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周邦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周邦新
中國工程院院士
原文名 Zhou BangXin
出生 1935年12月29日
江蘇省蘇州市
國籍 中國
職業 教授、博士生導師
知名作品 《周邦新文選》

周邦新,1935年12月29日出生於江蘇蘇州,核材料、核燃料元件專家[1]中國工程院院士[2]上海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大學學科帶頭人之一。

1956年周邦新從北京鋼鐵學院畢業後進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65年至1966年在英國劍橋大學冶金系、紐卡斯爾大學冶金系進修;1960年至1970年擔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課題組長;1970年月至1998年擔任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室主任、所長;1978年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87年晉升為研究員;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998年調入上海大學材料研究所工作。

周邦新多年從事核材料及核燃料的研究工作。

個人簡歷

周邦新,1956年畢業於北京鋼鐵學院。1965年至1967年在英國Newcastle、Cambridge牛津大學進修。曾任職於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和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現任職於上海大學材料研究所所長,上海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大學學科帶頭人之一,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兼職研究員。多年從事核材料的研究工作,對金屬材料的形變和再結晶結構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解決了核工程中有關材料方面的不少關鍵性難題和生產中的質量問題,提出了自己創造性的見解。近10多年對鋯合金及其腐蝕性能進行了系統研究,解決了某工程核燃料元件單棒"白點"的問題;組織領導參與了研究堆用低濃鈾板型燃料元件的研究和國內首批生產,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周邦新院士自大學畢業以來長期從事材料方面的研究和開發工作,是我國核材料和核燃料元件領域著名的科學家和學科帶頭人之一,他不但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而且有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學態度,曾多次主持和參加了高難度科學項目的攻關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我國核動力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曾十七次榮獲國家、部、省等頒發的各種榮譽稱號。周邦新院士還擔任中國核學會理事,中國核材料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理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四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學部評委等職務,現兼任上海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人物經歷

1935年12月29日,周邦新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

1949年09月至1952年07月,就讀於江蘇省蘇州第一中學校。

1952年09月至1956年07月,就讀於北京鋼鐵學院工藝系金相熱處理專業,並獲得學士學位。

1956年08月至1960年02月,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

1965年08月至1966年08月,作為訪問學者,在英國劍橋大學冶金系、紐卡斯爾大學冶金系進修。

1960年02月至1970年07月,擔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課題組長。

1970年07月至1998年03月,擔任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室主任、所長、研究員。

1978年10月,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87年,晉升為研究員。

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8年03月,調入上海大學材料研究所工作。

社會任職

周邦新擔任中國核學會理事,中國核材料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理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四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學部評委等職務。

人物故事

近五年來,周邦新帶領研究團隊承擔或參與了國家軍口973項目、國家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科委和核燃料及材料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等二十多項科研項目,累計科研經費2000餘萬元。

這些數字讓人欣喜,但也意味着周院士的科研任務非常繁重。在每一個項目的完成中,周院士從不敷衍了事,而是認真對待儘量做到最好。年近耄耋之年的周院士還親自做實驗,坐在高分辨電鏡前觀察顯微組織,這是一項費力又費神的工作,通過耐心細緻的觀察,得到了很多新的實驗結果,對鋯合金的腐蝕機理提出了具有創新性的見解,這對開發使用性能更加優良的新鋯合金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他在40多度的實驗室內,親自指導學生進行高壓腐蝕試驗的取樣分析。有人問,「您為什麼不把這些事交給學生去處理呢?」他笑笑說,「很多實驗現象,由於學生沒有經驗,抓不住重點,我與他們一起做,可以讓學生從中學到更多的知識」。他那質樸無華的言語和潛精研思的科學精神,體現了他獻身科學的崇高境界,讓人肅然起敬。

辛勤的付出,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

2010年作為首席科學家的周邦新院士帶領項目組順利完成了軍口973項目的驗收,相關研究成果於2011年獲「國防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和201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

近5年來指導博士研究生8人,碩士研究生12人,其中劉廷光博士於2014年獲「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上海大學校長獎學金」和「光華二等獎學金」;陳傳明碩士於2014年獲「碩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瑞典SSAB獎學金」和「光華二等獎學金」。

