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实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客观实在 | |
---|---|
客观实在, 是哲学名词。指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并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即物质。唯心主义否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硬说真正的实在是"绝对观念"、意识和感觉等,而物质只是作为第二性的东西存在着。
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此截然对立。列宁曾指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客观实在 [1]
归属 马克思主义哲学
门类 哲学 [2]
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它指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感觉所感知的客观存在,即物质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了唯物论,以实践融入其中,使哲学不再只是哲学思辨,也避免了二律背反;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概括了万事万物的这一共同的唯一特性,把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人的感觉所感知的客观实在性叫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什么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是说物质的“根源”是客观实在性,并非说物质只有一个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因此,这里的“唯一”是“根源”的涵义。
高校教材讲物质观的四大意义中的第一条,就是对物质的“唯一”做的解释。
物质对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这“客观”,和“实在”是列宁的经典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所谓的“客观”,就是直接的“感觉感知”的“客体”“他物”“非自我”;
而所谓的“实在”,就是对此“客观”“感觉感知”的感性判断的——“确定性”,“非他性”,不是别的,不是那一个,而是——“这一个”的意谓。
所以,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讲的——物质是根源性的“感性确定性”。
这个,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第一章——对“意识”的论述中就很详细:
那最初或者直接是我们的对象的知识,不外那本身是直接的知识,亦即对于直接的或现存着的东西的知识。
感性确定性的这种具体内容使得它立刻显得是最丰富的知识,甚至是一种无限丰富的知识。
此外感性确定性又好像是最真实的知识;因为它对于对象还没有省略掉任何东西,而让对象整个地、完备地呈现在它面前。但是,事实上,这种确定性所提供的也可以说是最抽象、最贫乏的真理。它对于它所知道的仅仅说出了这么多。
它存在着。而它的真理性仅仅包含着事情的存在。......它存在——这对感性知识说来,就是本质的东西,而这个纯粹的存在或者这个单纯的直接性便构成感性确定性的真理性。......
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对这“感性确定性”的最初最直接的“意识”描述得非常之详细全面。但,黑格尔从来不提“物质”的概念,而与“物质”概念相对应的是——“对象”的概念。
黑格尔的“对象”就是唯物论的“物质”的概念。“物质”是“对象”的一种片面的具体化,而“对象”却不一定是“物质”。“对象”是对最初最直接的现存“物质”与“事物”的抽象。
很显然,你要想了解更多的关于——客观实在性的内容,你不得不去细读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其实,显然,唯物论也不认为物质仅有一个特性——客观实在性。
高校教材讲物质的自然观时:
物质与运动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这说明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虽然唯物论对运动有此认知,但,唯物论却不提运动是物质的根源属性。
甚至它根本不提,运动是物质的属性。只是说物质与运动相关。这其实,是把物质与运动性进行了割裂成了两种存在:一种是物质客观实在性的存在,一种是运动的存在。
然而,我们回头看一下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对物质的描述如何:
在物质的固有的特性中,运动是第一个特性而且是最重要的特性,——这里所说的运动不仅是机械的和数学的运动,而且更是趋向、生命力、紧张,或者用雅科布·伯麦的话来说,是物质的痛苦 [Qual]。物质的原始形式是物质内部所固有的、活生生的、本质的力量,这些力量使物质获得个性,并造成各种特殊的差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2卷163页
如果,我们的高校教材描述物质的根源属性时,使用了马克思对物质的这段描述后,你猜结果会如何呢?——这物质内部固有着——活生生的本质的力量。——这可是,唯物论要批判的死对头——唯心主义与泛神论的观点。
客观实在性,其实是观察者意识内容的直接性与确定性。是观察者的意识确认了一个客体的存在。它,并不是客体的真实的存在性。客体真实的存在性是——客体的绝对运动性,也就是客体是绝对运动的,绝对运动是客体(实体)的第一性;客体能被观察者直接感知到的确定性,则是由客体存在的第二性——联系性或相关性交互性(与主体间的)决定。而客观实在性,则是主体的意识感性的确定性。
举个例子:一只猫照镜子。这只猫发现镜子里的自己,它的意识里就有一个客观实在性的猫,但,这只猫会认为这个客观实在性是另一只猫,而不会把这个客观实在性认为是自己。它可以跟镜子里的猫玩儿上好一会儿。但,镜子里的“客观实在性”,并不是真的客体存在。
这样的例子很多,人也是如此,尤其是小孩子,看个电影动画片,信以为真——电影动画的客观实在性,是主体意识的确定性,而不一定是真实的客体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