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张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张慜
江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生 1962年
浙江平湖
国籍 中国
母校 东北农业大学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张慜,1962年生,浙江平湖人,曾完成两站博士后研究,现为江南大学二级教授,食品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兼任食品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生鲜食品资源加工、贮藏保鲜机理和工程研究。

个人简介

张慜,男,1962年出生,浙江平湖人,中共党员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食品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贮藏教研室主任。亚洲农业工程协会(AAAE)执委和副理事长、亚太食品分析协作网(APFAN)高级会员、中国农机学会收获加工机械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农学会终身会员、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组成员。现任本公司独立董事。

主要学历

1989.12-1992.12东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系农产品加工工程专业博士生,获博士学位

1986.9-1989.9浙江大学农业工程系农产品加工机械专业硕士生,获硕士学位

1979.9-1983.7无锡轻工业学院机械工程系机械制造专业本科生,获学士学位

2000.9-至今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9.7-2000.8无锡轻工大学食品学院,教授

1995.7-1997.7无锡轻工大学食品工程专业博士后

1993.1-1995.7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农产品加工工程专业博士后

其中:

1995.2-1995.6比利时鲁汶大学农产品加工和贮藏系,博士后,比利时鲁汶大学博士后奖学金资助

2005.7-2005.12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生物系统工程系,访问教授,国家留学基金高级研究学者专项资助

2013.3-2013.5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访问教授,国家留学基金高级研究学者专项资助

科学研究

近年来他积极推动生鲜食品加工和保鲜品质调控新技术的产业化,与海通食品集团、美国百事食品、广东嘉豪食品等10多家国内外大中型食品制造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机制(联合研究所),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他已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译著26部,其中与多家龙头企业出版联合专著7部;主编英文版国际系列会议论文集1本,应邀出版BOOK CHAPTER10个,共同主编英文专著1本;以责任作者在国际食品类SCI刊物上发表了210多篇论文,其中影响因子3.0以上的论文22篇,影响因子2.0-3.0的论文54篇;应邀发表12篇REVIEW论文;申报了184项国家发明专利(142项已获授权)和11项国际专利(4项德国专利,日本、法国、韩国、瑞士专利各1项,3项PCT专利),荣获“江苏省第五届十大杰出专利发明人”称号。主持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作为合作单位研究团队负责人与新加坡国立大学ARUN MUJUMDAR教授【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化学研究院院士】紧密科技合作12年,使MUJUMDAR教授在2012年荣获首届江苏省国际科技合作奖、2013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以及201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2002年11月成功组织了第七届国际农业工程双年大会【IAEC 2002】;2012年和2014年成功组织了首届和第二届“食品干燥”,。国际干燥领域的权威SCI刊物Drying Technology (IF 1.770)以“江南大学食品脱水研发(Food Dehydration R&D at Jiangnan University)”为主题出版了整整一期特刊【2014年第15期,1741-1885页】,以表彰他带领的团队在过去20年来对食品脱水干燥技术的研究、产业化以及国际干燥交流方面的杰出贡献。

主要学术兼职

1、瑞典国际科学基金委(IFS)食品学科科学顾问(2005年-至今);

2、 学术刊物编委:Journalof Food Engineering(SCI刊物,2011IF2.414),Drying Technology(SCI刊物,2011 IF2.084),International Agrophysics(SCI刊物,2011 IF 1.574),Journal of Basic & Applied Sciences,Recent Patents on Engineering,The Open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American Journal ofAdvanced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干燥技术与设备》;

3、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委第三、四届农业学科组成员(2002-2006);

4、亚洲农业工程协会(AAAE)第六届执委和副理事长(2000-2002年);

5、亚洲农业工程协会(AAAE)终身会员;美国农业工程师和生物工程师协会(ABSAE)会员;美国化学会(ACS)会员;

6、国家/江苏省/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奖励等会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国家863高技术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专家、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

个人成就

1998年起他招收硕士生,培养硕士生108名【已毕业88名】;2000年起招收博士生,培养博士生43名【已毕业30名】;2004年起招收博士后和高访学者,培养博士后7名、高访学者2名。2000年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和江苏省"333工程"。2004年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5年起担任瑞典国际科学基金委(IFS)食品学科科学顾问;2007年起先后担任3个SCI学术刊物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13 IF2.576;Drying Technology,2013 IF1.770; International Agrophysics, 2013IF1.142)以及《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干燥技术与设备》等国内学术刊物的编委。2013年8月起,被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授予食品科学领域的荣誉教授[2]

近年来他积极推动生鲜食品加工和保鲜品质调控新技术的产业化,与海通食品集团、美国百事食品、广东嘉豪食品等10多家国内外大中型食品制造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机制(联合研究所),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他已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译著26部,其中与多家龙头企业出版联合专著7部;主编英文版国际系列会议论文集1本,应邀出版BOOK CHAPTER10个,共同主编英文专著1本;以责任作者在国际食品类SCI刊物上发表了210多篇论文,其中影响因子3.0以上的论文22篇,影响因子2.0-3.0的论文54篇;应邀发表12篇REVIEW论文;申报了184项国家发明专利(142项已获授权)和11项国际专利(4项德国专利,日本、法国、韩国、瑞士专利各1项,3项PCT专利),荣获"江苏省第五届十大杰出专利发明人"称号。主持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3],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作为合作单位研究团队负责人与新加坡国立大学ARUN MUJUMDAR教授【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化学研究院院士】紧密科技合作12年,使MUJUMDAR教授在2012年荣获首届江苏省国际科技合作奖、2013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以及201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2002年11月成功组织了第七届国际农业工程双年大会【IAEC 2002】;2012年和2014年成功组织了首届和第二届"食品干燥",。国际干燥领域的权威SCI刊物Drying Technology (IF 1.770)以"江南大学食品脱水研发(Food Dehydration R&D at Jiangnan University)"为主题出版了整整一期特刊【2014年第15期,1741-1885页】,以表彰他带领的团队在过去20年来对食品脱水干燥技术的研究、产业化以及国际干燥交流方面的杰出贡献。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