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夹缬印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夹缬印染(100种中国符号-22)

中国传统印染“四缬”技艺之一的夹缬。源于唐代的印花染色方法,在中国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

夹缬,是利用雕板在绸绵等物上夹染出预定的效果的技艺,是中国雕版印染、印刷的源头。[1]

《辞源》中“夹缬”的解释:“唐代印花染色的方法,用二木版雕刻同样花纹,以绢布对折,夹入此二版,然后在雕空处染色,成为对称花纹,其印花所成的锦、绢等丝织物叫夹缬。”

2006年,温州夹缬被浙江省、温州市人民政府认定为“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之后,又被列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3]

夹缬印染艺术

做为最古老的一种印染艺术,始于秦汉时期,盛行于唐宋,隋炀帝曾令工匠们印染五彩夹缬花罗裙,赏赐给宫女和百官妻女,唐朝时期,夹缬色彩斑斓,极为盛行。

官兵的军服也用"夹缬"来做标识,唐代诗人们也留下"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醉缬抛红网,单罗挂绿蒙"的诗句。[4]夹缬艺术到了唐代非常的盛行,(敦煌莫高窟彩塑菩萨身上穿的多是夹缬织物)。

《唐语林》引《因语录》云:"玄宗时柳婕妤有才学,上甚重之。婕妤妹适赵氏,性巧慧,因使工镂板为杂花之象而为夹缬。因婕妤生日献王皇后一匹,上见而赏之,因敕宫中依样制之。

不可思议的重复之美

夹缬图案,蓝底白花,对比强烈,纹样多以戏曲人物为主,剧种涉及昆曲、京剧、乱弹等,辅以花鸟虫兽等大吉祥纹样。[5]

蓝夹缬的印染工艺非常繁复,从植物染料采摘、制靛青、到布匹的印染、图案压模,每道工序都需手工操作。

诗人白居易在《玩半开花赠皇甫郎中八年寒食日·池东小楼》中亦有“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的诗句。夹缬之名既入诗,也为史料文献所载,由此更可说明唐代夹缬盛极一时。

由于宋代皇室两度禁止民间私自染织,复色夹缬成为了皇家专用。元明时期夹缬渐渐走向单色,后来出现更加简练的印染工艺,夹缬也濒临失传。至近代基本绝迹,最后仅仅在浙江一带流传下来。[6]

2004年,在中国东部的江苏省无锡市有一座民间蓝印花布博物馆,里面收藏者大量的中国民间蓝印花布作品。陆瑞兴是无锡市一位民间收藏家,他个人出资50多万元人民币在无锡建起这座中国蓝印花布博物馆,成为中国政府部门批准的无锡首家私人博物馆。[7]博物馆集中展示了他多年来精心收藏的上千件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民间蓝印花布实物精品。

夹缬工艺

现今,我们只能看到用靛蓝染制的夹缬。靛蓝,是一种传统的植物染料,是寻常百姓家的服饰和居家装饰材料,这种看似简单的蓝色花样,里面却包含著非常复杂的制作工序,制作夹缬花雕版、调制发靛染料、夹缬印染这是蓝夹缬制作的三个主要过程。

夹缬的花版制作是最为讲究的一个环节。花版是用精心挑选的木版雕刻成图案对称的两块型版,具备著防染和上色的双重功能,花版制作讲究“明渠暗沟”,也就是版上的刻痕必须顺畅,让染液能够在上面通过,便于上染。在印染时,是将织物夹于两块雕版之间加以紧固,然后将夹紧织物的印版放入染缸浸染,染液流过刻板的阴纹让织物自然著色,被夹紧的阳纹部分留白,以此形成蓝地白花的醒目视觉效果。

装饰纹样

蓝夹缬的图案都有固定的模式,基本置于一个长宽大约四十、四十五厘米左右的一个长方形中,画面以线条为主。由于上染时需要将布料对折后夹在两块印版之间,因此图案的中轴上会产生一条细细的蓝线,恰好将图案一分为二。

绝大部分图案沿著中间蓝线对折图案可完全的重叠、对称,主体纹饰紧挨在中轴位置向两边铺排,产生一种和合美满、平衡中不失侧倚变化的美感与情趣。

蓝夹缬的工艺特性与传统版画相近,审美趣味则同民间剪纸相似,其常见图案题材来源于社会生活,既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又经过了高度概括,简单明了的蓝花白底更加容易呈现图案特征及造型美感。[8]

