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年俗与乡愁(杨秀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年俗与乡愁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年俗与乡愁》中国当代作家杨秀廷的散文。

作品欣赏

年俗与乡愁

时间的牧鞭在长长的岁月大幕上,一挥,再一声吆喝,节气轰然往前奔走。当第二十四道鞭子落在节气的坐骑上,农历的车轮便开进了大寒的领地。

大寒来临,年关走近,心怀故乡的人,步入这个时节,从不敢怠慢与轻忽了光阴。望乡之鸟,待归之巢,“近乡情更怯”,因为他们身后的时光,挤压着思乡的期盼和痛疼。

蓬飘萍寄,故土家园才是游子心魂最后的依傍。而那些栽植于乡土上的人们,默默跟着节气行走,在送走大寒迎来春天的路途上,被裹挟在时间的洪流中,守望季节深处生命的另一种轮回。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的尾声,也是新一轮节气复始的起调。大寒时节,天上日照微弱,地上阴寒密布,但是,春节临近,除旧布新,日子活泛泛地透出暖意。

春节这棵文化之树,盛开出最绚丽的花朵是年俗,年俗是季节深处萌生的祈盼和喜庆,是花朵里流溢出来的世事与人情。

过了腊月十五,山里人忙碌起来,剃头,除尘,洗浴,“忙年”“迎年”,人们赶年集、备年货,烧米酒、打糍粑,杀年猪、宰鸡鸭,穿新衣、贴春联,营造出浓浓的乡村年味。

还是孩提时,我总是盼望过年,虽然日子清贫,乡村的孩子们也一样得到和享受年节带来的喜气。除夕和春节的那几天,我们三三两两,相约每天早晚提着装有祭品的竹篮,拜祭村寨的四门土地公、桥梁、水井和“家族桥”,然后各自去祭拜自己的“树娘”或“岩妈妈”,感谢“干娘”一年来的护佑,许下新年的心愿。烧香化纸,洒酒供祭,作揖祝祷,内心充满了虔敬,日子洒满快乐。山里人认为,树木、环境、生态等自然物、自然力是具有生命、意志和伟大能力的对象,这些神奇物象,特别朴素又饱含蓬勃的生命力,近山拜山,爱树祭树,对树木的敬畏和求告不仅可以安顿灵魂,还能降福消灾。

准备吃年夜饭了,明明我们一家人已经坐在桌子边,母亲却要到离我们家最近的一个路口,喊我们三兄弟“回家吃饭”。有一次,我跟着母亲,听母亲一个个地喊我们兄弟:“崽啊,你在哪里?你在哪个高崖高坎?你在哪个水边湾头?你在哪趟雨里边?你在哪朵云下面?你在哪里受过惊吓?你不要怕。你在东边,从东边来。你在西边,从西边来。你在南边,从南边来。你在北边,从北边来。你在水上,从水上来。你在山上,从山上来。你在树上,从树上来。你在路上,从路上来。过年了,你回家来,我们一家人团拢来,团团圆圆过年。”

乡愁加身的人,在曲进的路途中,承沐故土家园的赐予,也懂得了时间的宽宏。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人和事,往往内藏时间的药性,且行且自愈,教人更加宽容地理解尘世的驳杂与不易,也在平常日子提示生命需要从容和安宁。母亲年年为我们兄弟“喊魂”,随着年岁的增长,谋生的路途越走越远,我深切地体悟到,只有过年的时候,我才真正回到了家。母亲去世后,再也没有人为我“喊魂”了,内心的空落与疼痛常常弥漫着我回乡的旅途。而今转身回望,人世的苍凉、温暖与美好,就在那一瞬间,覆盖了我。我泪眼朦胧。

年夜饭的丰俭,得看年景。顺遂丰盛之年,鸡鸭鱼肉咸备。饥馑病患之岁,一碗猪肉、几碗蔬菜而已。全家依次而坐,劝酒劝菜,我们兄弟依次向父母敬酒,说感恩的话,祝福父母长寿,“坐到一百二十岁”,父母向我们提出来年的愿望,希望上学的学习进步,务农的五谷丰登。吃好年夜饭后,便是“守年”。一家人围着燃旺的炭火,老人摆家庭或家族历史,讲古人先苦后甜的人生故事,勉励后辈勤耕苦读,各有所成。一家人围炉叙谈,温酒同酌,暖茶相伴,那暖意融融的场景,是一家人心灵最贴近的时候。

乡谚说:“三十夜晚的火,初一早上的灯”。除夕的香火至少要燃烧到交了“新年”的子时后,而炉火则要三天三夜不熄。

取“新水”,煮“新茶”,说“新话”,拾“新柴”,是湘黔边界清水江中下游一带苗族人家岁岁赓续的古朴年俗。

春节新年敬茶,是山寨里一年中最具有生命力和传统礼俗的茶事。

除夕之日,人们无论怎样的忙碌,家家户户都得提前按照年俗备好“新茶”,用于旧岁与新年交替时向祖先敬茶。“年”是新的,茶是“新”的,心情是“新”的,煮茶的井水也必须是交了新年子时后的“新水”。讨取“新茶”和“新水”因年份不同而有着不同的方位要求。贴上春联后,父母会安排我们兄弟去摘一小把生鲜的茶叶来,那是一年中我们与寨中的老茶树最亲近的时刻,便觉着那是一种特别的荣光。至于“讨新水”、“煮新茶”、“敬新茶”,那是负责守岁的当家人的事。新岁初一子时一到,人们带上香纸和盛“新水”的木桶,竞相奔往寨中的古井,燃香化纸后,提水奔跑回家煮“新茶”。上“新茶”祭祖时,红烛高香,三拜九叩,家人一边打开大门一边说:“大门大大开,金子银子跟进来!”然后鸣炮。谁家迎新年上茶祭祖的鞭炮响得早,就说明这家人勤快,抢得好彩头。

我们在迷蒙的梦乡忽然被鞭炮声惊醒,就知道家里新年的敬茶祭祖仪式已经完成,传说中的那头叫做“年”的野兽已经被赶跑,风清月明、雨露丰沛、柳绿花红的春天,正在回来的路上。

大年初一天刚蒙蒙亮,村寨里大人小孩就起床,去“砍新柴”,哪怕是冰天雪地都去,一般是砍一两根小的柴禾,连枝带叶扛回家。到家时大声说:“柴来柴来!又发人丁又发财!”在家中的人马上答道:“又发人丁又发财!”因“柴”与“财”谐音,新年第一天砍得“新柴”进家,就是“得财”,是一年发财的好兆头。

大年初一,“逢人只说吉利话”,人们在路上相遇,笑容满面,最常用的“新话”是:“出新年了,新岁发财!样样好!”整个村寨里,鞭炮声此起彼伏,连空气都散发出喜庆和乐的气息。

每一个族群都有安顿心灵的方式,大山里的人们,通过节日礼俗的浸润,感应天地,化育人心,自觉延续勤劳、感恩的族群精神,在人与万物的圆融中,感念祖先,传承文化,留住乡愁…… [1]

作者简介

杨秀廷,贵州省锦屏县委政研室原主任,贵州省作协会员,202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第二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