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小三弦 |
中文名称:小三弦 国家:中国 类型: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地址:红河州各地彝区 |
小三弦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渊源 悠长。由 于各民 族文化生活习俗和地域 环境的差 异,近千年来,无论从用材和 外观的制 作,还是在音色的演化和演奏 技巧的发 展,小三弦在许多 方面 都发生了 历史 性的变 化,形成了门类众多、各有所长、 各具特 点的局面。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小三弦
国家:中国
类型: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地址:红河州各地彝区
简介
民间弹拨乐器。弦鸣类。流行于红河州各地彝区。琴体音箱用凤凰木或刺通木制,扁圆形,面蒙蛇皮或羊皮,高5厘米,直径9.5厘米。杆用刺黄栗,四方形,头雕龙、马头为饰,装弦轴三个,无品,全长50厘米。拴高中低不同粗细的三股弦线。木质琴马,高1.6厘米。定弦为c1、g1、c2,音色柔美清悠,奏时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弦。右手拇食指持牛角片弹拨。有滑音、打音、揉音等技法。多用于"先基调"、"阿勒调"、"阿哩"对唱场合。
形状构造
云南拉祜族喜爱的传统乐器。形体小巧精致,琴弦为三根同样粗细的钢丝,琴码为一枚旧时铜币上斜放一截小铁棒。弹奏方法独特,不用指头肌肉触弦,而用指甲背面紧贴指板按音,使小三弦获得清晰明亮的余音,为它迷人的揉弦、滑音提供了可贵的音源。右手食指绑一小竹片,用第一关节弹奏。竹片坚韧有力,富有弹性,发音显得清新而柔和。独特的形制与独特的演奏方法,使它具有独特的音响;音量较小而集中,音色清晰而柔美,并有较持久的余音,像吉他、似古筝,但比二者更纤细,能维妙维肖模拟人声。在云南省澜沧县一带拉祜族中流传。拉祜族小三弦,从形制到演奏方法都与汉族大、小三弦有较大区别,别有一番风味。
拉祜族小三弦是拉祜族弹弦乐器,外形与彝族小三弦相似,流行于云南澜沧和孟连等拉枯族地区。
拉祜族小三弦:拉祜族弹弦乐器。流行于云南澜沧和孟连等拉枯族地区。
拉祜族小三弦外形与彝族小三弦相似,但形制较小。整个琴体用枫木或其他硬质木材制成。全长53 厘米左右,琴杆和琴头较宽,琴头顶端向后弯曲呈弯月形。琴鼓为扁状椭圆形共鸣箱,蒙以蛤蛴皮或羊皮。装三个弦轴,张三条丝弦。依次按四度或五度关系定弦。音色清亮、优美。颇受拉祜族男女青年喜爱,常在倾诉爱情时演奏。
拉祜族小三弦经过改革,出现了电扩音小三弦,增强了表现力。可参加乐队合奏,音色柔美、动听。
渊源和地位
随着历史文化迁移,小三弦传入地属边疆的云南。由于经济社会不发达,人民生活朴实简单,人们需要通过最简单的音乐形式表达生活的喜怒哀乐,以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之小三弦取材方便,制作工艺简单,所以小三弦得以广泛地流传和发展。另外,由于云南是一个具有26个少数民族的省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有着不同民族风俗和民族文化背景,造就了小三弦演奏风格地域性、民族性的特点。云南少数民族中形成了几大流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彝族小三弦、拉祜族小三弦和白族小三弦。
彝族小三弦是彝族弹拨弦鸣乐器,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玉溪、思茅、保山等地区。彝族小三弦的形制与汉族三弦相似,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组成,规格尺寸不一,琴身全长50厘米~70厘米。张三条琴弦,过去民间曾用马尾弦或羊肠弦,现多用丝弦或钢丝弦,琴弦下端系于琴杆末端的尾柱上。在玉溪地区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参加伴奏的弹弦乐器除小三弦外,还有彝族月琴。乐曲有《扎巴底夺》等。小三弦还是伴奏"梅葛调"(彝族史诗的唱腔)的主要乐器之一。在青年男女的恋爱生活中,小三弦也形影不离,它要为山歌对唱伴奏。著名的彝族小三弦的代表人物是彝族"民间艺人"王德兴。闻名的彝族小三弦独奏曲有《诉苦调》、《彝族调》和《模嘎德赫》等。
拉祜族小三弦是拉祜族弹弦乐器,流行于云南澜沧和孟连等拉枯族地区。拉祜族小三弦外形与彝族小三弦相似,但形制较小,整个琴体用枫木或其他硬质木材制成,全长53厘米左右,琴杆和琴头较宽,琴头顶端向后弯曲呈弯月形。琴鼓为扁状椭圆形共鸣箱,蒙以蛤蛴皮或羊皮。装三个弦轴,张三条丝弦。依次按四度或五度关系定弦,音色清亮、优美,颇受拉祜族男女青年喜爱,常在倾诉爱情时演奏。拉祜族小三弦的代表人物是有"少数民族乐器演奏家"称号的拉祜族盲艺人张老五,他长期艰辛流浪,练就一手小三弦演奏技艺,善吹列嘎都、比录等乐器。代表作有《拉祜葫芦笙调》、《彝族葫芦笙调》、《澜沧调》,《佤族跳歌调》,《过山调》等,为丰富发展小三弦演奏艺术作出了贡献。
白族三弦有大、中、小三种,基本结构与汉族三弦大同小异,但音质和演奏方法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大三弦音质浑厚,主要用于白族民间曲艺"大本曲"的伴奏,同时也有着《大摆三台》、《小摆三台》等独立的器乐曲。中音三弦,又称龙头三弦,是白族民歌的主要伴奏乐器。龙头三弦采用"二指演奏法",主要用食指和中指按弦,音色柔美,如怨如诉,最善于表达缠绵委婉的感情。此外还有小三弦,长度不足二市尺,演奏多用揉弦指法,善于发挥每个音符的余音和波音,音色有类于古筝而更显得轻妙柔和,有"月光曲"、"埂子调"等代表曲目。[1]
三大流派各有所长 ,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云南民族三弦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彝族小三弦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已经是彝州人民喜爱的乐器。"小小三弦一块柴,辟陡石岩砍下来,衣裳挪烂三五件,生死不丢这块柴",每当节日、喜庆、丰收或是平常的日子里,从城镇街头小巷到偏远的山区,无论在跳脚打歌场上还是青年男女窃窃私语的生活场景,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听到看到,彝族人民边跳边唱这样的民歌。同时,彝族小三弦是楚雄州较为普及的"打跳"伴奏乐器。现在经过历史发展,在楚雄地区只要有人弹起三弦,不管是彝族还是汉族,还是其它少数民族的男女老少都会"弦子一响脚就痒",很快聚集起来,燃起篝火,踏脚击掌,欢歌起舞,一直跳到更深月西斜;"小哥跳烂千层底,小妹跳烂绣花鞋","跳起黄灰做得药,跳到天亮才快活",通宵达旦,尽兴方休。这些足以体现小三弦在彝州人民生活中的位置,体现了彝州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生活繁荣,民族团结的生机勃勃景象。
参考资料
相关视频
彝族最流行的小三弦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