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大明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明松(学名:Pinus taiwanensis Hayata var)属松科松属,是常绿乔木,是大明山特有的高大松科植物,是黄山松的变种,与黄山松的区别仅在于叶内兼有中生与边生树脂道,而黄山松只有中生树脂道。大明松高12米,胸径80厘米,树皮深灰褐色,枝条平展,老树树冠平顶,树姿优美。地理分布产于广西大明山及贵州梵净山。古时神农遍尝百草的传说和《神农本草经》的成书,都是人类认识植物的最初记载,至1830年瑞典林奈发表《植物属志》、《植物种志》,建立起植物分类学,至今已有将近200年的历史。即便如此,人类对植物的认识也是有限的,一些植物最初被发现时,分布范围局限于发现地,于是,它们便被呼为“特有植物”。[1]

植物特征

枝轮生。针叶2针一束,稍硬直,长5-13厘米,边缘有细锯齿,该物种可以在很干燥的环境下生存,为变种植物,大明松是经济树种,树冠较大,树姿优美,材质坚实,树脂丰富,稍耐久用,可供建筑、矿柱、器具,板材及木纤维工业原料等用材;树干可割树脂。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海拔700米以上酸性土荒山的重要造林树种。

大明松是乔木,高达30米,胸径80厘米;树皮深灰褐色,裂成不规则鳞状厚块片或薄片;枝平展,老树树冠平顶;一年生枝淡黄褐色或暗红褐色,无毛,不被白粉;冬芽深褐色,卵圆形或长卵圆形,顶端尖,微有树脂,芽鳞先端尖,边缘薄有细缺裂。针叶2针一束,稍硬直,长5-13厘米,多为7-10厘米,边缘有细锯齿,两面有气孔线;横切面半圆形,单层皮下层细胞,稀出现1-3个细胞宽的第二层,树脂道3-7 (-9)个,中生,叶鞘初呈淡褐色或褐色,后呈暗褐色或暗灰褐色,宿存。雄球花圆柱形,淡红褐色,长1-1.5厘米,聚生于新枝下部成短穗状。

球果卵圆形,长3-5厘米,径3-4厘米,几无梗,向下弯垂,成熟前绿色,熟时褐色或暗褐色,后渐变呈暗灰褐色,常宿存树上6-7年;中部种鳞近矩圆形,长约2厘米,宽1-1.2厘米,近鳞盾下部稍窄,基部楔形,鳞盾稍肥厚隆起,近扁菱形,横脊显著,鳞脐具短刺;种子倒卵状椭圆形,具不规则的红褐色斑纹,长4-6毫米,连翅长1.4-1.8厘米;子叶6-7枚,长2.8-4.5厘米,下面无气孔线;初生叶条形,长2-4厘米,两面中脉隆起,边缘有尖锯齿。花期4-5月,球果第二年10月成熟。该变种与黄山松的区别仅在叶内兼有中生与边生树脂道。[2]

生长环境

大明松为喜光、深根性树种,喜凉润、空中相对湿度较大的高山气候,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及向阳山坡生长良好;耐瘠薄,但生长迟缓。因此在悬崖峭壁旁、平展石板上、坚实灰化土上都可见到或卧伏、或斜伸、或挺立的大明松多姿的身影,与其他生长在厚实土层、有疏松的枯枝落叶层的植物群体相比,大明松生存的艰辛、历经的磨难非常突出,其铮铮傲骨、粗犷狂野与黄山松如出一辙,不愧为南方采伐迹地、林中空地等无林地恢复森林的先锋树种。

大明松分布在大明山天坪一带,尤以仙人台一带分布集中,这里的海拔已达1200米到1300米。大明松多见散生在阔叶林中,常挺拔于林冠之上,而在仙人台上则组成一小片不足1公顷的大明松林,与突兀的山崖一起凌空峡谷之上,谷中云雾缭绕时,树与山就如同飘浮在空中的仙岛。

主要价值

大明松是经济树种,材质较马尾松为佳,质坚实,富树脂,稍耐久用。可供建筑、矿柱、器具,板材及木纤维工业原料等用材;树干可割树脂。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海拔700米以上酸性土荒山的重要造林树种。

历史

广西大明山曾称“大鸣山”,因山上“常有声,似风非风,似雨非雨,似雷非雷,似波涛非波涛,故曰大鸣”。正如大明山因“声”而得名,生长在这里的一些植物也因局限分布于“大明山”而被称为“特有植物”。这些特有植物在分类命名时,名字常常冠以“大明山”、“武鸣”和“上林”等代表大明山的特有名词。目前,已发表的赋有上述3个名词的大明山特有植物有18种,我们从这些标记大明山烙印的特有植物可以窥探到大自然的神秘和人类孜孜不倦的探索。

1974年科研人员在野外调查中发现“大明松”,1975年由中国裸子分类学家郑万钧傅立国等鉴定并发表于《植物分类学报》。大明松是黄山松的变种,与黄山松的区别仅在于其叶内兼有中生与边生树脂道,而黄山松只有中生树脂道。大明松高12米,胸径80厘米。树皮深灰褐色,裂成鳞状厚块片或薄片。枝条平展,老树树冠平顶。针叶2针一束,硬直。雄球花圆柱形,球果卵圆形,常宿存树上。大明松与黄山松都是中国特有树种。

鉴定与命名

大明松的鉴定与命名也令人寻味。大明松是黄山松的变种,而黄山松在上世纪30年代以前,国内外一些学者曾把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天目山等地海拔600米以上一种针叶较马尾松为粗短的松树鉴定为油松。1936年夏纬瑛根据黄山的标本发表了黄山松这种松树,才正确地和油松区别开来。50年代以来,黄山松和台湾松、琉球松3个种群关系的分歧意见又突出起来。《植物分类学报》5卷3期(1956年)认为产于中国台湾的台湾松与产于日本冲绳的琉球松是同物异名,将台湾松并人琉球松,并认为黄山、庐山、天目山的黄山松是琉球松的地理变种,学名也改了。1961年,《中国树木学》一书将台湾松和黄山松加以合并。1962年,柯病凡等认为黄山松和台湾松在外部形态、木材构造和材性方面都有差异,他们不同意把二者合并为一种。桂跃林等1963年根据针叶的比较解剖,认为黄山松和台湾松在树脂道的数目和表皮的结构上有一些差异,至于分合问题则表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确认大明松为黄山松(台湾松)的变种,中文名是“大明松”。2009年出版的《广西植物名录》将“大明松”归属到黄山松,中文名为“大明山松”。总之,从大明山松的鉴定、命名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认识一种新的物种,人们总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智慧。[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