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尚稽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尚嵇镇隶属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南部,东连茅栗,南频开阳,西接新民,北邻山岔。地处乌江河畔,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离南白镇29公里,距历史文化名城遵义50公里,总面积106.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589亩,其中田20201亩,土18338亩,森林覆盖率46%,共辖8村1社区,192个村民组,10997户,41204人,其中农业人口34672人,非农业人口6532人。[1]

概况

尚嵇镇位于贵州省播州区南部,东连茅栗,南频开阳,西接新民,北邻山岔。地处乌江河畔,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离播州区政府所在地南白镇29公里,距历史文化名城遵义50公里,总面积106.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589亩,其中田20201亩,土18338亩,森林覆盖率46%,共辖8村1社区,192个村民组,10997户,41204人,其中农业人口34672人,非农业人口6532人。镇党委下设8个党总支,33个党支部,990名党员。年末人口出生率8.51%,自然增长率0.294%,计划内生育率97.21%。

2010年,全镇实现地方生产总值52929万元,同比增长19.32%,乡镇企业总产值135005万元,增长21%,农业产值 15825.6万元,增长17%,粮食产量5595.2万斤,增长11%,生产烟叶143万斤,产值1144万元,创税160万元,完成财政总收入1450万元,实现镇级财力1300万元,超任务1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20元,同比增长17.45%。

尚嵇山川优美,生态良好,工业发达。投资47亿元人民币,年产80万吨的氧化铝厂也建成投产,其它中小型企业如雨后春笋,尚嵇己由农业大镇向工业重镇转变。尚嵇旅游资源丰富,有红色旅游资源省级文物红军抢渡乌江遗址-----茶山关,著名历史文化古迹省级文物陈公祠,市级文物袁氏民居,还有楠木渡风光,清水河水库等景点。尚嵇有美食之乡之称,拥有豆腐皮,猪嘴鱼等名优小吃,鲜香可口,别具风味,令人回味无穷。尚嵇在大发展中,充分整合资源,改善投资环境,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以航运、观光、商贸、餐饮为特色,构建省内乌江山水画廊上的璀璨明珠,形成遵义乌江综合旅游区大品牌。

尚嵇区位优越,矿产丰富,工业发达。"三茅"公路、"遵开"二级公路横纵贯穿全境,黔北最大的货运码头楠木渡码头座落其间,尚嵇己成为黔北水陆交通又一枢纽,主要矿藏有铝土矿、铁矿、锰矿、煤等15种矿藏,其中铝土矿储量大、品位高,是新兴的黔北铝工业基地。[2]

发展口号

我镇党委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构建五大体系、实现五大提升"的总体目标,以"服务基层、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为主题,深入开展以"创先争优"为载体的"践行宗旨教育,勤政廉政为民"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为推动我镇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人才保证,为在全县实现"三个第一"的奋斗目标作出了贡献!

自然资源

尚嵇镇位于遵义县南部,东连茅栗,西接新民,北邻山岔。地处乌江河畔, 离县城南白镇29公里, 距历史文化名城遵义50公里,南与贵阳市开阳县隔江相望,一水相依。贵州省最大的水上黄金通道-乌江沿镇而过,"遵开"、"三茅"公路穿越镇境。已成为黔北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镇乡之一。尚嵇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主产水稻、玉米、油菜、辣椒、烤烟。尚稽人民殷实富裕, 国土总面积106.9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8589亩, 其中田20201亩, 土18338亩, 平均海拔880米。共辖8村1社区, 192个村民组, 10910户, 40258人, 其中农业人口33833人, 非农业人口6375人。 年末人口出生率8.51%, 自然增长率0.294%, 计划内生育率97.21%。

2008年, 全镇实现地方生产总值47166万元, 增长18%, 乡镇企业总产值81806万元, 增长9%, 农业产值7453万元, 增长17%, 粮食产量5167万斤, 增长11%, 生产烟叶113.67万斤, 产值800万元, 创税160万元, 完成财政总收入1334.43万元, 实现镇级财力1056.4万元, 超任务91.1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4515元, 同比增长18.7%。

