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峰尾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峰尾镇,自古是泉州府惠安县东北部沿海的海防门户,与崇武镇一样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她北障沙格,南拒黄崎,与兴化府莆田县之吉口、湄洲诸岛互为犄角。峰尾镇位于湄洲港南岸的泉州市泉港区东南部沿海,她东朝后龙湾,西靠山腰街道,南面山腰湾,北承后龙镇。峰尾镇具有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旖旎丰富的旅游资源。圭峰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丰赡,有圭峰塔、东岳庙、义烈庙、永全社等一批人文景观,还有一批等待研究鉴定的古建筑和名人故居,2006年,专门从事圭峰文化研究的圭峰文化研究会被省民政厅授予优秀民间团体。峰尾又是一个天然的旅游胜地,五里海沙旅游度假区即将开发,天然十二景观令人目不暇接。峰尾的北管音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北管演出教育基地和村级北管协会的成立,使北管保护工作不断深化。2017年,峰尾镇行政区域面积1443公顷,常住人口46223人。[1]

中文名称: 峰尾镇

别 名: 德音里、圭峰乡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

下辖地区: 诚峰村、诚平村、前亭村等

地理位置: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东南突出部

面 积: 1443公顷

人 口: 46223人(2017年)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车牌代码:闽C

行政区划代码: 350505103

村级区划单位: 8个

乡镇概况

峰尾镇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东南沿海突出部(俗称峰尾半岛),是闽南著名的侨乡,渔乡之一,于1999年8月正式成立,辖区有8个行政村,海岸线长13千米,可利用浅海滩涂面积600公顷.峰尾镇地居要冲,海陆交通四通八达,港阔水深.历史上的峰尾曾是一个集海洋捕捞,码头航运和海上贸易于一体的重要港口,被称为闽南四大渔业重镇之一.。东望莆田市秀屿区忠门镇、月塘乡、东埔镇、山亭乡等,往北海路临莆田市城厢区东海镇、灵川镇和仙游县枫亭镇,东南为莆田市湄洲镇湄洲岛。西边临近福泉高速公路出入口和324国道。随着福建炼一体化项目的启动,泉港城市中心也向东发展,给处于城市中心区域的峰尾镇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峰尾将成为对外开放更活跃,更富吸引力的投资开发热土。