他指導的研究生論文曾獲多項獎勵,如論文「熱處理對Zr-4合金在360℃ LiOH水溶液中腐蝕行為的影響(姚美意等, 稀有金屬材料科學與工程,2007, 36(11):1920) 」入選2011年度「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內學術論文」;論文「690合金原始晶粒尺寸對晶界工程處理後晶界網絡的影響,金屬學報 2011, 47(7):859-864(劉廷光等)」獲「2012年度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頂尖學術論文-領跑者5000」榮譽稱號;論文「不同晶粒尺寸690合金晶界工程處理過程中晶界網絡的演化(劉廷光等)」獲「中國核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

他培養的青年教師已成為技術骨幹,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着重要作用:姚美意老師被評為「2014年上海市教委系統三八紅旗手」;夏爽老師被江蘇武進不銹股份有限公司聘為「科技副總」。

他申請發明專利20餘項,授權發明專利6項,多項專利實現了知識產權轉讓,其中1項專利轉讓費為150萬元。他在加快推進我國自主品牌高性能鋯合金的研發進程,實現我國核電的「自主化和走出去」的戰略目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周邦新

除了科研外,周邦新還花費大量時間培養學生

周邦新經常對學生說:「成功就需要在困難面前再堅持一下,找到了困難,也就可以發現問題,成功也就有了希望。」周邦新用嚴謹的治學風格、縝密的邏輯思維、謙遜平和的人格魅力,為團隊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研究氛圍。他既是良師,亦是益友。濃郁的科研氛圍、融洽的師生關係,讓老師和學生熱愛科研,樂於奉獻。整個團隊成員之間互相幫助,關係融洽,為開展科研工作提供了愉悅的環境。無論誰遇到困難,都會自發地組織討論,共同解決難題。

在青年教師的培養中,周邦新堅持「扶上馬,送一程」,當好一名稱職的伯樂。他經常鼓勵年輕人在學術上超過自己並以他們取得的成績為榮。他把承擔重大科研項目和匯報交流的機會留給年輕人,努力為他們提供展示才華的平台,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年輕人的科研積極性和社會責任意識,促進他們更快成長,同時也把他真誠對待學生、認真培養學生的優秀師德一代代傳承下去。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周邦新對金屬材料的形變和再結晶織構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解決了核工程中有關材料方面的不少關鍵性難題和生產中的質量問題。組織領導了研究堆用低濃鈾板型燃料元件的研究和中國國內首批生產,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對鋯合金及其腐蝕性能進行了系統研究,並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周邦新主持的中國國內首次低富集度鈾「U3Si2—Al彌散板型燃料元件」的研製和生產,解決了低富集度鈾的使用問題,滿足了反應堆中核燃料由高富集度鈾轉化成低富集度鈾的需求;組建了中國國內唯一的核燃料及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2015年- 2013—2014年度上海市先進工作者 [4]

學術論著

2014.12- 《周邦新文選 上下》,

1999.07- 《材料科學與技術叢書 第10B卷 核材料 第II部分》

1999.07 -材料科學與技術叢書 第10A卷 核材料 第I部分》

人才培養

教育理念

周邦新經常對學生說:「成功就需要在困難面前再堅持一下,找到了困難,也就可以發現問題,成功也就有了希望。」

周邦新在對青年教師的培養中,把承擔重大科研項目和匯報交流的機會留給年輕人,努力為他們提供展示才華的平台;他堅持一年只招收一至兩位博士生,本着招收學生就要對他們負責的態度,他招收的標準,並不是論文發表量,而是學生是否踏實肯干,基礎是否紮實,是否適合這一領域。

團隊建設

1998年周邦新來到上海大學後,花費數年時間組建核材料研究實驗室,與材料學院幾位教師共同倡議,成立了上海大學分析測試中心,並建立起一支高素質科研隊伍。

人物評價

周邦新自大學畢業以來長期從事材料方面的研究和開發工作,是中國核材料和核燃料元件領域著名的科學家和學科帶頭人之一,他不但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而且有實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學態度,曾多次主持和參加了高難度科學項目的攻關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中國核動力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上海大學評)

周邦新是新中國自己培養出的優秀科學家,他紮根科研一輩子,為中國核動力事業發展做出重大貢獻;他言傳身教無保留,為高校提高教學與科研的軟硬件水平操勞;他嚴謹治學心平和,為青年人樹立良好的學習楷模。(《上海大學校報》評)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