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地柏,別名鋪地柏,爬地柏。柏科,圓柏屬。常綠小灌木。原產於日本和我國。地柏一般無直立主幹,葡伏生長,枝葉茂密,層次分明,葉小翠綠,四季常青,姿態雅致,壽命較長,易於造型。地柏適應性強,喜陽光也能耐陰,對土壤要求不嚴,在中性、微酸、微鹼性土壤巾均能生長。
目錄
形態特徵
樹皮赤褐色,呈鱗片狀剝落。枝茂密、柔軟,匍地而生。葉交叉輪生,葉面有兩條氣孔線,葉背藍綠色,葉基下延生長。球果球形,帶藍色,內含種子2-3粒。花期4-5月,種子成熟期9-10月。
生長習性
喜陽光充足,但亦耐蔭。有很強的耐寒、耐旱能力,忌低濕。適應性強,耐瘠薄,對土壤不甚選擇。地柏枝葉緊密,臥地而生,是點綴山石和裝飾庭園的良好材料,也可片植於林緣或草坡一角。
分布範圍
原產地:中國、日本。現我國各地均有栽培。
主要價值
地柏由於枝條柔軟,最宜紮成懸崖式盆景。姿態蜿蜒匍匐,色彩蒼翠蔥籠,可配植在草坪、懸崖、假山石、斜坡、草坪角隅,群植,片植。是布置岩石、盆景及地被的好材料。
地柏還分珍珠地柏(屬地柏的同藝變種)宜作小型、微型盆景。
繁育技術
以扦插繁殖為主,也可嫁接、壓條或播種繁殖。
扦插繁殖
春季,選壯年母樹上1-2年生粗壯枝條,插穗長15-20厘米,剪去下部葉,插入沙壤苗床內,入土深5-6厘米,插後澆透水,用塑料小拱棚覆蓋,適當遮蔭,3個月後即可生根,翌春分栽。嫩枝扦插在8-9月進行,方法同上,一般第二年春季生根,如果用萘乙酸100毫克/千克或400-500毫克/千克吲哚丁酸處理,大約一個月左右可生根。
嫁接繁殖
選2年生3-4厘米粗生長健壯的側柏或檜柏作砧木,在春季進行劈接,接後埋至接穗部,當年不剪砧,第二年剪砧,成活率很高。若培養懸崖式樹姿作盆景用,應採用高接法。
生長3-4年以上的爬地柏,在4-8月間要進行修剪,對少數向上伸出的強枝摘心,以增強其匍匐性。
栽培要點
無土栽培
基質
- 沸石3份,珍珠岩7份,基質卜盆前可先在營養液中浸泡1星期。
- 泥炭2份,珍珠岩2份,沙1份。
- 泥炭1份,沙1份。栽培前拌入肥料,平時可少施或不施肥。
營養液
可選用格里克、斯泰納營養液配方。
管理
- 繁殖:繁殖一般採用扦插,春、秋兩季均可,以春季為好,也可進行壓條繁殖。
- 上盆:上盆宜在早春進行。
- 肥水管理:每隔8-10天澆灌1次營養液或施8-10粒無土栽培用複合肥。
有土栽培
地柏一般無直立主幹,枝葉茂密,層次分明,葉小翠綠,四季常青,姿態雅致,壽命較長,易於造型。地柏適應性強,在南、北方都能良好生長,是製作盆景的好材料。
樹形製作
地柏枝條細而長,並且柔軟,適宜作懸崖式、曲乾式、臥乾式以及各種鳥、獸等動物形態。地柏造型時應多蟠扎、少修剪,蟠扎材料可用金屬絲,也可用棕絲,大體輪廓蟠扎完成後,根據造型的需要,應對小枝進行剪短或從基部剪除。夏季和早秋是地柏生長的旺盛季節,修剪後樹液易外溢,對生長不利,所以造型修剪宜在冬末早春進行。地柏一般蟠扎2年左右才能定型,過早折除蟠扎物,枝條常恢復原狀。定型後應及時折除金屬絲,因蟠扎時間過長,金屬絲勒入枝條內過深,不但對植物生長不利,而且所留痕跡也不美觀,需要兩年左右時間痕跡才能消除。地柏盆景的枝葉,多加工成雲朵狀或自然式。
栽種與用盆
地柏喜陽光也能耐陰,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在中性、微酸、微鹼性土壤中均能生長,但最好是肥沃、濕潤、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土壤,培養土可用2/3腐殖土和1/3的沙面土配製而成。栽種以3-4月份為好。要根據不同造型選用不同盆缽,懸崖式宜用紫砂簽筒盆,並把主根適當留長些,以承擔大部枝葉因伸出盆外下垂的拉力;曲乾式可用橢圓形紫砂盆或釉陶盆;斜乾式、臥乾式用長方形紫砂淺盆為好,以顯示樹幹優美的風姿。後兩種造型的樹根應剪得短些,多留側根和鬚根,根部剪口處,為防止細菌侵入,要塗一層紅黴素眼藥膏。[1]
養護管理
- 場地。地柏上細盆後,盆內盛土較少,有的樹根緊貼盆壁,經陽光曝曬,易損傷樹根,對植物生長不利。因此上細盆的地柏盆景,在炎熱的夏季,應放在可見到一定光照的蔭棚下,保持一定濕度,氣候乾燥時應向地面灑水,增加小氣候的濕度,並要有良好的通風條件。春、秋季可放置露天養護。在北方盆栽,秋末或初冬應及時移入室內越冬。
- 澆水。地柏喜濕潤的環境,但怕水澇。夏季要經常澆水,保持盆土濕潤,天氣炎熱時,早、晚要各向葉片噴水一次。冬季應少澆水。
- 施肥。上細盆的地柏盆景,要施腐熟稀薄的液肥。在其生長季節,每20天左右施一次液肥即可。施肥不可過多過勤,否則會使枝條陡長,影響樹形。
- 整形。地柏在養護過程中,有時會長出過長的枝條,破壞了樹形,應及時剪去。為使枝葉短而密,要適當摘心,以利側枝的生長。
- 防病蟲害。地柏盆景病害、蟲害均較少,主要應防治鏽病和紅蜘蛛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