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天山:集体主义的虫叫(帕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帽天山:集体主义的虫叫是中国当代作家帕男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帽天山:集体主义的虫叫
来到帽天山,我的脑子里一下子涌进来“集体主义的虫叫”,《集体主义的虫叫》是雷平阳的得意之作。
我当然读过,而且记忆犹新,不妨重读,刚好抚平我此刻的心灵创伤。帽天山,到底是大自然的不朽之作,还是臭名昭著的屠场,或就简单的理解成一座坟墓。我陷入极度的不安之中,居然不敢站在一具被石化了的云南虫尸体面前,我怕我欲哭无泪,被人怀疑,我们是集体行动,全省25个少数民族的40位作家。
此刻,满脑子的是雷平阳的“集体主义虫叫”——
窃窃私语或鼓腹而鸣,整座森林
没有留下一丝空余。 窃窃私语或鼓腹而鸣,整座森林
没有留下一丝空余。惟一听出的是青蛙
它们身体大一点,离人近一点
叫声,相对也更有统治力
整整一个晚上,坐在树上旅馆的床上
我总是觉得,阴差阳错,自己闯入了
昆虫世界愤怒的集中营,四周
无限辽阔的四周,全部高举着密集的
努力张大的嘴,眼睛圆睁,胸怀起伏
叫,是大叫,恶狠狠地叫,叫声里
翻飞着带出的心肝和肺。......
我的不安,是我同时想起一次令我震惊的“百虫宴”,人类其实才是最可怕的刽子手,面对“虫子宴”上整齐地摆放着油炸蜈蚣、蜂蛹、蚂蚱、蜘蛛、蛇……等等,我怎么也打不开味蕾,尤其桌子中间的炉子上还热气腾腾,我还不知道那里面煮着什么......
接待我的甄先生不无得意地说:别看这一盘油炸蜘蛛,你猜要多少钱?“一只蜘蛛,十只蚂蚱。”意思是吃一只吃蚂蚱的蜘蛛,就相于吃了十只蚂蚱了。
看我迟疑,甄先生更是侃侃而谈:不同的昆虫菜具有不同的风味,比如蟋蟀有生菜味、黄蜂卵有杏仁味、蚂蚁有核桃味、蝇蛆有蛋糕上的奶油味、蚕蛹有肥肉香味、蝈蝈儿有瘦肉鲜味等等。法国食客特别钟爱蝈蝈儿,说蝈蝈儿味美胜过鱼子酱。
我忙让甄先生打住,转身向服务员要了一碗面条。
帽天山,让我想到的太多。
眼前帽天山不正是一桌“百虫宴”?
可这是世俗的眼光,在饕餮们的眼睛里,眼前一亮的是怎样才能让包括云南虫在内变成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在我的眼里,依旧一种殇;那在古生物研究学者的眼里呢?
1984年7月1日,当时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的侯先光来到了云南的澄江,他的目的只是为了采集一种被称为高肌虫的化石。可连上帝都没想到的,意外的收获让侯先光成为澄江动物化石群的发现者。
据新华社记者的报道,当时,侯先光近一个月的野外工作进展不顺。6月30日,熬过不眠之夜的他决定,换个地方重新寻找化石。1984年7月1日,小雨。侯先光来到距澄江县城8公里的帽天山,这是他来澄江之后的第二个野外工作点。围着山转了一圈,选好工作地点,他和助理一起又开始挖起石头。
下午2点多,一块半圆形的轮廓化石引起了侯先光的注意。“化石有五分钱硬币那么大,是以前的文章里都没有记载过的,这就意味着一种新的动物!”多日的疲乏瞬间一扫而光,侯先光赶紧让助理继续挖大石头,自己再用榔头敲开,看看有没有类似的化石。半个小时之后,另一块半长椭圆式的轮廓化石出现了。等第三块化石再出现的时候,侯先光被惊呆了。
“那是一块栩栩如生的标本。当时天空在下雨,标本给我的第一感觉就像是在水里漂浮着一样,然后又想这个岩层里怎么可能有这类化石。之后头脑一片空白,拿着标本的手也一直在抖,因为太突然啦。”侯先光说。
侯先光在帽天山意外发现的第一块化石,便是后来被鉴定为“长尾纳罗虫”的第一块澄江动物群化石。1987年4月17日,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正式公布“澄江动物群”的重大发现。“澄江动物群”被国际科学界誉为“古生物圣地”“20世纪最惊人的古生物发现之一”。
毋庸置疑,是侯先光的这一发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洞察寒武纪早期生命面貌的窗口——
在地球历史中,距今5.42亿年——4.88亿年的寒武纪是引人注目的重要时期。早在19世纪初期,人们便注意到,从寒武纪开始,地层中保存了大量的化石,而在寒武纪以前的地层中却很少有化石。因此,寒武纪被确定为显生宙的起始,表示从寒武纪开始地球上有了“看得见的生命”。据介绍,1909年,美国古生物学家查尔斯·维尔卡特在加拿大西部落基山脉的布尔吉斯发现了距今5.15亿年中寒武时期的软躯体动物化石,展示了中寒武时期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面貌,成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经典例证。
侯先光介绍,澄江动物群的地质时代为5.3亿年,属于早寒武纪,比布尔吉斯动物种群1500万年,因此澄江动物群更加接近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起点,这是迄今为止,人们所发现的真正意义上早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实证。
