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天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吳健彰(1791年-1866年),本名吳健彰,又名天顯,號道普,小名阿爽,洋人稱之爽宮(Samqua)。廣東香山翠微鄉(今屬珠海)人。 吳天垣本名吳健彰,1791年4月8日出生於大清廣東省香山縣英文前山翠微村,又名天顯,號道普,小名阿爽,洋人稱之爽宮(Samqua)。清朝著名買辦,頗具爭議性的政治人物。
生平
出身貧寒,早年在廣州以販雞為業,市井人稱之「賣雞爽」。後來進入廣州波斯洋行當僕役,乖巧勤快,善揣摸洋人心意,英語流利,頗受洋商器重。 1832年開設同順行躋身於十三行之列。
鴉片戰爭後,1845年,吳健彰離開廣州,攜帶巨款到上海,從事鴉片走私與茶葉貿易,擔任買辦,與英美商人均建立起密切的業務聯繫,販賣鴉片致富,不斷納錢捐官,由監生、五品銜至。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捐銀五十萬兩獲候補道。 道光二十八年(1848)參與查辦「青浦教案」後,被清廷和英美領事認為是「通夷之才」,升任蘇松太道道台(上海道),又兼江海關監督。吳健彰在任上重用廣東同鄉,而會秘密社小刀會領袖劉麗川亦得利用同鄉關係,在其中大量發展小刀會成員。
清咸豐三年(1853)小刀會起義時,吳曾被義軍所俘,不願加入起義,曾欲自殺,為美國駐華公使馬沙利救出,在租界重建政權。是年十月初,吳健彰率清軍在英軍協助下,自陸、海兩路圍攻上海,平定小刀會廣東同鄉劉麗川起義之前。
咸豐四年(1854年)夏,因貪污瀆職被參革職,水招募勇助剿太平軍。 清咸豐九年(1859),吳因病返籍。回鄉後營造佔地17畝的棣園,也曾為鄉民做過一些善事,如修整翠微街道、置義田、「恤孤寡」。 逝世於清同治五年(1866)7月18日大清廣東省香山縣英文前山翠微村。終年76歲.
廣州行商吳健彰拼購「西夷艦隊」
當世界已進入海上商品貿易時代,中國還陶醉在閉關鎖國的小農經濟時代。特定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環境,孕育出一個半官半民的外貿壟斷組織———廣州十三行。十三行商人長期與夷人做生意、打交道,深諳夷務之道。在鴉片戰爭時期,他們積極引進西方先進軍事技術,加強清軍武備,對抗英軍;太平天國運動時期,他們又本然地站在朝廷一邊,為官兵供應西洋武器,僱傭夷員,鎮壓各地起義軍,行商吳健彰就是這些行商之一。一、行商出身的吳健彰其人吳健彰,字道普,原為廣州同順行商人,商名吳天垣外國人稱他為爽官(Samqua)。他在洋商夷人中人脈較廣,因此曾多次幫助清政府處理各種夷務。吳健彰的籍貫有廣東潮州和香山兩說。同治《上海縣志》職官表,說他為潮州人。此志修成的時間距他任上海道僅十餘年,有官方檔冊可據,其手下有一幫「潮勇」,且同潮州煙販關係密切,潮州籍說法是可信的。後吳健彰因至廣州貿易,佔籍廣州府屬香山縣;蓋先是「籍夷起家」,靠捐納賄買而得官;又失城棄印,「通夷養賊」而落... (本文共7頁) 閱讀全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