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弘揚佛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修道人弘揚佛法,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光芒四射,老百姓雀躍歡呼。只見那七個泥造的那賴頭「砰」一聲裂開,在地上裂成碎片。之後,兩個修道人和好如初,共同幫助國王治理天下

原文

  如果菩薩不度眾生,永遠也不能成佛,所以《華嚴經》說:「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為花果」。惠能也說:「若識眾生則識佛性;若不識眾生,則萬劫覓佛難逢」。所以弘揚佛法,就一定要度無邊眾生。

  從前有兩個修道人,一位叫題耆羅,一位叫那賴。他們在深山中專心修行,經過長期修煉,他們越過欲界的誘惑,獲得了神通。

  一天夜裡,題耆羅起來誦經,累了便躺下來休息。這時,那賴也起來誦經,在狹窄的石洞裡,不小心踩到題耆羅的頭。題耆羅疼痛難忍,脫口罵了一句:

  「誰踩了我的頭?明天早上太陽升起的時候,他的頭會裂成七塊。」

  那賴一聽,十分生氣地說:「是我誤踩了你,你發這麼重的咒幹什麼?你說明天太陽出來後,我的頭會裂成七塊,那我就不讓太陽出來!」說完那賴便施了一通法術。

  第二天,太陽果然沒有升起來。

  連續五天不見天日,大地一片黑暗。全國人民人心惶惶,到處是火把和蠟燭,大家議論紛紛,都覺得一定是發生了什麼可怕的事。

  國王把全國有學問、有道行的人都請到王宮,詢問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其中一位道行極高的人對國王說:「大王,據我的觀察,這件事情是由山中兩個得了道的修道人幹的。他們因為一件小事發生爭執,施法壓住了太陽。」

  「那我們該怎麼辦呢?要是他們一直爭吵下去,我們不就完蛋了嗎?」國王焦急地說。


  「大王別急!我有一個辦法。明天清晨,請您率領全國百姓一起到那兩位修道人的地方,懇求他們和解。他們是慈悲厚道的修道人,為了百姓的利益,我想他們會答應和解的。」

  隔天清晨,國王立即帶領全國百姓來到山中。國王先見到那賴,立即跪在地上,誠懇地說:「我們的國家富饒,百姓安定,全蒙兩位高人的護佑。現在兩位發生了爭吵,全是因為我的過錯。請高人看在百姓的利益上,重新和好吧!」

  那賴說:「大王,我是有心要和解,只要題耆羅願意,我立刻把太陽放出來。」

  國王一聽,馬上去找題耆羅,傳達了那賴的意思。

  題耆羅說:「我也沒有意見。不過,請你們馬上用泥巴製造七個那賴的頭,做好後,太陽就會升起來。」

  聽了題耆羅的話,國王照辦了。

  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光芒四射,老百姓雀躍歡呼。只見那七個泥造的那賴頭「砰」一聲裂開,在地上裂成碎片。之後,兩個修道人和好如初,共同幫助國王治理天下。

  原來,兩位修道人的爭吵不過是一個計策,因為國王和百姓都不信佛,不知因果。為了弘揚佛教,幫國王治理國家,他們才想出這個主意。從此之後,全國上下都漸漸深信佛道了。[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