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清泉縣的遺韻(朱文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尋找清泉縣的遺韻》是中國當代作家朱文科的散文。
作品欣賞
尋找清泉縣的遺韻
清清耒水,千年萬年,流淌不息。出耒陽,入衡南,接納冠市鎮的流沙河,河面更加開闊。這裡已是河的下游,古人由中原南下南粵的湘粵古道,水路必經這片區域。研究歷史會發現,這裡曾有三個不復存在的古縣,晉有新城縣,南北朝有酃縣,清代置清泉縣。酃縣來源於酃酒,酃酒產自於酃湖,湖水出自於清泉山。清泉縣名,亦與清泉山有關。《清泉縣誌》載:「清泉山,縣東四十里,山有清泉,溉田數千頃,縣以此得名。」如今,耒水兩岸還能追尋清泉縣的遺韻。
一
關於清泉縣的設置時間,清編《湖南通志》記載「乾隆二十一年設」。1756年,清政府以「路當要衝事繁難治」為由,把衡陽縣一分為二:東南置清泉,西北為衡陽,同屬衡州府。
清泉山不高,海拔158米。這不妨礙山的秀美,水的醇美。山腳有一古井,刻有七律:「好山初識面,乘暇一來過。精舍依岩小,寒松傍嶺多。雲陰長不散,泉味近如何?定有山靈笑,塵心負薜蘿。」如此甘美的詩句,出自清泉縣首任縣令江恂之手。江恂是江蘇儀征人,一位才華橫溢、有着家國情懷的詩人。他到清泉縣擔任知縣的次年,就倡修《清泉縣誌》。修志期間,他遍訪鄉間市井,了解民情和地理。這首《詠清泉山》,是他採訪清泉山時所作,詩中展現一幅迷人景觀:精舍、蒼松、雲影、清泉,表達了詩人鍾愛和喜悅之情。江恂後來升遷至乾州廳(今吉首市)同知、長沙知府。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石壁間,有一眼泉水,四季淙淙,水明如鏡,純無瑕疵,終年不竭,匯流成溪,「泉溪」地名由此而來。清代學士朱佩連游泉溪鎮,作《清泉雜詠》十六首,其中一首寫道:「清泉山下山泉清,萬頃酃湖逗一泓。醽醁見珍張載賦,原來縮酒貢南荊。」醽醁,即衡陽湖之酒,西晉文學家張載《酃酒賦》云:「昔聞珍酒,出於湘東,丕顯於皇都,乃潛淪於吳邦。」漢代酃酒為貢酒,歷代讚美酃酒的詩文達三百餘首(篇)。
登臨山頂,平地開闊。山麓松木蓊鬱,綠樹成蔭。有古城寺,南朝梁天監初(502-506),惠海尊者創建,原名興化寺。惠海尊者還在南嶽開創衡岳禪寺、方廣寺,與高僧希遁、慧思交往密切。此事《十八高僧傳》亦有收錄。不知後人何時把興化寺改名古城寺,為了懷念消失的酃縣嗎?夏風習習,晨鐘暮鼓,迴蕩着一段悲壯記憶。七十多年前,一陣激烈槍聲在這裡響起,揭開了衡陽保衛戰的序幕。四十八個日日夜夜,打得殘酷慘烈。千年古鎮,千年古剎,毀於日寇。民族苦難,血淚滄桑,這段歷史,清泉山記得。
