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崔玄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崔玄伯

崔玄伯,本名崔宏,人称白马文贞公,出身清河崔氏,是南北朝时期北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1]崔玄伯自小就有神童之称,先后任职前秦、后燕、北魏,担任过高阳太守、白马郡公等,掌管机要、参与草创各种制度,得帝王器重,是北魏的开国功臣。崔玄伯的书法也颇为出色,可惜没有墨迹传世,他于418年逝世,追赠司空谥号文贞。

人物生平

崔玄伯出身于清河崔氏,曹魏司空崔林的六世孙。祖父崔悦,在后赵官至司徒左长史。父亲崔潜,在前燕任黄门侍郎。崔玄伯年轻时才名远扬,号称"冀州神童"。

372年(前秦建元八年),前秦阳平公苻融任冀州刺史,并以崔玄伯为侍郎,领冀州从事,管理记室。崔玄伯在外总管州内庶务,在内为苻融宾友,处事决断都不曾迟滞。天王苻坚听闻他的事迹,召他入朝为太子舍人。崔玄伯因母亲有疾病而推辞,后迁为著作佐郎。

380年(前秦建元十六年),苻丕任征东大将军、冀州牧,崔玄伯被任命为征东功曹。

归顺北魏

淝水之战后,前秦国内大乱。崔玄伯打算到江南避难,结果在齐鲁一带被翟钊及东晋叛将张愿抓住,被迫接受翟魏的官爵。

392年(后燕建兴七年),后燕灭亡翟魏,崔玄伯于是投降燕国,被慕容垂任命为吏部郎、尚书左丞、高阳内史。

396年(北魏皇始元年),代王拓跋珪进攻后燕。崔玄伯逃奔海滨,不久就被拓跋珪派人请出,拜为黄门侍郎,并与张衮一起总掌机要,创立制度。

398年(北魏皇始三年),拓跋珪命群臣商议国号,群臣都认为应该以"代"为国号。崔玄伯认为:"昔商人不常厥居,故两称殷商;代虽旧邦,其命惟新,登国之妆,已更曰魏。夫魏者,大名,神州之上国民,宜称魏如故。"拓跋珪于是定国号为魏,是为北魏。 不久,崔玄伯迁任吏部尚书,负责监察有司"制官爵,撰朝仪,协音乐,定律令,申科禁",并作最后决定。 同年,拓跋珪登基称帝,改元天兴,是为道武帝。

399年(天兴二年)二月,崔玄伯总管尚书省事务,统辖三十六曹,先后行使尚书令、尚书仆射的职权。

崔玄伯虽深受重用,但却能立身雅正,以节俭自律,因此深受道武帝的信任。道武帝经常向崔玄伯询问治国之道,崔玄伯既不謇谔忤旨,故意夸大事实,也不谄谀苟容,乘机取悦君上,故此虽然道武帝晚年常常猜忌大臣,但崔玄伯都未受影响。后来,崔玄伯卸任尚书之职,进爵白马侯,加周兵将军,名位与旧臣庾岳、奚斤相同。

效忠明元

409年(天赐六年)十月,道武帝被清河王拓跋绍弑杀,朝中官员各怀异志。拓跋绍为安人心,分赐布帛于王公大臣,只有崔玄伯没有接受。

同月,齐王拓跋嗣诛杀拓跋绍,即位为帝,改元永兴,是为明元帝。崔玄伯因没有接受拓跋绍的赏赐,被特赐二百匹帛,与长孙嵩、奚斤、安同等八人共听朝政,同掌军国要务。 不久,崔玄伯奉诏与宜都公穆观巡行郡国,查处不法官吏,又与长孙嵩一起决定刑狱。

410年(永兴二年)正月,明元帝下令征召郡国豪族入京,以防止他们侵扰百姓。结果,一些无赖少年互相煽动,集结生事,西河郡及建兴郡更是盗贼群起,官员无法遏制。明元帝见事态严重,打算以大赦来安抚人心。北新侯安同认为应诛除首领,赦免其党羽,崔玄伯却认为"赦虽非正道,而可以权行。若赦而不改,诛之不晚。"明元帝最终听取了崔玄伯的建议。

415年(神瑞二年),并州胡人侵掠河内等地,将军公孙表讨伐失败,明元帝只得与群臣商量对策。崔玄伯认为公孙表之所以失败并非实力不足,而是指挥调度失误所致;并建议由胡人畏服的寿光侯叔孙建前往讨伐,以其威名瓦解叛胡。拓跋嗣于是命叔孙建出征,果然成功的平定了叛乱,崔玄伯因功拜天部大人,进爵白马公。