矿产资源

尚稽镇主要矿藏有铝土矿、铁矿、锰矿、煤等15种矿藏,其中铝土矿储量大、 品位高, 是新兴的黔北铝工业基地。[3]

特色产业

烤烟

财政税收工作:

2010年县下收入任务(财政)1450万元;完成1631万元;

2010年财政综合考评满分,财政系统内部考核三等奖。

烤烟生产

2010年县下任务140万斤,完成143万斤;

2010年获县烤烟领导小组考评一等奖。

目标

2011年确保完成5500亩烤烟种植。

现代农业

我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充分利用茶山关果蔬专业合作社,在大坝、茶山、建设村创办了1500亩韩国辣椒基地,在大坝村大碑、东风、张家沟村民组创办了500亩莲藕基地,在茶山村创办了1000亩的果蔬基地,在我镇8个村创建了万元田2000亩,千元院100户。

工业

以中国铝业遵义氧化铝项目为主。遵义氧化铝项目位于尚嵇镇大坝村,北距遵义县城南白镇32公里,南距乌江楠木渡码头3公里,是一个年产氧化铝80万吨及配套的170万吨铝土矿矿山的有限公司。

切实抓好鹰峰、宏波、金义磨料、等现有企业的协调服务工作。

完成了投资5000万元,容量110千伏输电站的征地、平场工作。

完成了投资870万元,可供2000余户的供气站的征地、平场工作。

是充分利用资源与区位及县的规划优势,编制了大坝、茶山、新华工业园区,完善了园区内土地的修编工作,贯穿园区的南楠二级公路已即将建成。

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单晶硅厂正抓紧招商、氧化铝厂二、三期工程已即将动工,煤电铝一体化初步形成,我镇招商引资工作前景良好。

2010年实现企业总产值135005万元,其中乡镇工业总产值60796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8180.3万元。为我镇2011年工业产值目标实现新的突破而努力奋斗。

名特产品

臭豆腐,牛肉咋,猪嘴鱼等

历史沿革

民国为遵义南乡清潭里,1949年为尚稽镇。1953年析设尚稽镇及茶山、清水、保河、新华4乡。1958年撤镇乡建尚稽公社。1961年析置尚稽镇及尚稽、清水、建设公社。1984年公社改乡。1992年1镇、3乡合并置尚稽镇。镇政府所在地就是原尚嵇区公所所在地, 机构设置有: 党政办、综治办、 纪律检查委员会下属纪检室、 人民武装部、 财政所、农技站、 农机站、水利站、计生站、计生办、土管所、 文化广播站、 企业管理办、民政办、 团委、 妇联。 2002年成立尚嵇镇工会,土管所于1999年7月,林业站于2003年3月,农技站于2007年10月, 畜牧站于2007年10月分别收为县局直管,2003年8月,成立社会劳动保障事务所,2005年元月民政办更名为社会事务办。尚稽镇是黔北养蚕发祥地。明、清皆为乡场,是县东南部蚕茧集散地。有铁锅、农具、机械修理、水泥、除尘器等厂。豆腐皮有名。镇南7公里茶山关渡口,是1935年初红军抢渡乌江的重要渡口。红军长征过程中老一代革命家刘伯承、杨尚昆等从这里的茶山关强渡乌江进入遵义。

尚嵇镇历史悠久、人云荟萃、商贾云集、物产丰富,是清代遵绸的主要产地之一。

基础建设

现有中小学21间,电视覆盖率达到90%以上,程控电话、移动通讯、移动通讯、网络等已经全部开通。尚嵇山川优美, 生态良好, 工业发达。现拥有100万以上产值的企业10余家。2005年又引进投资总额达到1500万元的山川卿瓷原料公司和投资3000万元的贵州大湖磨料厂。投资47亿元人民币, 年产80万吨的氧化铝厂建设如火如荼, 其它中小型企业如雨后春笋, 尚嵇己由农业大镇向工业重镇转变。

基础设施建设:1、向县交通局争取资金90.5万元, 自筹资金25万元, 改造了保星至水泥厂、泸江村泸江至石盆、 保星村八一至东风、大坝村上坝至张家沟共20.5公里公路;2、向县农办争取资金26万元, 修建了龙坑水至土龙口3公里公路。3、完善了大坝氧化铝安置小区水、电、路、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

