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周兴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周兴嗣
U=683833078,342743581&fm=26&gp=0.jpg
原图链接来自无忧文档网
南朝大臣 史学家
出生 469年

人物介绍

周兴嗣(469-537),字思纂,祖籍陈郡项(今河南沈丘县)。世居江南姑熟(今安徽当涂)。南朝大臣,史学家。 博学,善于属文。梁武帝继位,拜安成王国侍郎。帝每令兴嗣为文,如《铜表铭》《栅塘碣》《檄魏文》《次韵王义之书》。每奏辄称善,官终给事中。参撰皇帝实录、皇德记、起居注、职仪等百余卷,著有文集十卷,《千字文》传诵千古。梁武帝大同三年七月十五日,卒。《梁书》及《两唐书志》传于世。

人物生平

初出茅庐

周兴嗣,祖籍陈郡项(今河南沈丘县),其先人于西晋永嘉南渡时迁徙到江南姑孰(今安徽当涂)。十三岁开始到齐的京师建康(今南京)游学,十几年后,精通了各种纪事文章的写法。游学时,他曾在姑苏(今江苏苏州)一家旅店住宿,夜里听见有人对他说:“你才学盖世,不久就会结识到尊贵的大臣,最后被圣明的君主重用。”可是一直到声音消失,他也没能听出说话人在哪。 隆昌元年(494年),齐侍中谢朏任吴兴(今浙江湖州)太守。谢朏厌恶与士人交往,却喜欢和周兴嗣在一块谈论文史。任职期满,他在朝廷极力推荐周兴嗣的才学。本州举荐秀才出任公职,周兴嗣于是被推举为桂阳(今湖南省桂阳县)郡丞(郡守的副职)。郡守王嵘,平时就欣赏周的文才,待他很好。

平步青云

天监元年(公元502年),萧衍代齐建梁,周兴嗣上奏《休平赋》,文章非常优美,受到萧衍重视,聘用他任“安成王国”侍郎,就在梁都的华林园①当值。其年,河南献来一匹会随着音乐跳舞的马(儛马),萧衍命周兴嗣与待诏张率等人作赋歌颂。赋成,萧衍评定周兴嗣的最好,升周兴嗣为员外散骑侍郎。 梁天监七年(508年),梁武帝用南京城内自己在三桥的旧居,改建为光宅寺,命周兴嗣与陆倕各写一篇寺碑碑文。碑文完成后,梁武帝只使用了周兴嗣的作品。自此以后,著名的《铜表铭》、《栅塘碣》、《北伐檄》以及《次韵王羲之书千字》等,梁武帝都只要周兴嗣一人去完成。每成一篇,都会受到梁武帝的称赞和财物赏赐。九年(510),任新安郡丞,任满后,重任员外散骑侍郎,协助编撰国史。十二年(513),升任给事中,继续为皇室撰写文稿。 周兴嗣的双手常年患有风疽(湿疹)病,升任“给事中”后,又染上了疬疾,这是一种不好医治的流行疫病,结果左眼失明。梁武帝萧衍抚摸着他的手,感叹地说:“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当场又亲笔抄写了一份专治风疽病的秘方,赐给周兴嗣。可见梁武帝对周兴嗣何等爱惜。  与萧衍同为“竟陵八友”中人、时任萧衍记室(相当于秘书长)的任昉,也很喜爱周兴嗣的才华,经常对别人说:“周兴嗣如果没病,十天内就能当上御史中丞”。 梁武帝大同三年七月十五日(537),周兴嗣病故。

作品

周兴嗣撰有《皇帝实录》《皇德记》《起居注》《职仪》等专著百余卷,文集十卷传世。但流传最广、最久远的,则是《千字文》。[1]

影响

《千字文》[2]全书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四句一组,两组一韵,前后贯通,互不重复。其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农工、园艺、饮食起居、修身养性及封建纲常礼教等各个方面。包罗万象,涵盖面广泛,其最大优点又在于融知识性、可读性和教化性为一炉,诵读一遍即感到文采斐然,合辙押韵,琅琅上口,易诵易记,梁武帝读后,龙颜大悦,兴奋不已。立即命令刻印,作为“诸王”的习诵课本,并刊诸于世,为初学者入门教本。从此,不仅中国帝王之家有了一本集识字、书法和思想内容为一体的启蒙读物,而且中国社会乃至世界教育史上也有了问世最早、流传最久、影响最大的蒙学教材。
《千字文》,古人多简称其为《千文》,它在“三、百、千”中虽排在最后,但其成书时间却是最早的,也是“三、百、千”中唯一确切知道成书时间和作者的一部书。

视频

周兴嗣撰写《千字文》开启童蒙养正先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