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孩子,你是一片“瓦楞纸”(廖菊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孩子,你是一片“瓦楞纸”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孩子,你是一片“瓦楞纸”》中国当代作家廖菊英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孩子,你是一片“瓦楞纸”

“秋阳红若柿,晓雨翠如丝”,秋阳穿过红柿,晓雨浸着丝丝秋雨,努力地抱着快乐跑到教室,和一群孩子们在科学上做着实验,给他们一股探索的光明和改掉毛病的能量。

科学课上有这样一位孩子“小黑”,脸如一颗葵花籽雕刻的,黑而朴实。可是,这朴实里也藏着不爱学习的“朴实”,不像别的孩子不听讲,还要捣乱,他则不,要不玩几个电池接电,要不握一支笔涂来涂去……提醒他听,他嘴一裂,露出洁白小牙,挤出一丝微笑,照样自已玩自己自己乐。

看着他一副漠然的模样,我心急如热锅的蚂蚁。如何在他的科学课上钻开一个小洞,让科学的阳光照耀像他对科学那颗封锁的心呢?

正好,为了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探究的习惯,想到改变课堂模式,打破传统的课堂——老师“占领”课堂高地,努力探索一种“半开放式”的科学课堂,采用四人小组“讲师团”,“承包”一节课“包产到户”,分工明确,即让每一位学生参与教学,做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讲师团”有的负责写板书、有的负责讲课、有的负责播放多媒体、有的负责和同学们的互动。而当“小黑”所在“讲师团”“承包”课堂时,他负责的是板书,没想到当他握起一支粉笔时,却如一道阳光钻透了他的心窝,巧妙地碰撞了“小黑”自觉学习科学的“热点”。当“讲师团”运用百度传课《抗弯曲能力》多媒体时,生动直观地解剖瓦楞纸板的特点,学生总结出了其强大原因有三,一是加强其宽度、二是扩大其长度、三加其厚度。

黑板上奇迹上发生了,“小黑”居然边听边把提炼浓缩出本节课精华,呈现了一幅精致三角形的板书,他还给同学们有板有眼的讲:“咱们学了《形状和结构》一课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让我们对所学的知识也有记忆的稳定性,不是学了就抛之脑后。”看着他和所学知识创造的板书,听着他的讲解,同学们掌声响起来了。

是啊,应该点赞。

记得让他试写过板书《建高塔》,当时写的歪歪扭扭如一条蛇线,大小不一,“塔”还丢了草字头,我帮他画了一条横线,他终于写直了。而这次的板书《抗弯曲能力》,他自己先画了一条线,然后,把每个字写了擦,擦了又写,直到每个字写到自己满意,足足写了十五分钟。看着站在凳子上他瘦嫩的背影,在黑板擦中左右如枫叶轻轻摆动,在秋风中坚韧地坚持自己的“红”,他手中粉笔吐着的每一滴粉末,如秋雨丝丝缕缕地滋润着我的心,我为之汗颜。原来,不是孩子们不爱课堂,而是我的方法还达不到燃烧他们内心玩味科学的“热点”。

我问同学们看着“小黑”的背影,你觉得像什么?有个孩子说:“像我们今天研究的一片瓦楞纸,它的肋骨像瓦楞纸中间弯曲的一个个连续的拱形,使柔软的纸变的坚硬,具有强大的抗弯曲能力。”是啊,孩子们,“小黑”虽然在学习中遇到了重重困难,但是他愿意让自己成为一片“瓦楞纸”,抵抗这种压力,他做到了。生活中我们时时会遇到被困难压弯“脊梁”的时候,我们怎么加强自己这种“抗弯曲能力呢”?“小黑”毫不含糊地说:“改变自己的‘材料’用勤加宽度、用知识加长度、用爱加厚度”。受到启发,我写了一篇《用“三加”法帮助学生对学习压力的“抗弯曲能力”》被多家平台转载。

[1]

作者简介

廖菊英,又名廖润,笔名,润彩。甘肃省书法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