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柘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柘镇隶属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为平远县城所在地,是全国文明镇、全国重点发展镇,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邻东石镇热柘镇,西接江西省寻乌县,南连石正镇长田镇,北毗中行镇河头镇,行政区域面积154.41平方千米。 截至2019年末,大柘镇辖区有户籍人口86666人。

1956年,撤区并乡,大柘区更名为大柘乡;1983年11月,取消公社建制,大柘公社更名为大柘区;1986年11月,成立大柘镇。 截至2020年6月,大柘镇辖3个社区、25个行政村 ;大柘镇人民政府驻环城路273号。

2017年,大柘镇实现生产总值13.75亿元,同比增长6.1%; 2018年末,大柘镇辖区有工业企业134个,其中规模以上25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54个。[1]

历史沿革

据传,古时大柘种植柘树,供养蚕,因柘树大而得名。大柘镇是一座历史名镇。晋至南朝宋年间(316-479年),大柘镇隶属海阳县(广州义安郡)。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平远置县时,大柘隶属程乡县义化都。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义化都从程乡县析出为平远县辖,大柘称平远县义化都大柘堡。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平远县废都、堡建制,改设15个乡,大柘是其中一个乡,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民国期间,大柘先后属平远县第六区、第四区和第三区。

1949年5月,平远解放后,大柘是第六区。

1952年,平远、蕉岭合县时,大柘属蕉岭县第八区。

1954年3月,蕉、平两县分治后,划为大柘镇,县治设在大柘镇,成为县城。

1955年,划为大柘区。

1956年,撤区并乡,大柘区更名为大柘乡。

1958年,改设大柘公社,辖原长田、热柘、超竹、石正、大柘5个乡。

1958年11月,平远、兴宁合县后,析出长田、热柘乡并入大柘镇,仍设大柘公社。

1961年1月,恢复平远县时,大柘公社又分出大柘镇。

1963年,坝头公社并人大柘公社。

1974年3月。又划出坝头公社。

1978年,撤销大柘公社,组建大柘镇公社,同时,析出原大柘公社部分地方新建超竹公社。

1981年,恢复大柘公社和大柘镇,超竹公社并人大柘公社。

1983年11月,取消公社建制,大柘公社更名为大柘区。

1986年11月,撤区建乡镇,大柘区析出超竹建乡,同时成立大柘镇。[2]

经济

1979年,大柘镇开始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980年冬,大柘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

1981年1月,大柘镇有140个生产队、2843户农民全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3年冬,大柘镇开展了完善承包责任制及调整责任田工作,重新签订承包合同。

1989年冬,大柘镇开展"两改一完善"工作(即改管理区为村民委员会、改村民委员会为村民小组,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承包期延长30年。

2000年,大柘镇地区生产总值7207.36万元,工农业总产值8518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5472万元,农业总产值3046万元。镇级企业总收入1745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955元。

2017年,大柘镇全镇实现生产总值13.75亿元,同比增长6.1%;工业总产值12.1亿元,同比增长3.4%;农业总产值3.59亿元,同比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1.32亿元,同比增长25.4%。

交通

1979年以前,除大柘至石正、兴宁、梅县,至河头、八尺,至坝头、东石、蕉岭的主要公路外,境内梅二、凤二、风池3条山区小村道只能通拖拉机或小货车。

1992年至1994年,大柘镇投入100多万元先后开通了凤池、凤二、梅二3个山区村3条有效路面四级的公路,总长23公里。

1995年以后,大柘镇以梅东村为示范点,铺设附城村道近50公里,206国道原来经石正、梅西、大坪至梅州,改造后,经超竹、长田到梅州,路程由65公里缩短至46公里,通行时间由原来的2个多小时缩短到40分钟即可到达梅城。

2000年,大柘镇可以当天直接坐日夜班车至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江西寻乌,还开通每30分钟一班到梅州的中巴班车和到兴宁、五华、蕉岭、江西丹溪和留车及到全县各圩镇的班车和货运车。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大柘镇中学教育

1986年,平远县城镇中学更名为平远县梅青中学,由县直管。1982年在墩背小学兴建大柘中学,设立初中部,招收3个班180多名新生。1993年大柘中学迁至建设路,1994年由香港田家炳先生捐资350万元兴建教学楼、图书馆,大柘中学更名为田家炳中学,并收归县直管。

大柘镇小学教育

1979年,大柘镇有小学校4所,学生2000人,教师90人(其中民办教师15人),小学入学率96.8%,升学率80.3%。1979年以后,大柘镇认真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保证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生升学率均达到99%以上。1996年,大柘镇通过广东省验收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文化事业

1981年,大柘镇建有文化站,配文化专干2人,各村建有文化室,还有两支业余文艺创作演出队,姚杏祥成为农民业余文艺创作员,创作的文艺节目曾多次在省、市、县获奖。

1998~1999年,大柘镇投入80万元,在北区市场兴建文化活动中心、露天电影场和卡拉OK歌舞厅。

1989年,大柘镇建起离退休干部、职工文化活动中心,订阅各种报刊,购置电视机、桌球、乒乓球、麻将台、各种棋类、健身器和乐器一批。

医疗事业

1986年3月,大柘卫生院改为县中医院,仍担负全镇的医疗保健服务。各村设立医疗站,对医务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每年,大柘镇从集体收入中拨出专款定期为农村妇女进行妇科普查;开展儿童计划免疫接种。镇还从2000年开始,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每个农民只要交少量资金,可得到较多的治病补助。

著名人物

姚德胜(1959-1915),又名克明,大柘镇高甸村人。家境清贫,19岁随水客赴马来西亚谋生,先在锡矿打工、当工头,后自己经商。发家致富后眼光独到,投资锡矿业,买矿山雇工开采,逐渐成为马来西亚著名的实业家。姚德胜身在南洋,心怀桑梓,资助家乡各项公益事业。

钟国松,1979年10月1日出生于梅州平远县大柘镇超南村,著名客家音乐人,词曲创作人,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中国文艺志愿者 。

地名由来

大柘地名由来有多种说法:一说因当地旧时生长有许多柘木而命名;一说是生长有许多柞树,因"柞""柘"为同音字,故俗称"柘"。后者有牵强之嫌。在距平远县城约5千米的河头镇双溪村柞树径,就是因旧时长有柞树而起名,然而两地客家话都将柞读为"CUO",不读柘的读音"ZA"。

荣誉称号

2017年11月,大柘镇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