舊時衡州府,有四大名鎮,依次為:東鄉泉溪市、西鄉演陂橋、南鄉茅洞橋、北鄉洪羅廟。泉溪離府城最近,故列首位。泉溪之名,最早出現於北宋《元豐九域志·荊湖路·南路》,又名前溪。清順治二年(1645),王夫之寫有《劉杜三將至於前溪渡題畫扇見寄賦答》:「野渡寒雲亂,冬郊草尚青。停車隨雁陣,寄夢到漁汀。臥病逢搖落,閒愁半醉醒。明朝相勞問,時事不堪聽。」劉杜三乃書畫家,《船山全書》第15冊《薑齋詩話》卷三載:「劉杜三雖早托胎於竟陵,而不全墮彼法,往往有深秀之句。」莫非劉杜三是泉溪人?我無法考證。
泉溪渡,耒水下游一大古渡口。明崇禎十年(1637)春,徐霞客暢遊耒水流域,轉了一大圈,順耒水乘舟返回衡州。他經過泉溪渡時,未能聽懂當地土語,把「泉溪渡」誤聽作「前吉渡」。船主家住泉溪,上岸回家休息,徐霞客不願耽誤時間,改走旱路去衡州。泉溪人耕讀傳家,出了不少才俊。這當中,有王夫之後裔王之春。王之春,具有「以文人兼武事」之才,以軍功擢通判,歷任廣東按察使、湖北布政使、四川布政使以及山西、安徽、廣西等地巡撫。光緒五年,日本吞併琉球,威脅東部海疆,王之春受遣赴日本查探,歸國後,將此行的見聞寫成《談瀛錄》。他曾經出訪俄、德、法、英等列強,提出「實業救國論」,倡導修建鐵路,富國強兵。他整理清代外交歷史,編成《國朝柔遠記》廿卷,所撰《王夫之年譜》被譽為「信史」。他的專著有《防海紀略》、《憇園記》、《椒生詩草》、《王大中丞椒生奏議》、《椒生隨筆》。王之春病歿于衡陽,誥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葬於清泉縣黃屋山。
我到清泉山,正當五月下旬。那天午後,陽光熾熱。風從河面吹來,從泉溪碼頭吹來,讓人心曠神怡。附近有木蔸湖,水域遼闊,林蔭環抱,帶給遊人魚躍枝頭鳥宿水的錯覺與驚艷,卻找不到清泉縣的半點遺韻。
二
耒水奔至耒陽、衡南交界的大河邊,河面變得更加寬闊。南岸,有永濟鎮,桐子山,國家級濕地公園;東岸,有江口鎮,流沙河從冠市街蜿蜒流來,注入耒水。河中央三個小島:陳家洲,張家洲,龍家洲,常年聚集十餘萬隻鳥,種類多達182種,包括白鷺、山鵲、白鶴、環頭雉等50多種珍貴鳥類。
江口鳥洲,湖南唯一鳥類自然保護區,我多次去過。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06年夏秋之交。我與詩人郭密林、羅詩斌(法卡山)共同發起,組織《湖南詩人》、《泉水灣》、《未名者》的編委,齊聚寶蓋樓,開展衡陽市首屆文學民刊研討會。會後,二十餘名文朋詩友興致勃勃,參觀江口鳥島。洲上古樹參天,濃蔭蔽日,竹光粼粼,卻看不到成群翱翔的鳥兒。剛剛經歷一場洪災,島上樹木摧毀,鳥類稀稀落落。遍地都是鳥的羽毛,灌木雜草中,散落斑駁的鳥糞。一隻病了的白鷺,在草地痛苦地掙扎。詩人劉偉湘鋪開一張髒兮兮的紙,用顫抖的手寫下詩歌《鳥島睡着一隻鳥》。我至今記得其中幾句:「耒水河上的一隻鳥/青春的氣息塗鴉/我的心情/鳥語啞寂雨聲響亮」。就是那場特大洪災,導致鳥島生態環境遭受破壞,鳥們搬遷到桐子山棲居。桐子山土質濕潤,綠樹成蔭,植被繁茂,神奇般成了「鳥類聯合國」。
江口原屬冠市鎮,1984年置鎮。三國諸葛亮在此屯兵,縣人在其艤舟信宿處建有「武侯祠」,在其練兵處建有「妙計仙廟」。妙計仙是江口鎮境內最高峰,距耒陽新市鎮約八里,群山蓊鬱,林茂竹秀,靄霧氤氳,清泉汩流,山麓有貫通江西、耒陽的古道。湘南起義時,朱德、陳毅率部從耒陽取道於此,楠木坪廖仁柯在山下創建湘南遊擊支隊,十分活躍。
