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大关中心学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大关中心学校坐落桐城古镇大关老街,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现有教职工60人,13个教学班(内含一个3+1班),在校学生600多人。学校服务于总人口3.3万人的六个行政村:小关村、旵冲村、麻山村、台庄村、王集村、缸窑村。100多年来,兰薰呈异彩,桃李报春风,在学术界有二名院士、诸多博士[1]、教授、学者、专家[2];在政界有中央部、委、办干部,国家、省直机关官员、地方政要,不胜枚举;在民营企业界,从能工巧匠,致富能人,到大企业家,数不胜数。

学校简介

大关中心学校坐落在安徽省桐城市大关镇小关村,北倚北峡山,南与大关镇政府毗邻,向西距206国道约200米。前身为清末创办的崇治高等小学堂(后改名“大关小学”) ,校址原为“火王庙”。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当地知识分子潘剑甫等人受维新变法思想影响,毁庙兴学。潘剑甫撰校联云:“崇哲学以东西,一片铁肠,直抵定欧风美雨;治文明于桑梓,满腔热血,广栽培苦李寒桃。”创办小学堂时,招收由私塾转来的学生30余人,开设算学、英语等课程,以后逐渐发展,至“五四”运动前后,已蜚声远近。朱光潜等著名学者曾在此校执教。其时,舒城、庐江等县均有不少学生慕名来此就读。1938年夏,遭日寇铁骑侵凌,学校一度停闭。抗战胜利后,学校一直在内战烽烟中勉力支撑。

发展史

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教育,学校得到了稳步恢复和发展。“文革”中又遭浩劫,变成半瘫痪状态。当时,学校数名教师,坚守岗位,无私奉献,带领学生半耕半读,并与当时创办未久相距仅300米的大关农中融成一体,形成了七年一贯制的教学实体。1969年6月洪水暴发,农中校舍被洪水所淹没。当时汪存志、孙一农、吴年忠、查远福等10多名教师,日夜奋战,将农中校产安全转移到大关小学。后经本地干群协力支持,于1970年建成大关初级中学。小学迁出,另行创办。

2000年7月,为科学、合理使用教育资源,实施布局调整,将原笃山初中并人该校,使该校增至18个教学班,学生1248人,教职工55人。为实现“普九”需要,学校在各级党委、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深切关注下,建成教学楼2幢、综合楼1幢、宿舍楼1幢,拥有师生运动场地约6000平方米。

2003年8月,原大关初中与原中心小学互换校址,并在此基础上扩征土地40亩,现有校园面积达3万平方米,建有高标准门楼1座,教学楼l 幢,规范化厨房(350平方米)1幢,标准运动场地(约9600平方米)及标准化公厕1所。校园内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现有14个教学班,学生950人,教职工59人。

2004年8月,撤并大关镇教委和大关初中,组建现在的大关中心学校,2009年8月,撤大关中心学校,组建了新的大关初级中学。现任校长徐贵胜,副校长胡章树、胡贤国、王永奕,支部书记祖先明带领全体师生,营造着和谐、进取的校园环境,充满激情地致力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百年沧桑,热血铁肠,欧风美雨等闲看,苦李寒桃成栋梁。大关中心学校自创办以来,历任教职员工牢记校训,呕心沥血,书写了一页页可圈可赞的教育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