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角刻叶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四角刻叶菱(学名:Trapa incisa var. sieb.)为菱科菱属四角刻叶菱的变种。
分布在日本、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福建、湖南、江西等地,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产中国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江西、福建、台湾。日本等国也有分布。
果实小,富含淀粉,供食用。
野菱形态特征
野菱一年生浮水水生草本。根二型:着泥根细铁丝状,
野菱着生水底泥中;同化根,羽状细裂,裂片丝状、淡绿褐色或深绿褐色。
叶二型:浮水叶互生,聚生在主茎和分枝茎顶,在水面形成莲座状菱盘,叶片较小,
斜方形或三角状菱形,表面深亮绿色,背面绿色,被少量短毛或无毛,有棕色马蹄形斑块,
边缘中上部有缺刻状的锐锯齿,边缘中下部全缘,基部阔楔形;叶柄中上部稍膨大,
绿色无毛;沉水叶小,早落。花小,单生于叶腋,花梗细,无毛;萼筒4裂,绿色,
无毛;花瓣4,白色,或带微紫红色;雄蕊4,花丝丝状,花药丁字形着生,背着药,
内向;子房半下位,2室,每室具倒生胚珠1棵,花柱细长,柱头头状,上位花盘,
有8个瘤状物围着子房。果三角形,果高1.5厘米,果表面凹凸不平,4刺角细长,
2肩角刺斜上举,2腰角斜下伸,细锥状;果喙细圆锥形成尖头帽状,无果冠。花期5-10月,果期7-11月。
本变种浮水叶互生,聚生于茎顶形成莲座状的菱盘,叶片斜方形或三角状菱形,
长2-5厘米,宽2-7厘米,表面深绿、光滑,背面淡绿带紫,被少量的短毛,
脉间有棕色斑块,边缘中上部具不整齐的缺刻状的锯齿,叶缘中下部宽楔形或近圆形,
全缘;叶柄中上部膨大或稍膨大,或不膨大,长3.5-10厘米,被短毛;沉水叶小,
早落。花单生叶腋,花小,两性;萼筒4裂,无毛或少毛;花瓣4,白色;雄蕊4,
花丝纤细,花药丁字型着生,药背着生,内向;子房半下位,2室,花柱钻状,柱头头状;
花盘鸡冠状;花梗无毛。果三角形,高宽各2厘米,具4刺角,2肩角斜上伸,2腰角圆锥状,
斜下伸,刺角长约1厘米;果柄细而短,长1-1.5厘米;果喙圆锥状,无果冠。
7-8月开花,8-10月结果。[1]
野生于水墉或田沟内,喜阳光,抗寒力强。对气候和土壤适应性很强,耐水湿干旱,喜深厚、肥沃、疏松。
野菱分布范围
生态环境:野生于水墉或田沟内。野生于水塘中。
野菱采收和储藏
8-9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野菱濒危等级
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
野菱主要价值
【出处】1.《纲目》云:野菱自生湖中,叶、实俱小,其角硬直刺人,其色嫩青老黑。
2.《纲目拾遗》记载:刺菱乃小菱也,生杭州西湖里,六桥一带多有之,以其四角尖如针芒刺手,
故名……其菱大者如蚕豆,小者如黄豆,味绝鲜美,虽至秋老,亦不甚大。所述特征与本种颇似。
【性状】性状鉴别:野菱果实扁三角状,有四角,两侧两角斜向上开展,宽2-3cm,
前后两角向下伸长,角较尖锐。表面黄绿色或微带紫色,果壳木化而坚硬。
果肉类白色,富粉性。气微,味甜微涩。细果野菱果实较小,宽1-2cm.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补脾健胃;生津止渴;解毒消肿。主治脾胃虚弱;泄泻;痢疾;暑热烦渴;饮酒过度;疮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
【注意】不宜过食,以免腹胀。
【摘录】《中华本草》[2]
野生于水墉或田沟内,喜阳光,抗寒力强。对气候和土壤适应性很强,耐水湿干旱,喜深厚、肥沃、疏松。
野菱食用禁忌:
野菱不宜过食,以免腹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