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大關中心學校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大關中心學校坐落桐城古鎮大關老街,占地面積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現有教職工60人,13個教學班(內含一個3+1班),在校學生600多人。學校服務於總人口3.3萬人的六個行政村:小關村、旵沖村、麻山村、台莊村、王集村、缸窯村。100多年來,蘭薰呈異彩,桃李報春風,在學術界有二名院士、諸多博士[1]、教授、學者、專家[2];在政界有中央部、委、辦幹部,國家、省直機關官員、地方政要,不勝枚舉;在民營企業界,從能工巧匠,致富能人,到大企業家,數不勝數。

目錄

學校簡介

大關中心學校坐落在安徽省桐城市大關鎮小關村,北倚北峽山,南與大關鎮政府毗鄰,向西距206國道約200米。前身為清末創辦的崇治高等小學堂(後改名「大關小學」) ,校址原為「火王廟」。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當地知識分子潘劍甫等人受維新變法思想影響,毀廟興學。潘劍甫撰校聯云:「崇哲學以東西,一片鐵腸,直抵定歐風美雨;治文明於桑梓,滿腔熱血,廣栽培苦李寒桃。」創辦小學堂時,招收由私塾轉來的學生30餘人,開設算學、英語等課程,以後逐漸發展,至「五四」運動前後,已蜚聲遠近。朱光潛等著名學者曾在此校執教。其時,舒城、廬江等縣均有不少學生慕名來此就讀。1938年夏,遭日寇鐵騎侵凌,學校一度停閉。抗戰勝利後,學校一直在內戰烽煙中勉力支撐。

發展史

解放後,黨和政府重視教育,學校得到了穩步恢復和發展。「文革」中又遭浩劫,變成半癱瘓狀態。當時,學校數名教師,堅守崗位,無私奉獻,帶領學生半耕半讀,並與當時創辦未久相距僅300米的大關農中融成一體,形成了七年一貫制的教學實體。1969年6月洪水暴發,農中校舍被洪水所淹沒。當時汪存志、孫一農、吳年忠、查遠福等10多名教師,日夜奮戰,將農中校產安全轉移到大關小學。後經本地干群協力支持,於1970年建成大關初級中學。小學遷出,另行創辦。

2000年7月,為科學、合理使用教育資源,實施布局調整,將原篤山初中並人該校,使該校增至18個教學班,學生1248人,教職工55人。為實現「普九」需要,學校在各級黨委、政府及上級主管部門深切關注下,建成教學樓2幢、綜合樓1幢、宿舍樓1幢,擁有師生運動場地約6000平方米。

2003年8月,原大關初中與原中心小學互換校址,並在此基礎上擴征土地40畝,現有校園面積達3萬平方米,建有高標準門樓1座,教學樓l 幢,規範化廚房(350平方米)1幢,標準運動場地(約9600平方米)及標準化公廁1所。校園內花團錦簇,綠樹成蔭。現有14個教學班,學生950人,教職工59人。

2004年8月,撤併大關鎮教委和大關初中,組建現在的大關中心學校,2009年8月,撤大關中心學校,組建了新的大關初級中學。現任校長徐貴勝,副校長胡章樹、胡賢國、王永奕,支部書記祖先明帶領全體師生,營造着和諧、進取的校園環境,充滿激情地致力於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百年滄桑,熱血鐵腸,歐風美雨等閒看,苦李寒桃成棟樑。大關中心學校自創辦以來,歷任教職員工牢記校訓,嘔心瀝血,書寫了一頁頁可圈可贊的教育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