江口鎮人傑地靈,廖煥星就是江口犁平村人。百度百科介紹,廖煥星(1895-1964),原名廖仁衡,少年時期就讀武昌湖北外國語專門學校,與惲代英創辦和主持武昌利群書社,傳播馬克思主義。1922年,在長沙由毛澤東、何叔衡介紹入黨,不久赴歐洲勤工儉學,協助周恩來組織中共旅德支部。1927年,出版著作《不平等條約與中國革命》。1935年,主編《救國時報》,後與李立三同時蒙冤被捕,1946年8月獲釋。1964年病故,葬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新聞界知名人士賀廣華,也是江口鎮人,現任江蘇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妙計仙小小彈丸之地,新中國成立以來,走出的正廳級幹部不下十人。
清泉縣大才子黃鶴雲,字翼曾,生於咸豐十年(1860),光緒十七年(1891)廷式二等第三名,歷任南潯鐵路協理兼會計、清史館編纂、南潯鐵路董事長。他的著作有《贛路書牘》、《史稿錄餘》、《黃鶴雲集》、《嚴訓輯存》等。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在衡南縣成人中專求學,班上有個同學徐小連,住我下鋪,與我關係極好。徐小連是江口鎮人,長得皮膚白皙,戴近視眼鏡,一副奶油小生樣子。畢業後,就失去了消息,我多次向其他同學打聽,杳無音信。不知他到哪裡去了?過得可好?
三
我兩次到過寶蓋鎮。第一次是2006年9月的文學民刊研討會,正值雨季,來去匆匆。第二次是2017年11月參加寶蓋銀杏文化節。寶蓋樓附近的千畝銀杏林,金光燦爛,吸引成千上萬的遊客慕名而來。
寶蓋是一塊風水寶地。紫仙峰、三峰寨、菩薩崖,迷仙湖、鼓龍泉、沙河,山遙水闊。北宋末年,廖氏先祖沿湘江、耒水逆流至此,看中在這裡「收覽千里風光,消散萬般煙雲」,於是安家落戶,修建七層高的碉樓,取名保家樓。後人傳為寶蓋樓。隨着廖氏家族人口的激增,陸續建成「牌樓屋」「安裡屋」「大屋場」「探花莊」等古民居群。一彎綠水、兩岸青山,風景靚麗,成為一大勝景。到清代,寶蓋樓成為清泉縣的名片,有八景之說。哪八景?詩云:「仙嶺紫霧凌霄,堆上綠柳騰波。金盆對案浴日,海蚌倚雲吐珠。春漲銀波泛月,青山玉樹籠霞。玉堂曉發洪鐘,石鼓樓集晚鴉」。
廖氏後人世承先澤,耕讀傳代,人文蔚起。清末,這裡走出一代才俊廖湛瑩,曾任全國禁煙督察總署會計長。其子廖苓頑,本名廖菱航,徐特立的學生,紅色特工,為抗日事業做出重要貢獻,1943年病逝,董必武為之撰寫碑文。當代著名劇作家海岩,是廖苓頑之孫。清朝東川司馬張榮倫,寶蓋鎮雙田村人,曾為寶蓋樓作一對聯,長達232字,內有「一水遼遠,豪情雖壯,好夢難圓,曾於青樓,失卻多少心愿」、「半腔憂傷,青春漸逝,心志不暢,常嘆華夏,埋沒無數賢良!」憤慨世道不公,表達懷才不遇之情。對聯中描述的寶蓋樓倒是一幅迷人的田園風光。
