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宁之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宁之风
出生 1603-1681
国籍 中国
职业 清代官至太宰太傅

宁之风(1603-1681),字德九。清代宁阳县城西街人。官至太宰太傅。其父宁允济,是宁邑乡贤。先祖宁义,为元世祖时的千户候。   

生平简介

一举成名,荣登榜首

1613年,宁之风参加宁阳乡试,补邑生,入县学研习经典。第一天,先生让他背《大学》,结果一字未错。1647年,清世祖大开新科,首选天下英才,他和李树奎李恩光等相约赴京科考。宁之风一举成名,甲试第二荣登榜首。

治吕梁"兴禹治水之功。"

1648年,黄河吕梁段再次遇险情,顺治帝诏敕宁之风治理。之风接旨后风雨兼程,披蓑戴笠一路沿河察视,同时传檄各地,限令死守。报清查办了渎职县令,率军民疏通河道中的障碍。同役夫一同背土上堤,险处打桩,填塞涌洞,束水攻沙,苦战月馀,确保了吕梁无事。水退后,他用节省下的20万两白银赈农植树,筑堰固土,为吕梁段的长治久安打了坚实基础。据《清史·河务》载:朝廷派员巡检,再奏褒奖之风治吕梁"兴禹治水之功。"   

实现了以牛代耕,动员百姓注重储粮备荒

1658年,宁之风升为河南知府,总摄中州诸事。这时他已是三品顶戴花翎,一到洛阳,立即走街串巷,下田同农夫攀谈,了解到当地的耕牛非法宰杀致使当地百姓生活贫寒,他要求各司县衙查清现存耕牛,一律用官价买入分给农户,并让经济人从内蒙、青海贩大批壮牛进豫,每10户配一套,并对宰杀耕牛者罚银一千,当年秋,河南就实现了以牛代耕。为克服中州各地百姓不善储粮的习惯,宁之风拿出自己两年的俸银,帮助主要州府扩建粮仓,并动员百姓注重储粮备荒。  

"社稷以民为本。民为重,君为轻。为国尽心,为君分忧首当为民谋福。"

他为政注重纲纪的整顿,特别对官吏管理更严,并常用李世民之言告诫部属:"社稷以民为本。民为重,君为轻。为国尽心,为君分忧首当为民谋福。"他首先从自己做起,巡查州郡,废除一切馈赠迎送,有犯科者立即除名。一些官吏常向客商索要钱财,有的明目张胆设卡征费,他出榜晓知各地:无河南府关文一律不准向客商收取分毫。并暗派稽查,明侦暗访,将胆大妄为者就地惩办。还有些猾吏虚报冒领俸银,增加百姓负担,之风洞察此情,"一概清查,严行裁汰不许滥报,免苦累小民。"   

把"忠厚传家远,诗书济世长"作为施政要领

树人重教,是宁之风的又一德行。他把"忠厚传家远,诗书济世长"作为施政要领。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拨库银兴建学馆,设讲经堂,并亲自从山东延聘名儒执教,经常巡查属吏,嘱他们把尊师重教当成政规,违者罚。数年后,河南殿试23人金榜题名,声震全国。

上表辞官养疾,顺治皇上恩准归故里

宁之风在河南一举捣毁土匪穴巢,全歼顽敌凯旋,皇上加封他陕西按察使,兼陕西重藩布政使,河南万民上表乞留,百姓自发在龙泉为其造生祠。宁之风到陕西上任时,了解到那里少数民族较多,他因俗而治,亲抚夷族首领,温言礼让。1662年夏,他再次出巡八卫,在哈密,乃上表辞官养疾,顺治皇上恩准归故里。   宁之风78岁辞世。康熙帝闻报,派山东布政使专程前往祭吊,封太师太宰德翁,赠太子太保。[1]

宁之风追慕先人,特意来神童山读书

一座神山,正站在齐鲁大地的眉峰上抒情,宁阳蓄满了诗意。

蓝天下,神童山高耸,漫山巨石俨然就是一枚枚硕大字符,铺排出一行行气势磅礴的诗。漫山石吟。古谚流唱四处:华山险,黄山秀,赶不上神童山的大石头。

齐鲁风月就在神童山荡漾,而光阴结成的茧已然蝶化。

上古五帝之时,宁阳为五方天帝少昊之墟,留存在神童山的祭坛大约就燃起过少昊的祭天之火。春秋之时,孔子曾登神童山望鲁,两千多年之后,神童山上“孔子了鲁处”仍在。不知生于宁阳的复圣颜回曾几次登临这座神山,他在三十一年的短暂生命中紧紧追随著孔子,以其德行于历史天空耸起一座无形的神童山。

神童山主峰正南,一座观音庵寂寂。

观音庵最初修建于清顺治年间,承了神童山山风水韵,逍遥自在数百年后毁于上世纪中期。昔日庵堂东侧的“汉赋亭”声名远播,四处文人墨客慕了神童山风雅而来,聚于汉赋亭吟诗作词。

七百多年前,兵败被俘的文天祥被押解至大都途中,曾借宿神童山。

那时节已是深秋。

深秋的神童山,捧给那位南宋英雄一幅格外丰饶的画卷:遍布山野的梨树、枣树、柿子树,都把沉甸甸的果实举在了枝头,那浓郁香甜让人沉沦。写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的文天祥,面对这北方大山的丰饶,自是感慨万千。

纵尘世惊涛裂岸,山川壮美依旧!

百感交集的亡国丞相在神童山一座小庙里写下了《过汶河》:中原方万里,明日是重阳。桑枣人家近,蓬蒿客路长。引弓虚身雁,失马为寻獐。见说今年早,青青苗未秧。

神童山收藏起南宋英雄的悲情,目送他走向大都。山中那一株株老树,不管是梨树、枣树还是柿子树,都高举著红艳金黄的果实为他送行。

那些经了太多风欺雪侮的老树,就像眼瞅著自己的挚友远去。或者文天祥就是一株行走在天地间的树,他曾用枝干独撑南宋天空。

神童山给了那座小庙“丞相庙”的名字。

数百年后,宁阳人宁之风追慕先人,特意来神童山读书,就选中了当年文天祥借宿的小庙。清幽静谧的小庙,陪著这位学子苦读。几十年之后,宁之风出任清朝太宰太傅。因他的胡须美而长,乾隆称他为“天下第一胡”。

“丞相庙”得了另一个名字,唤作“翰墨院”。

曾经浸染在神童山的翰墨书香,已给这座神山融进了太多风雅。

而山风水韵,则一直在弹拨神童山的风雅。

位于神童山主峰北侧的山梁,人称笔架山,那是天地造化之初自然刻意为神童置下的。相传曾有神童师承太白金星,习诗学文,笔架山便是神童搁笔的所在。

而神童山北侧悬崖下,潺潺溪流流入仙府洞便汇聚成潭,那潭则是洗墨池,据说神童习字之后就在潭中洗笔。潭水清澈,水底石纹可见,只是岁月留下的痕迹难以辨识……

远古走来的神童山,正用漫山风流重塑宁阳之美![2]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