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绿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婺绿茶 |
中文学名: 婺绿茶 纲: 木兰纲 界: 植物界 属: 山茶属 目: 芸香目 门: 被子植物门 科: 山茶科 族: 山茶族 |
婺绿茶,具有“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三大特点。
品质特点
婺源盛产绿茶,曾长久享誉欧、美、日和东欧诸国。美国学者威廉*乌克斯在其1935年出版的《茶叶全书》中称:“婺源茶不独为路茶之上品,且为中国绿茶品质之最优者。”
历史传说
婺源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成为著名茶区。唐朝陆羽所著《茶经》,就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宋史*食货》载:婺源之谢源茶为全国六大绝品之一。明清时,号称婺源“四大名家”的溪头梨园茶、砚山桂花树底茶、大畈灵山茶和济溪上坦源茶被列为贡品。济溪上坦源茶叶脉洁白,香馥味醇,曾获嘉靖皇帝赏赐匾额。
清乾隆年间,婺源绿茶开始大量出口外销,成为英国贵族中不可缺少的饮料。宣统二年,龙腾人俞杰然建“祥馨实业花园”,种珠兰、茉莉花数千盆为窨花之用,其花茶获农工部金奖。后俞仰清精制“珠兰龙井”,在1915年的美国“巴拿马万国和平博览会”上获金奖。
品种分类
婺源茶叶品种繁多。建国前,外销茶有珍眉、针眉、抽贡、凤眉、贡熙、窨花茶、三角片、绿茶粉、寿眉、白毫、银针、炒青等。建国后,1981年“雨茶一级”和“贡熙一级”获国家优质产品奖;1982年“婺源茗眉”被评为全国名茶;1985年“特针特级”、“特珍一级”和“雨茶一级”三个产品获国家银质奖;1988年“特珍特级”、“特珍一级”和“雨茶一级”三个产品,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1989年“灵岩剑峰”在全国名茶评比中获“国家级名茶”称号;1999年,“AA级大鄣山茶”获99昆明世博会金奖。
制作方法
1.杀青:杀青在直径60厘米的广口铁锅中进行。在杀青前,要把锅内磨光刷净,最好先采些老鲜叶在锅试剂,然后正式杀青。锅温以120~140℃为宜,先高后低,叶子下锅后有炒芝麻响声为适。设叶量,一般掌握在0.4~0.5千克鲜芽叶。操作时,手心向下,五指微张,使叶不贴住锅壁成弧形上升,手心迅速向上,充分抖散叶子。要求快翻、高扬、撒开、捞尽。叶子深而萎,手握散而软,梗不易折断,一般约5~6分钟,迅速用竹扫把将叶子扫出。
2.揉捻:在直径67厘米左右竹篾编制的茶盘中进行,以杀青一锅,揉捻一次,约0.25~0.4千克。操作时双手把住杀青叶,手指和手缘护茶。先向左边推揉,然后把叶子收回原处,再向右边推揉,如此反复五六次之后,将叶抖松,再推揉五六次,再将叶子抖松,此方法进行三四回,时间约4分钟。以茶叶成条索和揉出茶汁为准。
3.锅炒:在直径60厘米的广口铁锅中进行。温度由90℃逐渐下降到70℃左右。投叶量为0.75~1千克(约为3~4锅杀青叶)。操作时,将四指并拢,手掌张开,拇指方向朝上,小指方向朝锅,插入锅内紧贴前茶叶,用腕力紧压茶叶沿手心方向徐徐摊起。同时,捧茶轻轻搓条和拌散,经数次后至有刺手感并有“嗦嗦”响声,立即停止搓条改为推炒,全过程约25~30分钟,约七成干即起锅,摊晾10~15分钟,再投入烘干。
4.烘干(足干):用灰盖住烧旺的木炭火,以文火长烘,温度60~70℃左右,用无异味白布盖在干净的烘盘上,将炒干叶均匀撒在白布上,投叶量1~1.5千克。时间30~50分钟。烘时要经常翻动,要翻得轻、匀、巧。烘干程度以手捏茶条成细粉末时,起烘摊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