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 Photo from Conte d'automne,(1891年1月15日-1938年12月27日),出生在俄罗斯帝国波兰会议王国-华沙的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苏联诗人、评论家,阿克梅派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二十世纪俄罗斯最重要的诗人。[1]

从小随父母迁居圣彼得堡的曼德尔施塔姆,在著名的特尼切夫斯基学校学习,这个学校的校友还包括纳博科夫等苏联名人。

这一开始也许就注定了他的生活处境和他的发声方式, 一个“犹太式”旁观者阐释著“即将消亡的时代”的衰败气息,贯穿著他的诗歌作品。[2]

德尔施塔姆命运多舛,只有47 年的生命旅程,其中1934 年和1938 年两次被捕,以“反革命活动”罪名判处, 长年流放,多次自杀未遂,最终死于远东的劳改营中转站。[3]

198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布罗茨基则认为曼氏是比他更有资格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4]

早期

1907年,他的第一首诗发表于校刊上。

1908年,曼德尔施塔姆决定去巴黎大学学习文学和哲学。

1909年,转学至德国的海德堡大学。

1911年,进入圣彼得堡大学继续学业。由于这所学校拒收犹太人,于是在这一年,他改宗卫理公会(但他没实际活动),同年得以入学,不过他并未正式完成学位。

1911年,他从海德堡大学回来后,组织另外几个俄国诗人组建了诗人公会,领袖人物是尼古拉斯·斯捷潘诺维奇·古米廖夫谢尔盖·戈罗迪茨基。这个公会的核心就叫做阿克梅派。

1913年,曼德尔施塔姆为这个新运动起草了宣言:《阿克梅之晨》(出版于1919年)。

191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选《石头》。在当时抽象的象征主义盛行的诗坛上,曼德尔施塔姆的诗歌根植于直觉和人道主义视角,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他的诗一开始受象征主义影响,后转向新古典主义并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

政治破害

1922年,曼德尔施塔姆夫妇迁居莫斯科。之后的几年里他几乎完全丢下诗歌创作,专注于散文、文学评论和回忆录。曼德尔施塔姆的反潮流,拒绝归化的倾向,没能隐藏得很深。

1933年秋,他写了著名的《史达林讽刺诗》,在莫斯科的一个小型私人聚会上朗读。[5]这首诗锋利地抨击了“克里姆林宫里的山野村夫”。这首诗有可能是受曼德尔施塔姆当年在克里米亚度假时目睹由集体化导致的大饥荒的影响。[6]

1934年春,曼德尔施塔姆被捕。但是,在审问他的诗后,没有立即被判处死刑或去古拉格,而是流放到乌拉尔地区北部的切尔登,他的妻子一直陪同他前去。在他试图自杀之后,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出面调解,减刑为驱逐出大城市。曼德尔斯坦和他的妻子只能选择新的居住地点:沃罗涅日。

这被证明是一次暂时的缓刑。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曼德尔施塔姆写了一本被称为沃罗涅日笔记本的诗集,其中包括组诗《无名士兵的诗》。他还写了几首诗,似乎美化史达林(包括"史达林颂歌")。

1937年,在大清洗运动开始后,俄国文坛开始对曼德尔施塔姆进行批判,先是在当地,不久之后,从莫斯科开始,指控他怀有反苏的观点。

第二次逮捕和死亡

1938年年初,曼德尔施塔姆夫妇收到一张去离莫斯科不远的郊区度假的政府凭证;他们在1938年5月抵达,曼德尔施塔姆于5月5日被捕(1938年10月12日文件,曼德尔施塔姆签名),并被以从事反革命活动的罪名起诉。

1938年8月2日,被判以5年劳改。他来到远东地区海参崴附近的第二溪中转营,设法告诉了他的妻子,让她送来一些暖和的衣服,但他没能收到。官方称他的死因为“未知疾病”。他因寒冷和饥饿而死。后来,瓦尔拉姆·萨拉莫夫地短篇小说《雪莉白兰地》中描写了他的死。

