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热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小热昏,曾名“小锣书”,是一种流行于江浙、上海等地的说唱艺术,始创者为清末民初的杭州艺人杜宝林。小热昏以小锣、三巧板伴奏,主题为讥讽时事。由于说唱者兼卖梨膏糖,因而又俗称“卖梨膏糖”。其名称来源自清末苏州梨膏糖叫卖者赵阿福,因其说唱内容多针砭时弊,为免麻烦,赵阿福戏称自己“热昏”了,意思是头热发昏满口胡言,不必当真,遂沿用至今。

小热昏是上海独角戏的起源之一。2006年,杭州小热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

基本简介

小热昏原为一种以唱新闻、宣传商品广告的说唱,很多艺人自己熬制梨膏糖,用这种说唱形式来推销。后来清末民初,杜宝林等民间艺人据其唱调采用隐晦曲折的手法,以“说朝报”的形式,说唱时事新闻和笑话故事,内容多讽喻当时社会黑暗现象,为避免遭迫害和麻烦,取艺名为“小热昏”。后即以“小热昏”为曲种名,盛行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

表演样式

小热昏,多在露天演唱,形式简单,一副三角架,一张长凳,代表舞台,一人或二人一搭一挡说唱,以小锣或三巧板伴奏。一般先敲小锣,招徕观众,接着讲笑话,说新闻,最后唱长篇。需要说明的是,狭义的“小热昏”专指其创始人杜宝林(见右图),上海滑稽的代表作《七十二家房客》中卖梨膏糖的艺人“杜福林”一角即以其为原型。

名称由来

“小热昏”是植根于民间,用方言演唱的一种街头说唱艺术,始于清末民初,上世纪二十年代传入平湖。 “热昏”是吴方言中的一个普通词汇,《中国戏曲曲艺词曲》中谓:“热昏”本义是贬义词,但有时也把故作胡言乱语的笑谈和匪夷所思的笑话称作热昏,不是贬义。由于“小热昏”的演唱内容大多取材于社会新闻,最了解劳苦大众的疾苦,艺人要为百姓代言,以泄露胸中之闷,以讽刺的手法揭露社会局的阴暗面,所以深受大众喜欢。 但为了避免被当时的反动当局所迫害,把这一说唱内容和形式化成“贾雨村言”,“满嘴荒唐话”的说唱艺术,称为“小热昏”意思是一个人因发高烧热昏了头而胡言乱语。   

据传,最初表演“小热昏”的是文明戏演员徐卓呆,苏州人,曾演丑角,中年后,自命其为“热昏”,后有杭州卖梨膏糖的街头艺人杜宝林以“小”字取艺名为“小热昏”[2]

视频

小热昏 相关视频

小热昏首发醒世曲
曲院梅香——杭州小热昏《水果招亲》(徐筱安)

参考文献

  1. 小热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 上海小热昏 ,在线查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