418年(泰常三年)六月,崔玄伯病重,拓跋嗣派宜都公穆观前去听其遗言,又派侍臣查询病情。不久,崔玄伯去世,追赠司空,谥号文贞。明元帝还破例以"王礼"为其治丧,并命朝中文武群臣及附国渠帅都去送葬。孝文帝元宏在位期间,崔玄伯得以配飨太庙。

主要功绩

拓跋珪称帝前,曾召集群臣商议国号。

崔玄伯上表道:"三皇五帝之立号也,或因所生之土,或即封国之名。故虞夏商周始皆诸侯,及圣德既隆,万国宗戴,称号随本,不复更立。唯商人屡徙,改号曰殷,然犹兼行,不废始基之称。故《诗》云'殷商之旅',又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此其义也。昔汉高祖以汉王定三秦,灭强楚,故遂以汉为号。国家虽统北方广漠之土,逮于陛下,应运龙飞,虽曰旧邦,受命惟新,是以登国之初,改代曰魏。又慕容永亦奉魏土。夫'魏'者大名,神州之上国,斯乃革命之征验,利见之玄符也。臣愚以为宜号为魏。"

拓跋珪于是定国号为魏。

道武帝常就古今汉族统治阶级的统治策略、原则及其兴衰的原因等问题询问崔宏,崔宏则乘机陈述兴邦治国的道理。

有一次道武帝让崔宏讲解《汉书》,崔宏有意讲到西汉大臣娄敬劝汉高祖将鲁元公主嫁给匈奴,以图边疆安定,匈汉和睦。道武帝听后深有感触,下令公主们都要下嫁给周围臣服的少数民族邦国;而本朝大臣的子弟,不管是否出身望族或相貌英俊,都不得娶公主为妻。

这种做法,对缓和北魏政权与臣服各族的矛盾起了积极的作用。

与十六国时期的王猛"治乱世以峻刑"的主张不同,崔宏主张对违犯法令,扰乱乡里的盗贼"先赦而后诛"。

明元帝时,郡国豪强显贵横行乡里,平民百姓深受其苦,一些地方又"盗贼"并起,屡禁不止,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在这种形势下,崔宏认为必须改弦更张,重新制定、调整有关法令,而权宜之计则应对犯法者先行大赦,来缓解十分激化的阶级矛盾,对"赦而不改者"则"诛之"。

崔宏的主张受到了明元帝的赞赏和支持。

文学成就

崔宏长于书法,书法造诣自成一家,善写草、隶、行书,特别是他的行书,效法钟繇,"特尽精巧",为世所重,时人引为摹本,可惜没有墨宝传至今世。

轶事典故

崔宏立身雅正,并不入世,兵乱之间仍然自发地坚持专心向学,不营产业,故妻儿处于饥寒之中。其本人亦十分俭约,至北魏时虽然深受拓跋珪器重,但仍然不营产业,以致家徒四壁,连代步的车也没有,七十之龄的母亲也没有丰富的膳食。故当时拓跋圭知道后更加欣赏他,赏赐甚厚。当时有人讥笑他太过俭约了,但崔宏反更加约束自己。

崔宏为官未试过表现得敢言,犯颜正谏;也不曾表现得阿谀奉承,附和别人。故此虽然拓跋珪晚年常常猜忌大臣,但崔宏都未受影响。

崔宏因祖父崔悦精习卫瓘及索靖的书法,并承传下来,故此崔宏也草隶,更是当世书法楷模。崔宏的行书也很精巧。

人物评价

以知人闻名于世太原人郝轩,曾称赞崔玄伯 "有王佐之才,近代所未有也。"

《魏书》评价崔玄伯道:"为国驭民,莫不文武兼运。……玄伯世家隽伟,仍属权舆,总机任重,守正成务,礼从清庙,不亦宜乎?"

崔宏立身雅正,并不入世,兵乱之间仍然自发地坚持专心向学,不营产业,故妻儿处于饥寒之中。其本人亦十分俭约,至北魏时虽然深受器重,但仍然不营产业,以致家徒四壁,连代步的车也没有,七十之龄的母亲也没有丰富的膳食。

史籍记载

《魏书 卷二十四 列传第十二》

家族成员

祖父:崔悦,后赵司徒左长史,关内侯。

父亲:崔潜,前燕黄门侍郎。

兄弟:崔徽,散骑常侍、都督雍泾梁秦四州诸军事、平西将军,济南公。

妻子:卢氏,卢谌孙女。

长子:崔浩,官至司徒,袭爵白马公,因国史之狱而被杀。

次子:崔简,官至中书侍郎、征虏将军。

三子:崔恬,官至上党太守、平南将军、豫州刺史,阳武侯,与崔浩一同被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