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湖白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天目湖白茶,也称为溧阳白茶,是指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生产的特产茶叶品种。具有独特的感官品质:外形细秀略扁,色泽绿润,透显金黄;内质香气栗香馥郁,汤色鹅黄,清澈明亮,滋味鲜爽且醇,叶张玉白、茎脉翠绿。天目湖白茶经理化分析,成品茶的氨基酸含量5—6%,约为普通绿茶的2倍,茶多酚含量12—15%,酚氨比值2.6,仅为普通绿茶的一半,这是天目湖白茶茶汤特别醇鲜的根由。
特点
1990年代,溧阳玉枝园率先引种安吉白茶,之后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开始广泛引种[1][2]。其产区最初分布于天目湖的南山竹海附近,之后扩大到溧城镇、戴埠镇、上黄镇、社渚镇、上兴镇、竹箦镇、南渡镇等地,制成后茶形似扁非扁,条索修长略弯[3]。2008年4月28日,溧阳召开新闻发布会,天目湖白茶入选北京人民大会堂特供茶[4]。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被评为“世博会十大名茶”之一[5]。同年,由溧阳市绿色食品办公室申请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信息(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编号 AGI2010-04-00288)[6]。2015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授予“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称号,是江苏省唯一入选此称号的农产品[7](其他五个分别为眉县猕猴桃、莒南花生、东宁黑木耳、金华两头乌猪和东港大黄蚬[8])。
产地环境
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位于长江三角洲苏、浙、皖三省交界处,东经119°08′—119°63′,北纬37°09′—31°41′之间。东邻无锡市宜兴,西与南京市高淳、溧水毗邻,南与安徽省广德、郎溪接壤,北连镇江市句容,常州市金坛。市境南北长59.06千米,东西宽45.14千米,总面积1535.87平方千米。 天目湖白茶茶园依地势分布主要有黄砂土、黄刚土土种。发育于两大山脉山麓的黄棕壤亚类的黄砂土,成土母质是石英砂岩、古代沉积岩、页岩的风化物,土质属壤土至轻粘土,表土酸性,心土粘粒含量高,蓄水保肥性能好,有机质、氮素水平适宜,是苏南地区最适宜植茶的土壤。发育于山前黄土岗地黄褐土亚类的黄刚土,传统称耕作黄棕壤,成土母质源于古代脱钙化的下蜀黄土,土层深厚,表土颗粒以粉砂粘粒为主,酸碱度微酸,由于基岩为水平沉积岩,土体发育常见典型的粘盘层,黄刚土粘粒含量高,交换性氢、铝和盐基离子较高,矿质养分丰富,适宜于茶树生长发育。
历史渊源
溧阳自古出产茶叶。北宋时,毗陵知府周绛在歌颂故乡溧阳《招仙观》诗中,有“绿荈晚烟梅雨夏,朱藤余萼麦风开”之句,周绛早年在溧阳黄山观当道士时,汲清泉、尝百茶,开垦茶圃,对茶进行研究,研制出溧阳独特的“芳津茶”,家乡人称为“绛茶”。 元代溧阳教授仇远在《广教寺》诗中吟出“撞钟山鹳起,煮茗石罂香”之句,说明宋、元时,溧阳的丘陵山区,已遍植茶树。 溧阳种茶的历史始于宋元,兴于明清,盛在当代。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溧阳市把茶叶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中之重来抓,促进了茶叶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成为江苏省重点产茶县(市)。 20世纪90年代,白茶从天目山脉零散分布到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以来,溧阳茶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天目湖白茶发展过程中创制了天目湖玉枝白茶、田家山白茶、富子白茶等一批名茶。
参考文献
- ↑ 夏国浩主编. 走进寿乡 溧阳.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06: 39. ISBN 978-7-5352-5067-4.
- ↑ 楼耀福著. 吃茶笔记.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4-07: 18–19. ISBN 978-7-5321-5276-6.
- ↑ 唐锁海主编;刘新玲等编写. 茶叶优质高效生产新技术.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date=2006-09. : 19. ISBN 7-5630-2332-1.
- ↑ 牟国义主编. 江苏年鉴 2008. 江苏年鉴社. 2008-11: 455.
- ↑ 吴建丽编著. 图说茶道茶艺一本通.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2-01: 63. ISBN 978-7-5019-8451-0.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第137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2019-06-19].
- ↑ 溧阳市人民政府 天目湖白茶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创建试点. www.liyang.gov.cn. [2019-06-19].
- ↑ 江苏天目湖白茶获“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称号. 中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网. [2019-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