城镇建设:1、向县水利局争取资金420万元, 实施了场镇自来水改造工程;2、启动了投资1000余万元的铝业大道工程, 拉开了尚嵇城镇建设的序幕;3、由镇老年委牵头,组织集资40余万元, 启动了陈公祠维修的前期准备工作。

水利建设: 争取资金460余万元, 启动并完成了清水河水库. 毛坪村孔堰、保星村水窝沟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

新农村建设: 向上争取资金30万元,政府自筹资金10余万元, 在大坝村龙坑水水库旁高标准、高品位创建黔北民居示范点, 并完善了点内的水、 电、 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绿化工程; 我镇向县农办、县扶贫办争取资金4.6万元, 政府投入4万元, 采取直接补贴和财政贴息等方式发展现代农业, 共种植莲藕500亩, 发展青田鱼1000亩。

学校建设: 争取国债资金1100万元, 启动了尚嵇小学的搬迁和尚嵇中学南北校园的整合扩建工程。

家族壮大:汪氏家族,牛氏家族。

旅游文化

尚嵇旅游资源丰富、有红色旅游资源省级文物红军抢渡乌江遗址-----茶山关、著名历史文化古迹省级文物陈公祠、市级文物袁氏民居、还有楠木渡风光、清水河水库等景点。 尚嵇有美食之乡之称、拥有豆腐皮、猪嘴鱼等名优小吃、鲜香可口、别具风味、 令人回味无穷。尚嵇在大发展中、充分整合资源、改善投资环境、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以航运、 观光、 商贸、 餐饮为特色、构建省内乌江山水画廊上的璀璨明珠、形成遵义乌江综合旅游区大品牌。森林覆盖率46%。

旅游景点

茶山关红色圣地

茶山关。茶山关位于尚嵇镇南7公里处乌江河畔,两岸悬崖峭壁,峰岭巍峨,古道盘旋,急流飞滩,地势十分险峻,是乌江上有名的天险雄关。

茶山关处于河渡关下游,明崇祯元年改渡于此,称为茶山关渡。其处有上、下二滩。茶山关开渡后,成为播南交通军事要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茶山关道路崎岖,石级于两岸悬崖上盘旋。北岸道路与青坑后山五尺古道相连。桠口处有义渡碑群,记录着茶山义渡悠久的历史。义渡始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乡人募田济渡,改私渡为义渡。乾隆四十四年,乡人募资维修道路,完善义渡条款。后历代地方名人、乡绅、民众,继续捐资维护义渡,至民国后期,近200年之久,是国内人文历史中罕见之义举。曾激励多少南来北往客,恢宏此志济人寰。

南岸悬崖上,有"蜀水黔山"、"黔蜀古疆"石刻碑句,系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命马忠东征,杀牂牁太守,取而代之后,为长治久安,才有此立界分疆之举。碑刻业已沉入湖中深处,惟有北岸巍峨不老的黑象山,南岸尚存悬棺铁棒的高石岩,会忘不掉那征战年代的风云。

茶山关是英雄的关,1935年元月2日,彭德怀、杨尚昆率领红三军团万余人到达茶山关南岸,几位首长于山上亲自观察敌情,制定暗渡与强渡相结合的奇袭夺关战斗方案。红十团担任这次奇袭夺关战斗任务,钟伟剑参谋长身先士卒,亲自组织和参加战斗。元月3日深夜,担负暗渡的小分队提前2小时乘木筏由下滩暗渡成功,大部队随即利用机枪大炮掩护向北岸发起进攻,并采用木筏、门板、柱头等工具进行强渡。红军兵贵神速,消灭北岸沙滩敌人后,向敌人二道防线发起进攻,守敌于梦中惊醒,拔腿而逃。关囗碉堡、古营堡、飞娃石等处敌人见大势已去,不敢应战,弃阵而逃。红军抢渡乌江天险的伟大胜利,为红军攻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创备了先决条件,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4日清晨,关上百姓发现门前、道旁都是红军,红军战士主动与老百姓交谈。说他们是红军,是为穷人过上好日子的队伍,村民见红军纪律严明,称他们是"神兵天降".船工宋月钊、宋吉安、黄树连、黄德金等人,帮助红军捞起沉船,至南岸划送红军过江。中午,红军架设浮桥工作开始进行,江水下面多漩涡,浮力差,架浮桥十分困难。十一、十二团红军战士拆掉北岸关上税厅的三间木房,把干木料运到江边,并砍伐沿江两岸竹林,扛到江边搭浮桥。北岸青坑50多位群众主动跑去帮红军运竹子。江水湍急,架设工作危险,一不小心人和材料都会被江水卷走。至傍晚浮桥铺成开始过人。人从浮桥上过,双脚浸没于水中,腊月天气十分寒冷,但战士们不畏沏骨江水,争先恐后从浮桥上过江。红军渡江桥船并用,部队昼夜不停地渡江,两岸船工忍饥寒、斗恶浪、苦战江边,历时四天三夜,写下军民一起抢渡乌江天险茶山关的辉煌历史。