四
從江口沿流沙河涉過蘆葦盪,往西行十公里,就是冠市鎮。
冠市紅豆腐非常出名,入嘴清爽柔順,充分享受味蕾與美食撞擊的快樂。外地遊人慕名而至,卻不一定隨時能吃到。為啥?這紅豆腐只有逢集的那幾天才有售。2006年湖湘文化節上,冠市紅豆腐被評選為衡陽十二大名菜之一,稱之為「石鼓赤玉」。民間傳說,乾隆年間,大學者阮元深入民間收集史料,途經清泉縣罐子街,鄉民用紅色豆腐招待他,他吃後連連稱好,問及豆腐為什麼是紅色?鄉民說,紅色代表紅心,體現熱情。如今,品冠市紅豆腐,猶如看到清泉縣淳樸好客的民風,一脈傳承至今。
冠市之名,源於明清時期這裡盛產陶罐,稱為罐子街。後來人們取諧音冠市。冠市高嶺有古村落劉家灣,劉氏開基祖是劉正輝,元末明初從江西吉安遷至衡陽江口,開枝散葉,迄今已繁衍30多代,分散各地有三萬多人。高嶺劉家灣有古井,泉水清澈見底。井邊有重陽樹,膀大腰粗,頂天立地,濃蔭馥郁,滿目青翠,陽光擠進樹縫,斑斑駁駁灑滿一地金色。行人路過,都會用這井水解渴,坐在樹下休息,養精蓄銳後繼續趕路。清代,高嶺劉家出仕皇家的族人眾多,僅光緒、咸豐時期,就有21人受到朝廷嘉獎。
罐子街何時改稱冠市,今人無法考究。由「街」而「市」,可見冠市在過去極其繁華。冠市有很多特色風味的小吃,除了譽滿瀟湘的紅豆腐,還有三黃雞,黃羽、黃喙、黃腳,肉質嫩滑,味道鮮美。史載,自唐代起,逐步形成了皇帝詔命官員祭祀炎帝陵的「御祭」制度,御祭官多從京城至衡州府,在地方官陪同下,沿衡炎古道跋涉至炎帝陵祭祀。冠市處于衡炎古道附近,有多處明清遺址,殘存的青石板古道,依舊在崇山峻岭間蜿蜒隱現,沿途散落着涼亭、古橋、水井。傳說炎帝神農氏遍嘗百草,經過衡炎古道到達寶蓋、冠市採藥,古皇山的碑文略有記載。
遺憾的是,這些古蹟古碑,找不到清泉知縣陪同皇帝祭祀炎帝陵的記載。清泉縣於民國初期撤銷,距今不過百年,竟然變得那麼神秘遙遠。
五
古代陸地交通落後,商貿物流以水路、港口為主。耒水下游兩岸,到明清時期,形成了十多個口岸,相市和茶市就是兩大古鎮。但凡以「市」命名者,多是商貿往來發達之地,從地名就能想象耒水河畔這些街市的繁華。
今年端午節過後,我與三位文友驅車前往相市采桃。耒水下游兩岸的濕地,為種植黃桃提供了良好土質。每年進入盛夏,衡南縣沿耒水河多個鄉鎮,早熟的黃桃新鮮上市,尤以相市鄉虎塘村黃桃最出名。黃桃由本地桃與炎陵黃桃嫁接而成,其表皮呈現鮮紅色,果肉呈黃色,引來眾多採摘客「嘗鮮」。相市燒餅也很出名,以相市漫山的桂花作餡,清香四溢。相市還是詩魔洛夫的故鄉,我曾與先生有過兩次見面,亦到過相市他的舊居參觀。「洛夫舊居」牌匾由謝冕題寫。堂前有對聯:「屈楚才情洛陽紙,瀟湘水月夫子詩」,記憶猶新。洛夫,本名莫運端,1928年生於相市鄉艷山村,出版50多部詩文集、評論集,還有8部譯著。他的詩充滿了詭譎綺麗之美,充滿了魔幻與動感,極具震撼力。