曼德尔施塔姆自己的预言得以实现:“只有在俄罗斯,诗歌才受到尊重,它才会让人丧命。在其他地方,诗歌是谋杀的动机吗?”娜杰日达·曼德尔施塔姆的回忆录《Hope against Hope》 (1970年)和 《Hope Abandoned》中记载了她的生活以及与丈夫在一起的时光。她还设法保存了曼德尔施塔姆未发表的作品的很大一部分

诗人的感情生活

他与女诗人安娜·安德烈耶芙娜·阿赫玛托娃有过风流往事,后者终其一生都在强调她与曼德尔施塔姆的关系是深切的友情,而非爱情。

1910年代,曼德尔施塔姆曾与乔治亚公主,圣彼得堡的社交名媛萨洛梅亚·安德罗尼科娃秘密地恋爱。

1916年,曼德尔斯塔姆还写了一首诗《索洛明卡》献给她。

1922年,曼德尔施塔姆在基辅与娜杰日达·哈津结婚,她在那里和家人住在一起。他继续被其他妇女所吸引,有时还很严重。这段婚姻时常受到曼德尔施塔姆的多情的威胁,比如1924~1925年和奥尔加·瓦克塞尔,1933~1934年与玛丽娅·彼得罗维奇

1934–38年,妻子纳杰日达陪同他一起流亡。鉴于奥西普诗歌的所有副本都有被毁的真正危险,她努力记住他的全部作品,并隐藏和保存选定的纸质手稿,同时做到避免自己也被捕。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随著政治气候的解冻,她主要负责安排曼德尔施塔姆诗歌秘密再次出版。在曼德尔施塔姆死后的42年中,她一直作为他的遗孀而生活著。她为了使丈夫的诗歌不湮灭,日日夜夜背诵著丈夫的诗句,直到烂熟于心,以致她后来写作时自然而然地就带上了曼德尔施塔姆的风格。曼德尔施塔姆死了,他的诗却在她的心中存活了下来。她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十分珍贵的回忆录。

平反

1956年,在赫鲁雪夫解冻期间,曼德尔施塔姆获得平反,撤销1938年对他的指控。

1972年2月1日,加拿大广播公司于播出了《对抗希望的希望》(Hope Against Hope),这是一部关于曼德尔施塔姆诗歌的广播剧,根据纳杰日达·曼德尔施塔姆的同名书籍改编。剧本由加拿大学者和评论家乔治·沃利编写,广播由作曲家约翰·里维斯制作。

1977年,苏联天文学家尼古拉·切尔尼赫发现的微型行星,以曼德尔施塔姆的名字命名为“3461曼德尔施塔姆”。

1987年10月28日,在米哈伊尔·戈巴契夫执政期间,撤销1934年对曼德尔施塔姆的指控,[7]至此得到彻底平反。

诗作

《林中雪地的寂静中》

林中雪地的寂静中

回响著你脚步的音乐声。

就像缓缓飘移的幽灵,

你来到冬日的严寒中,

隆冬像暗夜一样,

将穗状的雪串挂在树上。

栖息在树枝上的渡鸦,

一生见过许多事情。

那翻卷的浪花

渐渐在梦中形成,

它富有灵感而又有忘我精神,

正要打碎刚刚冻结的薄冰。

在寂静中心灵已经成熟,

这薄冰来自我的心灵。

曼德尔施塔姆

《昨天的太阳被黑色担架抬走》[8]

作品

1922年,第二本诗选,《特里斯提亚》在柏林出版。

1925年,出版散文集《时代的喧嚣》、《费奥多西亚》。

1928年,出版散文《埃及邮票》。他6年里翻译了19本书,作为他的日常工作。后来他开始在报社供职。

代表作

《石头》、《悲伤》、《亚美尼亚旅行记》、《第四散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