中国最后的夹缬作坊

进入元明后,工艺相对简单的油纸镂花印染风行中原,夹缬终于湮灭于典籍,一般认为已经绝迹。但它并没有完全根绝,而是又回到民间顽强地生存下来。

就在温州市苍南县一座不足100平米的民间小作坊里,至今仍断断续续地保持著这种最古老的织染工艺。这就是中国最后的夹缬作坊。[9]

温州夹缬以雕刻著精美对称图案的木质夹板为工具,以民间土纺棉布为主要布料,以蓝草炼取的靛青为染料,所用的布料、染料、工具,都来自于自然界,生产过程从不使用任何化学原料,是一种“绿色环保产品”。这种夹缬,生产技术性强,生产流程环节相接,周密而考究。[10]

缬制作三要素

中国历史上,蓝靛的种植制做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且地域广泛。木蓝属中的蓼蓝、松蓝、马蓝、吴蓝等,其叶和茎均可发酵成靛,现在均普遍被低成本易操作的化学染料所代替。

在温州,中雁荡山黄檀洞村所产的靛青曾以质优色佳冠全地区之首。往昔每到出靛期,各地染师必云集黄檀洞村,争相预定。随着各地染坊纷纷关门,黄檀洞村失去了主顾。

现在虽仍种植,但已不再制成靛青,而是直接出售植株根部--板蓝根,村头村尾废弃的靛青坑随处可见。

夹缬花雕版

(一)雕好花版后,将雕好的图纹用纸复制下来,贴在另一块木板上,作为相对称版块的图样,再雕刻出一块图案纹路完全相同对称版块。

(二)下进行雕刻。最重要的在雕花版之前,应先细心领会原图的精神和笔法,将图案默记于心,才能持刀如持笔,得心应手地把图案刻得传神。

(三)图案上的圆一定要刻成圆,直线要刻得笔直,平面、棱角要整齐,沟要成长方体,渠路要光滑,不能有任何阻碍。

(四)发刀时用力要均匀,下刀时要果断,雕刻眼神等细小部位时,要细致耐心,以防花点破裂。

(五)雕好的花版必须长期放在水中浸泡保养,并脱去木材内的树胶与树脂。花版若长期不用,为了防止虫孳,可在泡版的水池或缸内,放入一些明矾,也可在泡缸内放养一两条鱼儿。

调制发靛染料

目前记录在册的,惟邻村里璋、赤水(土羊)尚有5户人家制靛。 印染夹缬之前,要先将靛青加入水中发酵成染液,称发靛。发靛是夹缬生产的主要环节,发靛要有娴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严格把握入靛、加灰、搅拌,酸碱度等每一个细节,才能把天然靛青染液配好。发酵的时间冬夏不一,夏快,冬慢,约需10至20天。主要通过观察靛缸里的水色变化而定。连续数天加靛,用手捞起一把靛水,若靛水呈深黄色,即达到了可印染的有效浓度。

夹缬印染

印染是夹缬生产的最后一道也是最为关键的一道程序,就是将整理好的白色棉布,对折放在花版中间夹好,再连版带布泡在发好靛的靛青液浸泡染色的过程。

需要经过整理布料、参花版、入染、氧化、多次入染、多次氧化,直至染成稳固的花纹等过程。

染台由八只染缸组合而成,染缸大腹尖底,口径约1米,腹径约1.08,底径约0.6米,大腹主要是为了增加染液的容量,尖底能使渣滓集中沉淀于底部,以免与布料接触,且有利于清理多馀的沉渣。

整理布料、参装花版,将白布层层对折,一层层夹入花版中间,直至压好17块花版,并用铁框框紧、固定好。

入染时用杠杆吊起,不使布与布之间互相套叠黏,将整组的布和版浸入染缸,半小时后要吊起染布氧化,再浸染与氧化。染好一条成品缬布,先后共要进行8-16次的浸染和氧化。

染色过程结束,将布版组抬离染缸。用清水冲洗布版组至不见染色流出。取一小堆棉花之类易吸水的物品,将布版组横放在上面。待水干后,拆解夹缬框架,并卸版取布。染好的布蓝白分明,图案清晰。

把取下的布拿到溪水中冲洗,直至不见染料的颜色漂出即行。置于平地上,将布摊开晾干,即完成染制过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