茶山关是军民渔水情深的雄关。元月4日下午,青坑民众拥军队伍,挑着糍粑、炒面、鸡蛋、蔬菜和水酒,敲锣打鼓到关上欢迎红军,红四师政委黄克诚接见了群众队伍,和老百姓一一握手。战士们见亲人到来,与之握手交谈,格外亲热。老百姓把各种食品送到红军战士们手上,花灯锣鼓响起,几个地方歌手表演花灯段子,即兴作歌,欢迎红军的到来,红军战士也为老百姓高唱革命歌曲,表达为穷苦百姓翻身求解放的决心。

元月5日,下午,己过江的红军部队向尚嵇场进发,在白沙杠、石板寺等处,受到尚嵇场民众组织队伍的夹道欢迎,进入场镇,时逢赶集,街上贴着欢迎红军的标语,群众道旁拍手欢迎,举着小三角红旗高呼"欢迎红军".当时部队红旗迎风招展,场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口号声、欢呼声响彻云霄。场内民众自发组织的欢迎红军"维持会",为红军筹备大米四千多斤。尚嵇场人民拥戴红军的事迹,为当时党的"红星报"刊载,在红军队伍中广泛流传。70多年过去,雄关人民光荣的拥军历史世代相传,成为黔北长征文化中的瑰丽篇章。

红军进驻尚嵇期间,进行革命宣传,发动群众起来闹革命,建立了青坑革命委员会、尚嵇区临时苏维埃政府、尚嵇农协会和芦江水农协会,领导老百姓打土豪、分田地,革命烽火熊熊燃烧在尚嵇大地。

解放后,茶山关灿烂辉煌的长征文化得到开发利用,逐步修建成茶山关纪念公园。园内有雄伟高大的红军烈士纪念碑、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烈士墓、秀丽多姿的红军亭、弯曲于石岩荆丛间的红军防御工事、黑象山古营堡内练兵场等,都留下当年红军进行革命活动的足迹,已成为地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远近闻名的革命胜地。

茶山关还有迷人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南岸莲花岩及莲花岩飞瀑,系大自然巧夺天工的杰作。莲花岩飞瀑悬挂于百余米高的莲花岩上,水大时,似二十多米宽的银白色飘带凌空起舞,飞花吐玉,吼声响彻于江畔,十分壮观。枯水期涓涓细流,则如仙女降临,在挥洒长袖,轻揉着婆娑的白练,舞弄着细长的银蛇,演奏着美妙的音乐。

莲花岩为露天岩溶奇观,远看似倒垂着的的瓣瓣莲花,近看花瓣上则是姿态万千的各种图案,人物、花乌、飞禽走兽其间,给人以亦真亦幻的快感。相传无月亮的晚上,夜深人静时,莲花岩下江面上会有金灿灿水莲花盛开的奇景发生,若能有缘看见,当年定是万事如意、心想事成的好运气。

