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鼓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张掖鼓楼,又名靖远楼,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市中心。该鼓楼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清朝顺治年间时曾被烧毁,后于康熙年间重建。该鼓楼高28米,分为楼台和楼阁两部分组成,楼台下有门洞可供穿行,楼台上还有一口唐代的铜钟。2006年,张掖鼓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张掖鼓楼,又名靖远楼、镇远楼、张掖钟鼓楼,始建于明朝正德二年(1507年),负责兴建的官员为都御使史才宽。清朝顺治五年(1648年),米喇印率军起义时曾烧毁该楼。康熙七年(1668年)时,张掖鼓楼被甘肃提督张勇主持重建。此后在康熙、乾隆、光绪年间,张掖鼓楼都曾被维修[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张掖钟楼已经成为甘肃省境内最大的钟楼。
结构
张掖鼓楼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市中心,由楼台和楼阁两部分组成,总高28米。其中楼台边长32米,高9米,全用青砖包砌,基部衬砌石条,为上大下小的四方台型,台顶边缘部分砌有1米高的女墙。下部四面中轴线开券形门洞口,宽4米,高5米,门洞平面呈十字型,下方可供穿行。门洞顶部砌5层砖券,上面嵌刻砖匾额,其中东侧匾额写有“旭升”,西侧写有“贾城”,南侧写有“迎薰”,北侧写有“镇远”。楼阁分为上下两层,重檐四面坡,攒尖顶,楼顶覆盖青筒瓦,饰琉璃吻兽。其中第一层的正东、正西、正南、正北四个方向下各悬挂有一块匾额,东侧为“金城春雨”,西侧为“玉关晓月”,南侧为“祁连晴雪”,北侧为“居延古牧”。第二层的重檐下方也在四个方向上各挂有一块牌匾,东侧为“九重在望”,西侧为“万国咸宾”,南侧为“声教四达”,北侧为“湖光一览”。二层北侧还保留有一块光绪二十四年(1899年)所立的《重修甘州吊桥及镇远楼记》石碑一块。鼓楼东南角有唐钟一口,是用铜为主的合金铸成,钟的外壁略呈黄色,黄中带铁青。钟高1.3米,纽高15厘米,孔径10厘米,唇高9厘米,口径1.15米;略呈喇叭形,口沿为六耳,口耳较直,重约600公斤。钟身3层,外表铸有图案,每层6格,上层中有3格为飞天,中层中有3格是朱雀、玄武,下层中有3格是青龙白虎。
保护
张掖钟鼓楼曾被甘肃省人民委员会以“张掖钟鼓楼及唐钟”与其楼台上的唐钟一并列入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1年由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张掖鼓楼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张掖鼓楼被进行全面加固维修和彩绘,这次维修将鼓楼修复至接近初建的形制。
2006年5月25日,张掖鼓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2011年,甘州区文物局委托省文保所编制了《张掖鼓楼保护修缮工程设计方案》,获得下拨资金160万元。2013年维修工作正式开始,工程中对下部楼台台明、台阶踏步、拱劵砖作,上部柱子、梁架、屋面、木基础等部分实施修缮,当年12月时维修工程已基本完工。
视频
张掖鼓楼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甘肃这4座具有重要意义的钟鼓楼,哪个最好看?,搜狐,2017-10-14
- ↑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共计1080处),搜狐,2006-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