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正教会清真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正教会清真寺名字源自希腊语“Ἁγία Σοφία”(上帝智慧)及拉丁语“Sancta Sophia”,原是正教会牧首巴西利卡,一度成为清真寺,现时是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一所博物馆。 教堂内部的空间广阔,结构复杂。教堂正厅之上覆盖著一个最大直径达31.24米、高55.6米的中央圆顶,圆顶直径较万神庙的穹顶直径少了四分之一,但高度却多了四分之一。圆顶下连绵的拱廊使圆顶看似失重,其下方的40个拱形窗户引进光线,使室内呈现色彩。由于经历过为数不少的维修,圆顶已经不是绝对圆形的底座,圆顶略呈椭圆,其直径介乎31.24米至30.86米之间。 除了在1204年至1261年成为拉丁帝国的大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由360年落成直至1453年期间都是君士坦丁堡的大教堂。1453年5月29日,圣索菲亚大教堂被转为清真寺,直至1934年被世俗化。
中文名 索菲亚大教堂
外文名Holy Wisdom, Sancta Sophia
所处国家 土耳其
地 点 伊斯坦布尔
修建时间 公元537年
起源
(希腊语:Ἁγία Σοφία,英语:Holy Wisdom, Sancta Sophia;拉丁语:Sancta Sapientia;土耳其语:Ayasofya)是位于现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宗教建筑,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漫长历史,因其巨大的圆顶而闻名于世,是一幢“改变了建筑史”的拜占庭式建筑典范。大教堂以一位名为索菲亚的圣人而命名,因此称为“圣索菲亚”(Ἁγία Σοφία)。这个词在希腊语里的意思是上帝智慧。其拉丁语名称则为Sancta Sophia,希腊语全名是“Ναός τῆς Ἁγίας τοῦ Θεοῦ Σοφίας”,解作“上帝圣智教堂”,教堂供奉在正教基督教神学里的耶稣。
发展
在该教堂伫立的地点曾经存在过两座被暴乱摧毁的教堂,公元532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第三所教堂。在拜占庭雄厚的国力支持之下,由物理学家米利都的伊西多尔及数学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设计的这所教堂在公元537年便完成了其建造[1] 。刚竣工时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正教会牧首巴西利卡形制的大教堂,在1519年被塞维利亚主教座堂取代之前圣索菲亚大教堂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奥斯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一度将大教堂转变为清真寺,还将钟铃、祭坛、圣幛、祭典用的器皿移去,用灰泥覆盖基督教镶嵌画。日后又逐渐加上了一些伊斯兰建筑,如米哈拉布、敏拜尔及外面的四座叫拜楼。随着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1934年该教堂失去了其宗教意义。1935年2月1日,这座建筑重新以博物馆的身份对世人开放。作为接近500年来伊斯坦布尔最重要的清真寺,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众多奥斯曼帝国时期清真寺如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蓝色清真寺)、塞札特清真寺,奇力克阿里帕夏清真寺(Kılıç Ali Paşa Mosque)的模范。
历史
索菲亚大教堂闻名于其巨大的圆顶,被誉为拜占庭式建筑的典范及“改变了建筑史”[2] 。大教堂保持着世上最大教堂的地位近千年,直到1519年被塞维利亚主教座堂取代。现存的教堂是受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之命而于532至537年间建造,是建造在同一地方的第三所教堂(前两所教堂在暴乱间被摧毁)。教堂是由物理学家米利都的伊西多尔(Isidore of Miletus)及数学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Anthemius of Tralles)设计。大教堂藏有大量圣物,当中以一个15米(49英尺)高的银圣幛最具特色,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君士坦丁堡牧首的圣座,成为了正教会的焦点近千年。1054年,枢机穆瓦延穆捷的亨伯特(Humbert of Mourmoutiers)到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祭坛将牧首米恰尔一世·色路拉里乌(Michael I Cerularius)逐出教会,该事件被视为东西教会分裂的开端。奥斯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将大教堂转变为清真寺,钟铃、祭坛、圣幛、祭典用的器皿都被移去,许多马赛克被灰泥覆盖。在奥斯曼的统治下,一些伊斯兰建筑的特色如米哈拉布、敏拜尔及外面的四座叫拜楼都先后加上。1935年,清真寺被土耳其共和国改成博物馆。作为接近500年来伊斯坦布尔最重要的清真寺,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众多奥斯曼帝国时期清真寺如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蓝色清真寺)、塞札特清真寺(ehzade Mosque)、苏莱曼尼耶清真寺、鲁斯坦帕夏清真寺(Rüstem PashaMosque)、奇力克阿里帕夏清真寺( Ali Pa&a Mosque)的模楷。大教堂以一位名为索菲亚的圣人而命名,因此称为“圣索菲亚”(Sancta Sophia,希腊语里的“智慧”拼写成拉丁语的“sophia”),希腊语全名是“Νατγατοῦ Θεοῦ Σοφίας”,解作“上帝圣智教堂”,教堂供奉在正教基督教神学里的耶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