历史沿革

峰尾、后龙、南埔一带则融合惠安、莆田、仙游三县话而形成独特的“头北话”或称“下路话”,以惠安话的成分居多,部分惠安县话被莆仙二县话同化而有惠北(泉港)话的词汇,峰尾一带由于莆仙惠三县话的融和惠安县话被莆仙二县话的不同的同化程度而形成一些与惠安话有些不同的方言。这其中的历史缘由,至今鲜为人知。唐武德五年(622年),析南安县正式设置泉州莆田县,今界山镇北部(南庄、港西、东丘、仓厝、交界塘、柯寨等村)属泉州莆田县。唐圣历二年(699年),析莆田县西部、南安县部分置泉州仙游县,今界山镇北部(南庄、港西、东丘、仓厝、交界塘、柯寨等村)属泉州仙游县。当时莆田、仙游二县与惠安县一同隶属于泉州府管辖,莆仙二县话与惠安县话是可以交流的。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泉州府仙游县游洋镇林氏农民暴动,宋朝政府为安抚社稷,划泉州府莆田、仙游二县地设立兴化军。此后,蒲仙二县人与福州府人交流频繁,莆仙方言不断融入闽东方言的成分,形成了有着二县地域特色的莆仙话。莆仙话与惠安(城关)话无法交流,与惠北(泉港)话可以部分交流。明嘉靖年间,今界山镇的南庄、港西、东丘、仓厝、交界塘、柯寨等村以及涂岭镇的岑兜、秀溪、黄田、寨后、樟脚、白潼6村自兴化府仙游县连江里(枫亭镇)划归泉州府惠安县民苏里管辖。由于地理位置邻近惠北,这些村落讲的是以莆仙二县话为主、受惠安县话影响的枫亭话(顶路话),流行的是以莆仙二县习俗为主、受惠安县习俗影响的枫亭习俗,有莆仙戏也有梨园戏——这些村落的婚丧节庆的诸多繁文缛节,还保留着浓厚的莆仙色彩。明嘉靖三十一年至嘉靖三十九年(1552—1560年)的某一年,曾任湖广按察副使的惠安县城关籍的李恺,以今界山镇(南庄、港西、东丘、仓厝、交界塘、柯寨等村)、涂岭镇东北部(岑兜、秀溪、黄田、寨后、樟脚、白潼6村)与惠安县北部城山乡地缘邻近便于管辖以及习俗相近(与惠北“下路人”工耕匠作或商贸嫁娶,均来往频繁,关系十分密切)为由,通过浙江、福建军务总督王忬,提议将这些村落从仙游县连江里划给惠安县民苏里(今分属界山、南埔、涂岭三镇),从兴化府划回泉州府(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宋太宗曾批准划泉州府莆田、仙游二县设立兴化军)。尔后,李恺出面筹得一笔资金,把上述村落买下,从此这些村落计18.5平方公里约有一万多亩山林、土地及其一万多人,在行政上便归属惠安县管辖,并把原先位于涂岭镇白水坑的西面惠仙两县界碑北移几公里到界山村北部交界塘,位于鸠林村安平桥的东面界碑北移到了枫慈溪畔的南庄海地界。由于港西、南庄等沿海自然村划入惠安县,枫亭镇乃至仙游县少了一半的海岸线。据古代旧版《莆田县志》、《枫亭志》载,那时上述村落虽划归惠安县管辖,但这些地方的田赋税粮直到清朝雍正年间(1723—1735年)才交割清楚。清代官修著《乾隆兴化府仙游县志》卷二疆域:“仙游县在(福建)布政司西南三百二十里,东西宽九十里,南北长二百五十里。东抵俞潭铺四十里莆田界,西抵白隔岭六十里永春州界,南抵白水坑七十五里惠安县界,北抵小沽山一百五十里永福县界。东南抵长岭五十里莆田县界,西南抵白塔岭北三十五里南安县界,东北抵后门一百里莆田县界,西北抵磨头寨一百里德化县界。”宋理宗年间,莆田县洋埕一林氏任广东路广州府增城县尉,晚年退居于惠安县城山乡光德里太白峰东南麓前端的海滩地,因他思念故乡莆田县,此地地处莆田县西南边,故谐音称此地为南莆,后谐音逐渐改为南浦、南埔。1999年从南埔镇分出设立界山镇。莆仙戏是福建地域文化的积淀与结晶之一,素以“宋元南戏活化石”和“南戏遗响”著称。剧目古老,现有传统的保留剧目5000多个,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古老剧目。音乐曲牌丰富,现有曲牌一千多个,音乐歌舞“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遗响,采宫廷教坊之荟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调”。音乐唱腔,风格独特;表演艺术具有古朴典雅、绚丽多彩的特色,表演基本功科目五花八门,千姿百态,个性鲜明。表演程式揉合杂剧和民间木偶戏,行当脚色承袭南戏规制,其生、旦、净、末、丑、贴、外等七个行当,尤其“靓妆”一角,其源极古。我国著名文学家、戏剧家老舍先生1962年曾赞誉:“可爱莆仙戏,风流世代传。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莆仙戏自唐代形成至今已有超过千年的历史,因泉港许多村民的先祖,于明清之前就是仙游县地已千年和自莆田、仙游一带迁徙而来,披荆斩棘,繁衍成村,莆仙戏也由此引入,并生根发展。建国初期后龙镇的涂坑村、界山镇的潘南盐场、山腰镇锦联村、锦山村、锦塔村等曾保留办有莆仙戏剧团。其中潘南莆仙戏剧团曾排演新编历史剧《慧眼考官》参加福建省首届农村职业剧团创作会演。莆仙戏仍是界山、南埔、后龙等镇民间欢庆的重要节目,每逢重大民俗节日,甚至老人庆寿,孩子考上大学,都请来莆仙戏剧团。最为隆重是演“文武台”,即请来两个戏班,在村里各搭一处戏台同时演出,莆仙戏的引入,也带来了与北管音乐不同特色的的莆仙音乐,丰富了生活。峰尾本是个半岛,峰尾城建于明洪武二十年间,规格较小。隆庆壬申年间,加筑环城,浚沟护城,兼容民居,东南西北设四大城门。国民党统治时期,当年雄伟的城墙被国民党政府拆毁,只剩下四大城门依稀可辨,加之后来经济实在困难的小学也拆城基建校舍,最终导致整个城墙几乎荡然无存。古城经过一系列的人工摧毁和风雨侵蚀,如今峰城已“无城”。而在抗日战争时期,全国经济严重滞后的情况下,峰尾城内的经济却一片欣欣向荣,堪称奇迹。当时日本对我国沿海进行全面封锁,以海为生的沿海地区渔民几乎无法出海捕鱼,经济十分落后,而峰尾渔民却凭着过人的机智勇敢和航海技术,避开敌人的重重封锁线,硬是打开一条颇为独特的海上贸易航线。以刘家为首的商船,拥有180多艘60至80担的小白钓船和48艘300至1600担的大木船,他们大多以股份制形式经营,载着白糖、食盐、布匹等商品常年来往于浙江沈家门、上海、重庆、广东、山东、台湾、香港、马来西亚等地进行通商贸易,又从那些地方购回必需物资运回当地销售,形成购、运、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那时峰尾就设有“海关”。海运贸易的高利润,不但使峰尾的渔民、农民入股,还吸引晋江、南安、安溪、莆田、仙游和外省商人前来参股、托运,在城内开设行店、餐馆、茶庄,小小的峰尾城内就有23家商行,另有布店、药铺、酒家、茶馆等60多家行店。著名的“沈家门兴”、“台湾兴”商船闻名海内外,引得众多商贾前来贸易、参股或自设行店,峰尾城内商阜云集,栈铺林立,舟来车往,络绎不绝。夜里管弦弹唱,通宵达旦,留声机响个不停,且不时上演莆仙戏,一时人山人海、热闹繁华,宛若不夜城,有“小上海”之称,周边客商来峰尾贸易时吃住可免费,足见当时峰尾经济之繁荣,也是当时的奇迹。时过境迁,昔日的繁华已经成为过眼烟云,如今在这片古城上,沿海大通道穿城而过,一座新的石化港口新城正在海边崛起。古街两边如今住着上百户人家,许多人还以渔业为生计,驾着木帆船讨海。斜阳下,闲适的老人坐闲倚门前,任冬日的阳光打在身上,打发一段悠闲的时光,曾经的浮华已经如过眼云烟,褪色成一段平淡的日子,在门口慢慢流淌。

