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氏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氏鱘
shi shi xun

中文學名:史氏鱘

拉丁學名:Acipenser schrencki

門:脊索動物門

綱:硬骨魚綱

目:鱘形目

科:鱘科

屬:鱘屬

史氏鱘(學名:Acipenser schrenckii):是中國鱘魚中最具有經濟價值的優質珍稀魚類。魚體細長呈細紡錘形,裸露無鱗,背有5行大的菱形骨板,幼魚骨板帶有尖棘,為軟骨硬鱗魚。其身體背部棕灰色或褐色,幼魚為黑色或淺灰色,腹部均為白色。[1]

史氏鱘為肉食性魚類,其消化系統中,既有硬骨魚類的幽門盲囊,又有軟骨魚類的瓣腸,因此具有很高的水化吸收功能。幼魚的食物以底棲生物、水蚯蚓和水生昆蟲為主;成魚則以水生昆蟲、底棲生物和小型魚類為食。史氏鱘具有個體大、壽命長、幼魚成活率高、生長速度快等特點,集觀賞、美食於一體,可在魚池等人工水環境中正常攝食生長,最大個體可達100千克以上。在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等地均有分布。

形態特徵

史氏鱘體呈長紡錘形,腹扁平,體被五行骨板,背部一行,體側和腹側各2行,膏板的行間常有微小骨顆粒,幼魚體上骨板有向後的棘狀突起。四位於頭的腹面,呈管狀伸縮,唇有皺褶,形似花瓣,腮膜不相連結,口的前方有須2對,橫生並列在一條直線上。吻的形狀有很大變異,有的呈銳三角形,有的象矛頭,吻的腹面,須的前方有若干疣狀突起,由此得地方名為七粒浮魚。

尾為歪型尾,上葉發達,尾鰭的背面上分布棘狀硬鱗一一棘鱗。背部為黑褐色或灰棕色,人工養殖的個體呈黑色較多,腹部銀白色。史氏鱘似西伯利亞鱘,區別在於史氏鱘有普通非扇形的鰓耙。史氏鱘背骨板11-17枚,側骨板32-47枚,腹骨板7-14枚,背鰭條38-55,臀鰭條21-30,鰓耙35-38。幼體及全長在160厘米,體重25千克以下的個體均存在腹骨板。成體除極個別外,多不存在腹骨板。頭長為全長的17.3%-26.8%,尾柄長為全長的3.1%-8.9%,吻長為頭長的32.5%-52.2%。

史氏鱘體長可達290厘米,最重可達160千克。1989年在黑龍江史氏鱘捕撈群體中,9-18齡魚占群體數77.7%,體長100-180厘米魚占群體數的87.1%,體重5-25千克的魚占群體數的81.2%。史氏鱘1-3日齡魚全長多在1.0-1.6厘米之間,4-6日齡魚全長多在1.6-2.2厘米之間,7-9日齡魚全長多在2.2-2.8厘米之間,人工飼養的史氏鱘6個月最大個體重達782克,平均重507克。11月齡的史氏鱘幼魚最大個體重1053克,均重606克,最大體長達69.9厘米,均長56.7厘米。

生活習性

史氏鱘系動物食性魚類,其消化系統中,既有硬骨魚類的幽門盲囊,又有軟骨魚類的瓣腸因此有很高的水化吸收功能,成魚以水生昆蟲及水生昆蟲幼體、軟體動物、底棲甲殼類、八目鰻幼體等為食,有時攝食小魚。幼魚的食物主要以浮遊動物底棲動物及水生昆蟲幼體為主。解剖時,也發觀胃中有時也有水生植物碎屑,因此,史氏鱘在動物性食物較少時偶食水生植物。

史氏鱘攝食動作較緩慢,主要依靠觸.嗅覺捕食。成魚攝食能力較強,親魚繁殖期間停止攝食。史氏鱘的開口攝食水溫4℃,超過13℃攝食能力增強,攝食最佳水溫為18-22℃。經人工馴化的史氏鱘可食人工配合飼料,飼科的蛋白含量在37%-52%之間。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和俄羅斯聯邦。是中國現存鱘魚中最具有經濟價值的優質珍稀魚類,在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等地均有分布。

視頻

養殖史氏鱘

參考資料