整个化石埋藏带呈蛇状蜒蜒达20公里,宽4.5公里,埋藏深度达50米以上。现圈定的保护面积为1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保护面积1.2平方公里。到目前为止,共发现化石点30余处,采集化石3万余块,科学鉴定认为有40个门类,100多个种的古生物化石,涵盖了现代生物的各个门类。还发现多种过去曾大量存在现已灭绝的动物新种,已超出现有动物分类体系,只能冠之以发掘地名来命名,如抚仙湖虫、帽天山虫、云南虫、昆明虫和跨马虫等。尤以可喜的是最近在玉溪与昆明交界的滇池海口又出现了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柱动物――海口鱼,其结构和功能较云南虫还复杂,是世界上发现的化石动物中特异门类最多、埋藏保存最佳、外型最精美、品质最优良,属稀世珍宝级的动物化石。科学研究认为它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人类这一重要生命进化树和生物演化链上的鼻祖。
可就这样一个重大发现,却差点被推土机掘断了它的生命之根。这是当年记者以《救救帽天山古生物化石群》为题采写的现场报道——
2004年7月23日,记者来到澄江县,从右所街通往澄江动物化石群保护的土路在帽天山山脚已被挖断,车辆无法通行。
步入帽天山南面泥泞土路,便听到挖掘机、推土机机声隆隆,十几辆20吨载重量的红岩大卡车往来穿梭,昔日披绿的山峦被挖出一个硕大的深坑,近百米深的山腹里挖掘机、推土机分上中下三个层面齐头并进,奋力挖掘。
据目测,这里距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驻澄江古生物站(以下简称澄江古生物站)不过千米。在帽天山山脚下,记者看到,七八个工人在沿帽天山挖沟,埋水管抽矿渣水,几个标有核心保护区的“界碑”外缘部分已被挖得残缺不全。
帽天山的南面、北面及西北面分布了好几个磷矿采矿点,远远近近的山峦被开膛破肚、满目疮痍,挖掘机、推土机、大卡车隆隆开进,“四面楚歌”。
澄江县第九中学一位教师介绍说,近年,帽天山四周开山挖矿的机器声时断时续,去年以来,曾有保护区管理人员在三级保护区边缘,制止过好几起开磷矿挖山体的事件。
23日下午2时,记者跟随运磷大货车,见其驶入不出一公里的“澄江县德安磷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堆矿点,卡钟计算,载重量20吨的红岩大卡车约6分钟进厂自卸一次。
面对肆无忌惮的采矿,澄江动物化石群的第一发现者、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侯先光教授目睹络绎不绝、满载矿石绝尘而去的大货车一脸痛楚,他心急如焚,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要在关停前把能采的矿都采了!”
我不敢相信,这样的事实:早在1987年,澄江县就颁布了《保护澄江无脊椎动物群暂行规定》《保护澄江动物群近期实施的意见》,对动物化石群进行保护和管理。此后,又于1987年6月、2001年2月分别建立“澄江动物化石群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澄江动物群国家地质公园”。
2004年4月,澄江化石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正式启动。而且澄江县于2004年已经祭出了杀手锏:关停了帽天山周边的14个采矿点。
但人们还是看到了上述的一番景象。
到了2008年,矿石价格突然飞涨,盗采帽天山矿石的现象又严重抬头。一场遗产保护与利益驱动下利欲熏心者的博弈开始了。2010年1月19日,在澄江县委全会上,县委书记崔明针对当前帽天山磷矿遭疯狂盗采的现象,提出调查帽天山磷矿盗采背后有无职务犯罪。
此后一批官员因此落马。
如今的帽天山,已经看不出有采矿的痕迹,化石首发点已经建有专门的设施进行保护,椭圆形的房间将一块大岩石罩住,屋顶的点点灯光仿佛灿烂的星空,玻璃地板下散布着些许碎石。在澄江县城化石广场旁的动物群陈列馆,中华微网虫、长尾纳罗虫、火把虫等古生物化石静静地躺在玻璃柜里,吸引着人们驻足观看。
7月1日,经过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投票表决,认定中国澄江化石地是地球生命演化的杰出范例,符合世界自然遗产标准,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然后站在动物群陈列馆门前的台阶上还是止不住地去想象,但陈列馆里是事实告诉我——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后,“澄江动物化石群”的动物居民们幸福快乐地生活着,但它们不会想到,一场毁灭性的天灾浩劫正悄然而至。从“澄江动物化石群”出土的一些化石来看,这里的生物似乎是死于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风暴。例如仙湖虫和纳罗虫,它们的胃里充满了未消化的食物,可以设想它们是在享用美餐时非正常死亡的;而最明显的是那块著名的“昆明鱼”化石,它呈弯曲状,鱼头向下,鱼尾上翘,腮囊明显鼓胀,被灌满了大量泥沙,保持死前痛苦挣扎的形状,这表明鱼是被活埋的……
此刻,我多想像雷平阳那样,能认真地听一次“集体主义的虫叫”。[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