民俗文化

峰尾镇具有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旖旎丰富的旅游资源。峰尾镇现在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7处,分布于诚峰、诚平、郭厝3村,独具特色的圭峰文化、北管音乐和古船模制作技艺,是该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圭峰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丰赡,有圭峰塔、东岳庙、义烈庙、永全社等一批人文景观,还有一批等待研究鉴定的古建筑和名人故居,2006年,专门从事圭峰文化研究的圭峰文化研究会被省民政厅授予优秀民间团体。峰尾又是一个天然的旅游胜地,五里海沙旅游度假区即将开发,天然十二景观令人目不暇接。峰尾的北管音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北管演出教育基地和村级北管协会的成立,使北管保护工作不断深化。

区划

峰尾镇位于福建 泉港区东南部,莆田市西边,西南边,人口51960人(2003年末)。辖8个行政村。诚峰村 诚平村 前亭村 上楼村 峥嵘村 郭厝村 联岩村 奎璧村。镇政府驻诚峰。

民间技艺

北管音乐

北管音乐作为泉港地方独特的文化品牌,源自明末清初北方民间音乐,而通过渔商船海上运输商贸活动及江淮难民南移传入。北管音乐既有“中原雅乐”的余韵,又有“江南丝竹”的清音。历史上北管音乐不仅流传到台湾,还风行于日本琉球群岛。正如民族音乐家王耀华教授所说:“闽台北管同源中华古乐,是同树异枝上的两朵姐妹花”。北管音乐文化成为对外宣传福建文化的著名品牌之一,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

“福船”制造技艺

早在宋、元时期,古代泉州的造船业就已经蓬勃兴起,尤其是以“峰尾黄氏造船世家”和王氏(王尧)造船师匠为代表的泉州造船人,由于擅长制造远洋帆船(现又称福船)而著称于世。公元1405年,以峰尾“黄氏造船世家”黄源修率领的造船人参与三保太监郑和的“下西洋之旅”而筹划规模宠大的造船工程,兼负责工程规划、船艺设计、材料统筹和监匠训导等重要工作。至顺治十三年和康熙二十八年又相继参与郑成功、施琅为收复台湾建造战船的工程事务,峰尾黄氏造船大师黄都受清朝朝廷任用为“道宪厦厂军工匠首领”。黄氏造船人建造的“黑舶五青案”(俗称:黑舶五枪堰)船型成为“福船”的主船休,其传统的“水密舱”和“十二生肖”的人性化结构是黄氏造船人独具匠心的设计。“福船”承载着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是弥足珍贵的非物质遗产。

裹脚采风

自古以迄20世纪30年代,我国流传妇女缠足之陋俗,而且相当普遍,美其名曰“三寸金莲”。在惠北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妇女缠足比例也不同。清朝光绪年间最盛,峰尾、肖厝称为“缠足村”,帮有“肖厝娘子沙格脚,峰尾娘子金缚脚”之说。世纪初,涂岭、界山地区较少,农村也只有20%肖厝、峰尾一带占95%。20世纪30年代结束了传统遗俗。随着岁月的推移,目前峰尾也仅有缠足妇女200多人。他们仍保持着古老传统的打扮,留下了时代的烙印,1998年福建电视台曾把缠足列为古风民俗来峰尾拍摄,以便借古鉴今。

特色食文化

“来峰尾吃海鲜”是峰尾人民对客人的上好宴请。峰尾的海鲜酒楼(店)较多,基本形成沿镇区主干道一条街。这里的海鲜全都是深海捕捞上来的,具有野生、无污染、新鲜等特点,深受客人青睐。除海鲜外,这里还有传统的美食,如海蛎饼、粥米馊等特色小吃,著名的鳗鱼泡、乌贼干等海鲜干品也是馈赠亲友的上佳礼物。

视频

峰尾镇峰尾娘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