矗立雄关北岸的犀王山,原名香炉峰,因终年云雾缭绕似香烟蒸腾而得名,后因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更名犀王山。相传山中犀牛精孟勒与附近苖寨族姑娘祝丫真诚相爱,累受蟒蛇精阻挠、陷害,但他们的爱情忠贞不渝。故事以悲剧结束,祝丫为寻找失散战死的丈夫出走,孟勒成为享受人间香火的神仙犀王。山顶有阿陀古寺遗址,相传其旁曾有山神庙,为供奉犀王孟勒的庙。山垭右边,雄踞着嵯峨的舍身崖。站在舍身崖上,头上苍鹰盘旋,崖下江流汹涌,绝壁千仞,涛声震天,令人胆寒。相传舍身崖是一位仙女舍身救采药人的地方,另一说是言过去相爱的青年男女,受封建礼教迫害于此投冮葬身殉情,从而得名舍身岩。

黑象山与犀王山相连的桠口处,为茶山关口,桠口往下盘道弯曲,至红岩洞处,有石碑镌刻着黔北文化名人李为、李镳、张晋洋颂扬茶山关施行义渡的诗作。诗句文采飞扬,情感豪放,被人称为诗碑。道旁悬崖下有摩崖碑,碑框似大门框,因位于悬崖数十米高处,只可远望不能近观。崖上灌木藤萝掩框,建于何年,有何内容,起何作用,至今仍是个不解之谜。红岩洞右侧是飞娃石,同是历代兵家制约渡口上山要道的军事防守之处,扼"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咽喉。飞娃石的得名,系一采药青年受黑豹追赶于悬崖,借助雨伞飞跃崖下沙滩的传说。

黑象山峰岭高耸,状如黑象昂首,又似猛虎张口,山顶地势宽阔,中间低,周围高,形成具备天然屏障的古营堡。营堡为清时守军所建,至今仍有残存的军事墙垒,营中房屋,早已化为荒草棘丛中的瓦砾灰土。

陈公祠

陈公祠阁位于尚嵇场镇中街,旧志称"陈公祠",阁楼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光绪年间重加修葺,1982年列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群众集资,省文化厅拨款进行大修,丹碧焕彩,岿然独立,为县南胜景。主体建筑由阁楼、左右厢房、风雨廊、碑廊组成,占地面积约650平方米。大门为民国年间增修的四柱三门砖牌楼,边柱连接两侧花墙。

门内风雨长廊直通阁底。廊左右为一楼一底的厢房,主阁楼和两侧的小阁楼均修在一栋五开间的厅堂顶上,底层为同一栋房子,二楼以上才分别建阁,在正立面上构成"山"字形,五开间厅堂与左右厢楼及风雨廊联为一气,在平面布局上,又是倒"山"宇形。这种巧妙的建筑布局,在贵州境内实不多见。三座阁楼的底层,通面阔24.65米,通进深11.4米,明间作为过道,其前半段另立四柱;前二柱及明间的金柱直通二层,成为主阁楼二层的金柱。三座阁楼底层稍间的前檐柱,又是厢楼的一侧的前后檐柱,稍间的前金柱和中柱。直通二层成为小阁楼的四根檐柱,这种相互为用,一柱多用的结构,有效地增强了建筑的稳定性。

主阁楼为四层四檐六角攒尖顶结构,高28米,其木结构净高度,与三座阁底层的通面阔相等。阁顶置三珠宝瓶刹,刹座六面均塑龙头,每只龙口均衔屋脊,延伸成优美流水线脊檐。脊檐端上跷成翼角,十八个翼角造型各异,别具风采。顶层翼角均挂木鱼铜铃,迎风撞击发出叮当悦耳之声。自第一层檐起往上逐层收进,仿简瓦屋面,檐口装滴水,脊与翼角塑有花饰或鸱吻,檐下装卷板。左右两小阁亦称藏书阁,均高约15米,重檐歇山顶,正脊较高,脊中部迭塑宝瓶,脊端竖鸱吻,戗角和翼角均有花饰。两小阁外侧为高大封火墙,由铁件将墙和阁楼木排架连为一体。

该祠为纪念清乾隆初年遵义知府陈玉?而建,陈是山东历城人,乾隆三年(1738)任遵义知府,从山东引进柞蚕种,教民放养缫织之法,开贵州丝绸纺织业先河,产品畅梢省内外,"销西域,贩南洋",遵义由是而富。祠中置陈氏雕像,大门原有石刻联:"种搬山佐远、泽及播州长".1982年4月3日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1月2日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