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张云萍 | |
---|---|
糖画艺人 | |
出生 | 1963年 |
国籍 | 中國 |
知名于 | 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
知名作品 | <安徽省民俗学会会员> <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书画研究会会员> <工艺美术协会会员> 。 |
张云萍,[1] 女,52岁,小时曾跟卖糖画为生的爷爷学习糖画,中学毕业到合肥矿机一分厂当工人,成为厂文艺骨干。写标语、出板报,意气风发,对爷爷“不入流”的小手艺看不上。直到爷爷去世才惊觉传承这门古老手艺的重要。下岗后重新学糖画,为提高糖画技艺,她曾远赴四川拜师学艺,后毕业于黄山画院。她细心琢磨,融入美术技法和时尚元素,创新“张氏糖画”, 将国画和速写的美术技法融入糖画创作,并体现出时尚的现代潮流元素,再由以前的平面糖画转变为立体表现,使自己的糖画创作独具一格,创造出“张氏糖画”品牌。。一次外宾因无法带走她的糖画而万分遗憾,这启发她研制出了不化的糖画和可以长期保留的不坏的糖画,使糖画得以成为可以悬挂和收藏的艺术品。她继承和发展了家族的面塑手艺,并将两者相互借鉴,探索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统一。为传承民族文化,她常常利用节假日义务为中小学生和社区居民传授糖画和面塑制作技艺,她牺牲休息时间,经常为周边机关、单位、社区举办民间传统艺术欣赏讲座。《中国青年报》《江淮晨报》,央视专题《第一时间》、湖南卫视、安徽卫视等媒体都对她进行专题报道。现为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安徽省民俗学会会员、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书画研究会会员、工艺美术协会会员。
儿时的糖画
记得儿时最开心的一件事便是在糖画摊前围看摊主娴熟的技艺,糖画摊主是孩童们的偶像,那时最大的理想就是长大把这个糖画摊给买回家,能幸福地吃到饱。而当时我们只能伸出小手递上几分被手心握出汗水的硬币,买上一两个小木棒挑起的糖稀,就这,也能美美的过上一天,那精美的糖画我们是无福享受的。
张云萍与糖画结下的不解之缘
听爷爷说,糖画是唐代的陈子昂传下来的,他当时进京赶考,由于贫困以糖画谋生,竟被太监发现买给皇子吃,皇子食毕哭闹还要,惊动皇上,使得糖画当时在京城名声大噪,后来传承下来。
我小时候住在坝上街,爷爷当时就以卖糖画为生,我们当时并不知道这是一种文化,只是觉得好玩,并没有想去学。后来爷爷老了,已经无法传授我糖画的技艺,没多久,他便去世。此时,我才发现这门古老手艺的重要性,不能让它从我的手里失传。于是我远赴四川找到爷爷当年师父的后人学艺,学成后回到合肥,又经过多年研习,才创造了“张氏糖画”。
成功的背后总是有着无尽的努力
我的父亲是个工人,喜欢书法,对我们要求严格。在他的影响下,我开始学习、书法,练习绘画。这对于我的糖画创作都起到了良好的影响。
由于对国画的爱好,我专门到黄山画院师从郑若泉、童乃寿等著名画家学习。之后又接触到面人,专程到北京及全国各地寻访面人传人,学习面人技艺。我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到处寻找制作面人的书籍,无法获得,后来无意中发现算命的书反而有相关知识,我从中了解到人物的脸型、眉毛等特征,在生活中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做得不像就不断的反复做,直到做像为止。一次,我在书桌前坐了一天,长时间伏案致使颈椎疼痛难忍,到最后连站都站不起来,在床上昏迷了一天一夜才缓过劲来。
希望有一天糖画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现在学习糖画的人越来越少了,我有几个徒弟,学习了糖画都不会以此为生,因为现在靠糖画这门手艺无法生存。但作为一门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怎么能让它失传呢!目前我在几个学校里教授水粉、水彩、面塑等课程,我告诉孩子们,你们好好学习,将来学习好了可以免费到我这里学习糖画,我要让更多的人学会这门手艺,让糖画永远传承下去,有机会让它能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记着随笔
一次机缘巧合,观赏到合肥糖画非遗传人张云萍老师现场制作糖画。她以勺为笔,以糖浆为墨,以大理石为“画布”,几十秒,一幅幅动人的形象顷刻而出,或动物、或花卉、或人物、都极精妙,那糖画闪现着琥珀色光泽、既能吃又能收藏的“糖画”让人爱不释手。
参考资料
- ↑ 张云萍中国教师人才网,2015-01-16
- ↑ 儿时的糖画——记非遗传人张云萍 搜狐,2016-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