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学海无涯,自胜为疆(1)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玄奘精神 第64节:第十章 学海无涯,自胜为疆(1),在孔雀王朝强大国力的支持下,全印度的高僧都聚集到了摩揭陀国,在他们讲经问法求道生活过的地方,那烂陀寺拔地而起,一处超越时代和地域的佛学圣地就此诞生。

原文

   第 十 章 学海无涯,自胜为疆

条件越好,关注越多,责任和压力就越大,

物质上优待对玄奘来说根本不值一提,没有压力才是最大的压力,

高度的自律性和强烈的求知欲让玄奘没有在那烂陀寺浪费半点光阴;

事在人为,玄奘决定把那些珍贵的经书运回中原去,是传道,是授业,也是保护。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历经千难万险的玄奘终于来到了那烂陀寺所在的摩揭陀国;

当那烂陀寺越来越近,玄奘却明显的放慢了自己的脚步;

大雁塔是西安的著名景点,这座造型奇特的佛塔与那烂陀寺里的大雁塔有什么关系呢?

在那烂陀寺五年的求学生涯让玄奘的佛学修为有了质的提升,然而玄奘并没有马上回国,而是离开那烂陀寺继续南行,开始了一段新的游学之旅……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玄奘32岁。在这一年里,他完成了前往那烂陀寺学习之前的知识和语言准备,也经历了恒河岸边那惊心动魄的生死劫难,在历经千难万险、走过数十个大大小小的国家后,终于抵达了那烂陀寺所在的摩揭陀国。

摩揭陀国又名摩竭陀国、摩伽陀国、默竭陀国、墨竭提国、摩竭国、摩揭国,地处恒河中游南岸地区(今日比哈州南部巴特那一带),是中印度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国都王舍城。

难陀王朝兴起后,摩揭陀国开始支配恒河全域。此后旃陀罗笈多(又名月护王)势力崛起,在婆罗门的帮助下,借助于亚历山大留在印度境内的希腊势力巩固自己的力量。亚历山大死后,月护王赶走希腊人,回师摩揭陀,废除难陀王,定都华氏城,建立起印度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时期,孔雀王朝的国力达到顶峰,其版图几乎覆盖印度全境,并且在境内大力弘扬佛教,佛教历史上的四次集结,有两次都发生在摩揭陀国境内,分别是第一次的王舍城结集和第三次的华氏城结集。

作为当时佛教界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修建在摩揭陀国并非偶然:

  其一,修建寺院供养僧人需要强大的国力来支持,而印度历史上最为繁荣强盛的孔雀王朝的核心统治区域就在摩揭陀国,这是物质上的保障;

  其二,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中大部份时间都在摩揭陀国内度过,与他有关的故事和遗迹也大都集中在王舍城附近地区。佛祖一生游历教化四方,光是在摩竭陀国境内的圣地就包括:

  (1)、王舍城内的三处精舍──迦兰陀长者奉献的竹林精舍、耆婆奉献的耆婆林精舍,因摩诃劫宾那而建的精舍;

  (2)、王舍城外最高的灵鹫山石窟,还有环绕着王舍城的十处石窟;

  (3)、王舍城北面不远的那烂陀寺,即佛祖曾经说法的波婆离捺林里也有一精舍,王舍城和那烂陀寺之间也有一处精舍;

  (4)、达克希那基利,佛得道第十一年里曾来到此地,并在此制定袈裟;

  (5)、王舍城附近的安陀迦频多村和迦莱哇那墨达村里各有一处精舍。

王舍城附近的每一处精舍都是佛祖曾经布道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佛祖的踪迹,还有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在孔雀王朝强大国力的支持下,全印度的高僧都聚集到了摩揭陀国,在他们讲经问法求道生活过的地方,那烂陀寺拔地而起,一处超越时代和地域的佛学圣地就此诞生。[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