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宣州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宣州區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北與江蘇省交界。總面積2533平方千米。總人口86.55萬人(2013年)。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回,滿,藏,蒙古,朝鮮,維吾爾,和彝族等。全區轄9個街道、12個鎮、3個鄉:西林街道、澄江街道、鰲峰街道、濟川街道、敬亭山街道、雙橋街道、飛彩街道、金壩街道、向陽街道、水陽鎮、狸橋鎮、沈村鎮、古泉鎮、洪林鎮、文昌鎮、孫埠鎮、楊柳鎮、水東鎮、新田鎮、周王鎮、溪口鎮、養賢鄉、黃渡鄉、青湖鄉[1]。其中,飛彩街道由安徽宣城經濟開發區管理。區政府駐鰲峰街道狀元北路22號。

地處皖南山區余脈與長江中下游沖積平原結合部。南部低山廣布,中部丘陵起伏,北部圩區為主。水陽江、南漪湖具有灌溉、航運和水產養殖之利。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1294毫米,年均氣溫15.9℃。礦藏有煤、硫鐵礦、銅等。為國家商品糧基地、淡水魚生產基地。特產「敬亭綠雪」(綠茶)、水東蜜棗和宣木瓜。皖贛鐵路和宣杭鐵路在市區接軌,滬渝高速、318國道、104省道、322省道過境。省歷史文化名城。廣教寺雙塔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敬亭山國家森林公園、龍泉洞、白雲洞,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陳山舊石器出土地點、梅文鼎墓。

歷史沿革

宣州春秋時名爰陵,古越族聚落生息於斯。秦初正式置縣。西漢改稱宛陵(治今城區),為丹陽郡治,西部為宣城縣地。西晉屬宣城郡。隋初廢宛陵為宣城縣,置宣州。南宋為寧國府治。元為寧國路治。明、清為寧國府治。安徽正式建省後,宣州在皖南的地位與皖北重鎮合肥並提,號稱「南宣北合」。

1949年以城區置宣州市,為宣城專署和宣城縣政府駐地。1950年撤宣城市併入縣境。1952年屬蕪湖專區,1980年為宣城地區行署駐地。1987年8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宣城縣,設立縣級宣州市。2000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宣城地區和縣級宣州市,設立地級宣城市;宣城市設立宣州區,以原縣級宣州市的行政區域為宣州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疊嶂中路。2000年12月,正式撤市設區。

解放初期,宣城縣設7個區和23個鄉(鎮)。1950年3月,將原7個區改劃16個區,設立257個村(街);1952年7月並村劃鄉,將257個村(街)劃並為190個鄉和11個鎮。1958年10月,實行鄉、社合一的管理體制,廢區改設14個公社;1965年8月增至49個公社和6個鎮;1969年初將全縣55個社鎮合併為34個社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宣州區常住總人口822707人,其中,西林街道41076人,澄江街道30400人,鰲峰街道46451人,濟川街道26204人,敬亭山街道5888人,向陽鎮22717人,古泉鎮27391人,寒亭鎮21696人,文昌鎮18298人,楊柳鎮19718人,古溪鎮17304人,新田鎮19918人,雙溪鎮16039人,洪林鎮26845人,沈村鎮17884人,新河鎮16482人,水陽鎮23626人,水東鎮30566人,孫埠鎮36496人,周王鎮20619人,狸橋鎮15518夏渡鄉19634人,金壩鄉18284人,高橋鄉16756人,華陽鄉7333人,嶧山鄉18209人,楊林鄉18416人,丁店鄉20739人,建國鄉15210人,棋盤鄉14428人,五星鄉22000人,朱橋鄉25376人,養賢鄉21826人,裘公鄉20122人,楊泗鄉13369人,雁翅鄉26288人,衛東鄉15634人,南湖鄉16850人,昝村鄉11097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宣州區常住總人口772490人,其中,西林街道49925人,澄江街道35761人,鰲峰街道77459人,濟川街道40507人,敬亭山街道8019人,雙橋街道14693人,飛彩街道18790人,金壩街道17299人,水陽鎮66209人,狸橋鎮48025人,沈村鎮29144人,古泉鎮24242人,洪林鎮29220人,寒亭鎮16926人,文昌鎮13502人,孫埠鎮45512人,向陽鎮36748人,楊柳鎮27088人,水東鎮25928人,新田鎮13475人,周王鎮13721人,溪口鎮20217人,朱橋鄉24618人,養賢鄉28613人,五星鄉21309人,黃渡鄉25540人。

2014年,撤銷向陽鎮,設立向陽街道(民地函[2014]155號)。

視頻

宣州區 相關視頻

宣州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發布動漫宣傳片
宣州區黨政代表團來包河區參觀考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