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巴山吊锅(杨云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巴山吊锅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巴山吊锅》中国当代作家杨云新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巴山吊锅

“巴山一大怪,荡着秋千做饭菜。”这里的秋千是特定对象,即吊锅。吊锅悬在火儿坑上,悠悠晃荡,像秋千,像一首古老的歌谣。

我刚当兵时,接见我的首长听说我是巴山人,开口便说吊锅仍巴山之怪。巴山吊锅成为巴山兵与外地兵交往中的关键词。外地兵喜欢这样介绍我们巴山兵:籍贯吊锅县。我们觉得被羞辱,兵龄一长,成了兵油子,就说吊锅早已成为历史,巴山人早就进入了电饭煲时代。

这是真实的假话。电饭煲进入了巴山没错,但是秋千依然在荡,不但荡出古老的炊烟,荡出巴山的离骚,而且荡进了大雅之堂:城郊的农家乐,罐儿饭卖出了俏价钱。

巴山吊锅让外地人少见多怪,是因为它自身的古怪而导致。它的结构简单又复杂,原始又科学。吊锅不仅是锅,还包含着罐。锅罐是主体,还有不少附件,可以说巴山吊锅是一个系统,缺了任何一个环节,运转起来都成问题。

为了叙述的方便,就自上而下开始吧。粗壮结实的木杆横搁在两根楼桴上,木杆上穿着火吊钩。火吊钩由三部分组成,上部和下部是麻花状钢筋,中间是活动三角铁连接,下部的钢筋尾部是钩,朝上,象称钩,用以挂锅罐。火钩能伸能缩,全靠那个三角铁控制。这可雷翻了当年那些重庆知青,他们刚到时,不知道其中的诀窍,要升高锅罐,把火钩住上抬,火钩不听指挥,要降下锅罐,把火钩往下使劲拉,火钩纹丝不动。他们像面对八卦,不得不请教贫下中农。贫下中农边示范边解说:不管升和降,都要一手握住三角铁套,一手握住下端的铁钩,向上推或者向下放。特别强调,向下放,不是拉。高度恰到好处,两手一丢,三角铁咬住上下的麻花状钢筋,怎么也不会滑落,只是锅罐晃荡着,像秋千,知青就故意推动几下,秋千荡得更大,觉得很好玩,当然,这样火力不能集中于锅底,玩两下,伸手抓住稳一下,锅罐就不再晃了,里面的水沸腾起来,发出咕嘟声,像在与人对话。

知青恍然大悟,说这个三角铁真不可小瞧,它把几何、力学原理都用上了,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贫下中农说,到底是知识青年,刚开始锻炼就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火塘,是在地上掘出的土坑,深有尺把,空间是一米多的正方形,由青石条筐边。挖火儿坑,讲究阴阳五行,比如时间,方位,顺向,可不是说挖就挖的。

火钳,材料是好钢,两个把手像牛耳朵,钳杆则有尺多长,不管大柴细柴,就像老虎抓羔羊没有跑脱的。

吹火筒,是老池竹或者老楠竹,一米多长。嘴巴吻着筒口,双手捧住,对准火塘中心,鼓着腮帮用劲吹,火就由暗而明,烈焰腾腾,发出轰轰的声音。看似简单,但知青们也吃过它的苦头,火没吹得燃,反而“吹”得满嘴是灰。自然又接受着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重新吸入空气时,嘴巴依然吻着火筒口,怎不吸入灰呢。正确方法是,嘴巴得调到一边,重新鼓足气,再对准吹。

锅罐,即锅和罐,全部是生铁铸就,大多产于南坝。南坝是川东名镇,生产锅罐历史悠久,产品特别有名,巴山各县场镇的锅罐店铺,南坝货经常脱销。锅是敞口锅,两边有耳子,连接着弓形铁板,悬于火钩,主要功能是炒,炕,烙。罐,像球体削去小半,盖像飞碟,也是生铁。主要功能是煮,炖,烘,煨。各家各户,通常是一口锅,多只罐。有大罐,客多时才用,还有二号罐,三号罐,四号罐,分别俗称抬罐,二罐,小罐,磬罐。

柴火烧得旺旺的,罐子装上几瓢清水,放入大米,用铁瓢伸入罐底搅上几转,不然就粘底。当年重庆知青看到水沸而涨,不知釜底抽薪,而是用铁瓢将水向下压,结果是越压越涨,扑到火塘里,搞得满屋乌烟瘴气。煮上十来分钟,没有硬心了,汤稠了,就将罐子提到必饭架上,扣上罐盖,罐子倒置。架下是木盆,乳白的米汤挤出来,接在盆里,干了,再挂上火钩,微火烘一阵,再揭开锅盖侧耳听,注目看,没有声音,不冒气泡,盖上,把火塘里的旺炭刨到一边,将罐子放上去,旋两下,稳当了。这下就挂上敞口锅炒菜。敞口锅没有生铁盖,如需高温,就盖上木盖。忙着锅里,不忘罐子,隔上几分钟,把罐子旋转四十余度,不然要吃糊饭,完成一百八十度,大概锅里的活也结束了。如果有客人来,火塘里不仅煨着饭,可能还有鸡肉松菌汤,腊肉汤等,香的气味,从罐盖缝隙挤出来,十分诱人。

小孩做不来饭,就被吩咐坐在火塘边,专门经管火。如果把火捣熄了,大人就教小孩:人怕闹,火怕造。大人忙那边,小孩就可能用火钳推锅罐,荡秋千,自然招来一顿责骂。

电饭煲电炒锅,只能与吊锅比姿色,无法比饭菜的滋味。其中有说不清的秘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生铁吊锅,比重金属炊具更低碳,环保,有利于健康。吊锅煨出的锅巴,黄灿灿,牙齿好的人咀嚼锅巴,那爆发于牙齿的脆响,那渗透肺腑的香,那进入食道的过程,是世间独一无二的美好感觉。再把米汤泡锅巴,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如果有人动作慢了,喝不上米汤,可能会搞点笑:把头伸到盆里舔米汤。

吊锅,还是巴山人一冬的温馨。大雪纷纷扬扬,全家围住火塘,坐于柏木长板凳上,吊锅在火吊钩上晃悠,蒸气把盖子冲得呯呯地响,烤火的人,说崖上崖下的事情,说张飞打岳飞打得满天飞的故事,讲青面獠牙或者有身无头的鬼故事,听得我们浑身一阵一阵发麻,钻进被窝就进入噩梦。如果没有吊锅的晃悠,那就如听着一曲没有伴奏的清唱,大为乏味儿。

而今,巴山人只有在特别忙碌的时候,才使用电饭煲,农闲的时候,停电的时候,仍然要用吊锅,恋旧的原因,除了吊锅饭好吃,无害,还因为用吊锅罐可以烧出很多的草木灰做肥料,催生出绿色食品

吊锅,虽然面临现代文明的挑战,但却具备巴山不倒,它就存在的优势[1]

作者简介

杨云新,笔名时在,曾用名杨云兴,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