。真实的佛弟子,希望世界和平,国家富强,佛法昌隆,决不是比不上别人,这可以由佛弟子新年的祝愿中看出。
知道了佛弟子在年初一的希愿,然后我们要进一步说,仅是发愿是不够的, 必要有一种方法,使这愿心获得成就。
其方法可有两种:一、看弥勒菩萨在释迦牟尼佛法会中是怎样的。经里说:弥勒菩萨是“具凡夫身,不断诸漏”。又说: “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弥勒菩萨的员实功德,不是我们所知道的 ,但他在这世间,为引导我们所表现的风格说,弥勒菩萨还是一个凡夫。他不但不是佛,也没有断除烦恼,成为四果罗汉。他虽是出家人,然并不摄意山林,专 修禅定。不修禅定,也不断烦恼,好像是一位没有修行的,其实却不是这样。弥 勒菩萨之所以表现这种风格,因为在五浊恶世,菩萨的修行,应该重在布施,持 戒、忍辱、精进、慈悲、智慧。如不修习这些功德,福德不足,慈悲不足, 专门去修定断烦恼,是一定要落入小乘的。弥勒菩萨表现了菩萨的精神,为末世 众生作模范,所以并不专修禅定,断烦恼,而为了利益他人,多作布施、持戒、忍辱、慈悲、精进等功德。经里曾有人发问:像弥勒菩萨的这样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何以能成佛呢?而释迦牟尼佛却说,唯有他才能当来成佛。因为行菩萨道的人。多重于利他,是于利他中去完成自利的。
二、不但要学习弥勒在释迦法会中所表现的,为我们作榜样的风格;我们希望弥勒菩萨早日下生,那要怎样去修行,才可以实现此一希有的愿望?最可靠的 方法,就是弥勒菩萨在那里,我们也去那里。等到弥勒菩萨下生的时候,我们也 跟着一齐来,在龙华三会中,见佛,闻法,断烦恼,了生死,发菩提心,修菩萨 行。弥勒菩萨现上升兜率天内院,学佛的应该求生兜率;将来弥勒菩萨下生成 佛,三会说法,就可以参预法会,增益功德,自行化他。要达到此一目的,就要 与弥勒菩萨结法缘。弥勒菩萨的特德,可以从他的姓名中看出。梵语弥勒,译为 中国语就是慈。他最初发心,是从慈心出发的。一般人每合称慈悲,其实悲是悲 悯心,着重在拔救他人的苦痛。慈是与乐心,众生没有快乐与幸福,要设法给与 他。菩萨,慈与悲都是具足的,不过弥勒菩萨的特德,侧重在修习慈心。经里说 弥勒菩萨最初发心时,即不杀生,不食众生肉;从此以来,都以慈为姓。
像释迦牟尼佛,发愿在五浊恶忙里成佛,拔济苦痛的众生,象征着释迦佛的悲心殷重。弥勒菩萨当来下生的世界是净土,发愿在净土成佛,人人得享快乐幸福,这象征着弥勒佛的慈心弘溥。我们了解这点,就要与弥勒菩萨一样的发心,随时随地,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人,使他人得安乐,得利益。素食,不杀生,都是增长慈心的方法,弥勒菩萨因修习慈心法门而称为慈氏。大家能这样做去,就 可以与弥勒菩萨的慈心相应,不难上生兜率天了。弥勒菩萨将来下生,要在清净 世界中,这可以用浅近的此喻来说。如一国的总统,要到某处去,那个地方总是 先为整齐洁净一番。如这个世界不使它逐渐地转向清净,弥勒菩萨是不会下生到 此世界来的。如这个人间,逐渐地转向清净,到那时轮王出世,专以道德化人, 社会繁荣,世界和平,弥勒菩萨下生的时间也就到了。假使要世间逐渐地清净, 应修习“和乐善生”的法门。人与人间,要和谐相亲,彼此和合共处,减少斗争 ,摩擦;苦痛与困难,也就会合理的解决。世间怎样才算是幸福?彼此和乐共处 就是幸福;彼此不和不乐,就没有幸福可言。如不能和乐,就是有金钱,有高楼 大厦,也是充满痛苦的。如彼此能谅解,和乐相处,就是生活在苦难中,也 是充满欢喜与信心的,一定会一天天走向光明的。所以佛法净化人间的根本,重 在和乐互助;要达到彼此和乐互助的目的,要修习善生的法门。甚么是善生的法 门?简单地说,即修习五戒十善。大家能作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 ,不贪,不瞋,不痴,世界就可以达到繁荣和平与自由。人间的苦痛解除,世间 才有真正的进步。如不照此和乐善生的法门去修行,你杀我害,你抢我夺,互相 淫乱,欺诈,这个世界就永远谈不到和乐善生。经里告诉我们,要亲近弥勒菩萨 ,要想龙华三会有我们参加的分,就要励行此善生法门。大家这样做了,世间自 然清净,弥勒菩萨也自然下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