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大东》是《诗经》的其中一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毛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
“ |
有饛簋飧,有救棘匕。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君子所履,小人所视。 眷言顾之,潸焉出涕。 小东大东,杼柚其空。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 佻佻公子,行彼周行。 既往既来,使我心疚。 有冽氿泉,无浸获薪。 契契寤叹,哀我惮人。 薪是获薪,尚可载也。 哀我惮人,亦可息也。 东人之子,职劳不来。 西人之子,粲粲衣服。 舟人之子,熊罴是裘。 私人之子,百僚是试。 或以其酒,不以其浆。 鞙鞙佩璲,不以其长。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有救天毕,载施之行。 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 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维南有箕,载翕其舌。 维北有斗,西柄之揭。 |
” |
— 大东 |
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1]。
传承历史
据说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诗有3000首之多,后来只剩下311首(其中有六首笙诗有目无诗)[2]。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其传诗。
视频
大东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诗经简介:古代中国的诗歌历史的发展源头,搜狐,2016-05-25
- ↑ “诗经”诗词全集(305)首),诗词名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