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嵊州市摩崖石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嵊州市摩崖石刻

来自 携程旅行 的图片

本名 嵊州市摩崖石刻

位 置 浙江省四明山

嵊州市摩崖石刻位于浙江省嵊州市四明山,高4.5米,宽1.95米,厚3.2米。[1]

简介

这块巨石摩崖离杖锡鹿窠村也只有一公里左右,村与章水镇有公路连接。巨石呈直立长方形,正面镌刻有“四明山心”四个汉隶大字。鹿窠村与传说中的鹿亭都是四明山有名的去处。鹿窠村曾是“杖锡乡”乡政府所在地,位于鄞州余姚奉化交界之处。

至于鹿亭,曾有个有趣的典故:魏晋南北朝萧齐时代,这里有个隐士,名叫孔祐,心地很善良,视金钱如敝屣,曾经有只中箭的鹿,竟然慕名寻到孔祐家里,孔祐一看它都快要死了,就赶忙给它治疗,同时又给搭了一个简陋的鹿亭,供其养伤恢复。后来那鹿完全康复了,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鹿亭,但三时八节也会回来看看。

四明山心之谜

明代万历二年(1574),明州栎社布衣诗人沈明臣由门生汪长文陪同,来游四明山。汪长文世代居住在四明山区大雷山,对四明山的山况比较熟悉,其族人有移居到四明山各个自然村的,甚至也有在杖锡寺等处削发为僧的,有长文作伴,沈明臣只花了十多天时间,就如愿畅游了整个四明山,并且在回来后立即撰写了长篇游记和若干首诗歌,这些诗文大都流传到了今天。游四明山,很多人总要把那里的屏风岩当作重要目标。探究个中原因,不光是它临近杖锡寺,也与那里竖着“四明山心”四个大字的摩崖石刻有关。那可真是块罕见的巨大方石啊!如果在“四明山心”巨石下面拍照,那再大的个儿也会成为“小不点儿”。沈明臣在他的《四明山游记》中,依据郡县方志所载发挥说:“四明山心”四字“每字大二尺许”,从前方志记载“谓出汉人手”,那笔力,那气派,巍然高出后人,他不由赞叹道:“诚然非后代人所能办也”。

稍后的黄宗羲在他所编写的《四明山志》中,多次批评有些所谓摩崖石刻以及有的方志假托古人摩崖石刻的造假行为,不留情面地揭露它们属于“伪刻”,并且严肃地予以纠正,但对于“四明山心”四字,却不遗余力地力赞沈明臣的说法。他说:“杖锡山有方石,高十丈,阔一丈,危举道旁,摩崖刻‘四明山心’四大字,乃汉隶也,谓之屏风岩。或讹其声为‘骞凤’。”那么他所肯定的“汉隶”,是不是与沈明臣所说的“出汉人手”完全一致呢?答案是肯定的。元代《郝经摩崖碑诗》有言:“正笔篆玉藏李斯,出笔存锋兼汉隶”,正经的汉隶古劲朴厚,与唐人(“唐隶”)隶书流畅利落的风格有所不同。后人学隶书看重汉碑,正是因为它这个古朴的特色。“四明山心”的隶书石刻应该也是汉人的作品。“四字摩崖留汉隶,一僧飞锡记唐年”,董沛《四明清诗略》录有清代殷权的《杖锡山》诗,诗的上句肯定了黄宗羲的“汉隶”说,下句挑明了杖锡寺始建于唐代龙纪元年(889)的史实。

黄宗羲为了撰写《四明山志》,用一个月多时间去游览四明山,同时也邀请了弟弟黄宗会等,长子黄百家也随父同行。年轻人视力好,父辈不一定看得清楚摩崖石壁上的题名等,他却能够胜任。譬如有幅石刻,因年久风化,漫漶不清,经黄百家细辨才大致能够读懂:“宝祐乙卯暮春之梢,上虞刘用父,山父,龙父,丰德肤,白云山人,郭仲休,由锡雪回丹山,憩飞瀑之下,分石列坐,浮觞清流,视永和暮春觞咏,其致一也。主山水,施若识。”原来在南宋时候,还有这么一批上虞儒生,在当地人带领下,模仿当年兰亭雅集的风流逸韵,玩得那么潇洒!宝祐乙卯,是公元1255年,距黄宗羲一行游览四明山三百多年,离现在已经七百多个年头了。

还有写摩崖石刻查不到刻主是谁,如山麓有刻字:“周回八百里,二百八十峰,峰峰相次,中顶五峰,状如莲花,近星斗。”黄宗羲对此很感慨:“亦不知何人所刻”,其遗憾之意,溢于言表。 当然,摩崖石刻“四明山心”,尽管有沈明臣、黄宗羲断言,毕竟没有更翔实的佐证,制作的年代还是难以令人豁然。不过,无论是作于汉还是作于宋,这块载有“四明山心”四个擘窠大字的巨型方石,都不失为四明山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景观。

参考来源

  1. 嵊州市摩崖石刻, 豆瓣电影,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