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和沈仲一北湖十詠·萱竹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和沈仲一北湖十詠·萱竹堂

作品名稱:和沈仲一北湖十詠·萱竹堂

創作年代:南宋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陳傅良

和沈仲一北湖十詠·萱竹堂是南宋著名學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陳傅良的作品。

陳傅良(1137—1203),字君舉,號止齋,學者稱止齋先生,浙江溫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鎮羅鳳街道)人,南宋著名學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進士,官至寶謨閣待制、中書舍人兼集英殿修撰,為南宋一代名臣[1]青年時期執教於家塾,後主講於茶院寺之南湖塾,學生數百。中進士後授泰州教授,仍在家教書。後任職湖南,公餘在嶽麓書院講學,門牆極盛。卒諡文節。

陳傅良是南宋永嘉學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繼承薛季宣的事功之學、啟後葉適之集大成者,與朱熹的道學、陸九淵的心學鼎足而立,是永嘉學派承上啟下的學術巨擘。他為學主「經世致用」,反對性理空談,與同時期的學者陳亮近似,世稱「二陳」。傅良治學嚴謹,上溯三代、秦漢,一事一物,必致其極。

著有《止齋文集》、《周禮說》、《春秋後傳》、《左氏章指》、《建院篇》、《歷代兵制》、《毛詩解詁》、《八面鋒》等作品。其中,《八面鋒》為宋孝宗擊節讚嘆,御賜書名,流傳甚廣。[2]

正文

萱草須鋤莫放深,竹須剪伐待成林。

一花一葉皆相附,要使兒孫識此心。[3]

作者生平

陳傅良生於宋高宗紹興七年(1137),其先自閩徙溫州瑞安縣帆游鄉湗村里,至公八世矣。曾祖靖,祖邦,父親陳彬為塾師。九歲時父母雙亡,兄弟姐妹靠祖母撫養成人,家境貧寒。26歲便在溫州茶院寺等地教書,教學方法極好,前來學習的人很多,他不拘泥於舊說,常有自己獨立見解。葉適曾記述他教書的情況說:「公未三十,心思挺出,陳編宿說,披剝潰敗,奇意芽甲,新語懋長。士甦醒起立,駭未曾有,皆相號召,雷動從之。雖縻他師,亦借名陳氏,由是其文擅於當世。」

乾道五年(1169),隨薛季宣於江蘇常州就讀,乾道八年(1172),登進士,授迪功郎、泰州州學教授,但未赴任,繼續在家鄉教書。淳熙三年(1176),參知政事(副宰相)龔茂良推薦他任太學錄。淳熙六年(1179),龔茂良罷政,傅良請求外調,任福州通判,他為官公正不阿,得到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撫使梁克家的信任,編纂《淳熙三山志》。當地有個富戶之女犯法,他按法秉公審理,為豪強們所忌恨,他們私下勾結,誣告傅良專權,因而被罷官,主管崇道觀(閒職)。他便回家領半俸,繼續教書。

淳熙十一年(1184),被任命為湖南桂陽軍知軍(與知府知州同級的地方官),候職期間在仙岩創辦書院,直至淳熙十四年(1187)才到職。任期內,在當地推廣瑞安一帶的先進龍骨水車,施人糞肥、牛耕等農業技術,使農業生產力有較大的提高,農民生活相應得到改善。由於他政績卓著,升任湖南提舉茶鹽公事,遷轉運判官。任上,他奏減衡、永、道三州的貢銀、賦粟,增益常平倉以備歉收之年用以賑濟,恢復了被官府沒收的兩千家異性繼嗣戶的家產。

紹熙元年(1190)改任浙西提刑,第二年回京向朝廷奏事,留京任吏部員外郎,曾上書論內廷歲供額比熙寧間增加十數倍,地方都統司還要以御前軍馬的名目加收錢糧,百姓困極,要求朝廷切實施行「寬民力」的做法。他的奏疏得到宋光宗的嘉許與採納,升任秘書少監、實錄院檢討官、嘉王府選讀。紹熙四年(1193),升任代理中書舍人,負責替皇帝草擬詔書,但他仍舊保持廉明正直,不怕得罪權貴的操守和作風。當時有個叫陳源的太監,在宮中專橫跋扈,而皇帝卻要升他為內侍押班,傅良二次拒絕書寫升遷陳源的任命詔書。江西吉州農民鄢大為被判為「持械強盜」,定為死罪,由他寫詔書下達執行,可是他讀了犯人的案卷後,知是持扁擔盜竊,不是持刀、槍等武器偷盜,認為是錯判,請求重新審判,終於使此人免去死罪。

紹熙四、五年間,太上皇宋孝宗與宋光宗、李皇后之間矛盾加深。太上皇孝宗病重,光宗皇帝不去省視太上皇。傅良上疏加以勸諫,光宗有所啟悟,準備率百官去重華宮向太上皇問安,卻當場受皇后李氏的挾制所阻止,引起朝廷百官不滿。傅良帶頭上去拉住光宗,懇求去重華宮,受到李後申斥,傅良當庭痛哭,便憤而上疏辭官回鄉。

紹熙五年(1194)六月,太上皇病故,光宗竟以生病為託詞,不執喪儀。當年七月,終於引發權臣趙汝愚等發動宮廷政變,廢光宗,立趙擴為寧宗皇帝。陳傅良又被召回再任中書舍人兼侍講,兼直學士院同實錄院修撰。這年冬,趙汝愚與韓侂胄爭權而失勢,因政權時趙汝愚曾引朱熹「道學」集團以自助,侂胄得勢後就進行報復,打算斥逐朱熹。陳傅良出於公心,對皇帝說:「朱熹是三朝故老、罷官內批下來,滿朝大臣都會失色,臣不敢草詔書。」這事使傅良以「依託朱熹」的罪名受到參劾,又被罷官。從此,他一心韜晦、閉門靜居,稱自己的居室為「止齋」。而韓侂胄進而發動「慶元黨禁」,指控朱熹的道學為「偽學」,把陳傅良、葉適、蔡幼學等59人列入「偽學」名單。

慶元二年(1196),傅良再受參劾,罷宮觀,到嘉泰二年(1202)才得以復官。不久,朝廷再任命傅良為泉州知州,因年老請求辭職,改授集英殿修撰、寶謨閣待制。同年冬,卒於家中,賜諡「文節」。[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