天空雲朵很低。我們的小車從107國道過向陽鎮,越過耒水,沿河看見幾處中西結合的基督教堂,保持中華傳統又融合西洋近代氣息。沒有高山,有的只是廣闊田野,微微凸起的土丘,空氣中瀰漫着花草果木混合的氣息。我們來到一個農莊,詢問方知誤入茶市鎮。茶市古稱茶溪,亦稱茶皂市。乾隆版《清泉縣誌》載:「其地有二山,左曰龍,右曰虎,龍山外有小溪入市中,有港達於耒水,稱茶溪」。茶市黃牛肉和銀絲白面非常出名,詩聖杜甫晚年涉耒水南下郴州投親,經過茶市石橋村,聞肉香登岸,痛快吃了一碗銀絲白面,心情很舒暢。他倡議修建一座石橋,且寫下「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道出樸素簡單才是最大快樂。此橋,後人稱為杜陵橋。
一位紫銅色皮膚的大哥,帶我們到他家的黃桃林採摘桃子。黃桃林在一塊土丘,有股泉水溢出,土質濕潤,軟綿綿的。放眼都是桃樹,一個個豬血色的黃桃壓彎了枝頭。我們四人各提一個塑料桶,一棵樹一棵樹尋找紅色的大桃子。自己採摘的價格是十元錢一公斤。地上有很多黑色的蘑菇,稱為雷公菇,打雷下雨過後,天晴之時,就會滿地長出來。雷公菇營養價值高,是農家飯桌一道美味野菜。清代,清泉縣農人在耒水兩岸濕地大量種植桃樹。文學家莫重坤寫有兩首關於茶市的詩《茶溪義渡》,其中一首涉及種桃:「銀濤倒瀉鏡中天,紅雨飄零濕酒船。名士渡江休畫扇,將軍飲馬不投錢。影搖桃葉來春水,風送楊花撲暮煙。更囑漁郎重放棹,山深應有武陵仙。」莫仲坤(1825—1902),號厚峰、申甫,衡陽縣呆鷹嶺人,舉人出身,清末文學家,著有《厚峰文集》、《梅塢山房詩集》。莫仲坤當時為石鼓書院主講,常到縣內外考察、採風。這首詩是他到清泉縣茶市,對耒水茶溪渡口的感懷,描寫了渡口春景,紅雨楊花、桃葉春水,鄉野風光迷人。
返回時,經過茶市鎮,圩場很熱鬧,「清泉學校」赫然入目。莫非這所學校的前身是清泉縣的書院嗎?乾隆年間,清泉縣蔣一璁考中進士,致仕回鄉後,與貢生蔣文誘、蔣一現捐銀捐田租以為膏火,創修東洲書院。後來,他又與知縣陳三恪取東州書院、白沙書院之材,建成岳屏書院,地址位於南花葯山頂,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為高等小學堂。陳三恪,字和溪,四川岳池人,乾隆十五年(1750)鄉試解元,歷任湖南零陵、清泉知縣,署澧州知州。他任職清泉知縣期間,建岳屏書院,並修院志,主要內容是藝文與捐資名錄。南花葯山就是今天衡陽市區的岳屏山,可見當時尚屬於清泉縣管轄之地。1912年,清泉縣併入衡陽縣。清泉縣在史上存在時間為156年。
既然清泉學校的前身不是書院,何以取此校名呢?我疑惑良久,車過耒水之際,往北遙望清泉山,驀然驚覺:清泉作為縣名消失百年了,但作為酒文化的名水,載入了《水經注》和眾多史料。《衡南縣誌》記載:「山下有清泉,水明如鏡,以清泉水釀造的醽醁酒,色醇味美,曾為進貢佳品。」一眼小小的清泉,成了中國酒文化的源頭之一。清泉縣的遺韻,原來一直藏在飄香的酒里...... [1]
作者簡介
朱文科,湖南耒陽人。中國民協會員,湖南省作協會員,衡陽市民協副主席,耒陽市政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